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15)
卷七 (15)
1. 骨空論篇第六十
帶下瘕聚,吳云。帶下。白赤帶下也。瘕聚。氣痛不常之名。馬雲。瘕聚者。乃積聚也。大奇論曰。三陽急為瘕。按後世有八瘕者。亦因七疝之名。而遂有八瘕名色。即蛇瘕。脂瘕。青瘕。黃瘕。燥瘕。血瘕。狐瘕。鱉瘕。是也。內經無之。志云。瘕者。假血液而時下汁沫。聚者。氣逆滯而為聚積也。高雲。帶下。濕濁下淫也。瘕聚。血液內瘀也。簡按赤白帶下。昉見於病源。而古所謂帶下。乃腰帶以下之義。疾繫於月經者。總稱帶下。史記。扁鵲為帶下醫。金匱。有帶下三十六病之目。可以見也。虞庶注二十九難云。瘕者。謂假於物形。是也。
逆氣裡急,張云。衝脈挾臍上行。至於胸中。故其氣不順。則隔塞逆氣。血不和。則胸腹裡急也。簡按丁德用注二十九難云。逆氣。腹逆也。裡急。腹痛也。巢氏病源云。裡急。腹裡拘急也。
督脈者起於少腹,楊玄操注二十八難云。督之為言。都也。是人陽脈之都綱。李時珍云。督脈起於會陰。循背而行於身之後。為陽脈之總督。故曰陽脈之海。張云。少腹。小腹也。簡按莊子養生主。緣督以為經。釋文。李頤云。督。中也。朱子云。督。舊以為中。蓋人身有督脈。循脊之中。貫徹上下。見醫書。故衣背當中之縫。亦謂之督。見深衣注。皆中意也。考督。又作⿱敄牛裻。劉熙釋名曰。自臍以下。曰水腹。水汋所聚也。又曰少腹。少。小也。比於臍上為小也。太平御覽云。腹下旁曰少腹。御覽之說。非也。
骨中央,張云。橫骨下。近外之中央也。
系廷孔,吳云。廷孔。陰廷之孔也。張云。廷。正也。直也。廷孔。言正中之直孔。即溺孔也。志云。廷孔。陰戶也。溺孔之端。陰內之產門也。此言督脈起於少腹之內。故舉女子之產戶以明之。當知男子之督脈。亦起於少腹內。宗筋之本處也。簡按廷。挺同。產門挺出。故曰廷孔。志注為是。張訓正也。直也。以為溺孔。誤。王三字連讀。以端為上端。產戶。在溺孔之下。並非是。
篡間,甲乙。作纂。張云。篡。初患切。交篡之義。謂兩便爭行之所。即前後二陰之間也。簡按李時珍八脈考釋音。篡。初患切。陰下縫間也。蓋篡。當作纂。甲乙為是。說文。纂。似組而赤。蓋兩陰之間。有一道縫處。其狀如纂組。故謂之纂。張以篡奪之篡釋之。非。
少陰上股內,樓氏綱目云。自少陰上股內至目十五字。必有脫簡。否則古注衍文。
其少腹直上者,張云。按此皆任脈之道。而本節列為督脈。五音五味篇曰。任脈衝脈。皆起於胞中。上循背裡。為經絡之海。然則前亦督也。後亦任也。故啟玄子引古經云云。
沖疝,五臟生成篇云。有積聚在腹中。有厥氣。名曰厥疝。史記倉公傳云。齊郎中令循病。眾醫皆以為蹶入中。而刺之。臣意診之曰。湧疝也。令人不得前後溲。蓋與此同證異名。後世或呼為奔豚疝氣。是。
白話文:
【骨空論篇第六十】
帶下瘕聚
吳崑解釋:帶下指白帶或赤帶;瘕聚是氣血不調導致疼痛無定處的病症。馬蒔認為瘕聚即積聚,《大奇論》提到「三陽急為瘕」。後世有「八瘕」之說,仿照「七疝」分類,包括蛇瘕、脂瘕、青瘕、黃瘕、燥瘕、血瘕、狐瘕、鱉瘕,但《內經》未記載。張志聰說:瘕是假借血液排出時夾雜黏液;聚是氣機阻滯形成的積塊。高世栻則認為帶下是濕濁下注,瘕聚為血液瘀阻。簡按:赤白帶下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古代「帶下」泛指腰帶以下的婦科月經相關疾病,如《史記》稱扁鵲為「帶下醫」,《金匱要略》列「帶下三十六病」。虞庶注《難經》言瘕為假借有形之物而成病。
逆氣裡急
張景岳解釋:衝脈沿臍上行至胸,氣機不順則胸膈阻塞,血行不暢則腹內拘急。簡按:丁德用注《難經》指逆氣為腹中氣逆,裡急為腹痛;《巢氏病源》認為裡急是腹內緊繃感。
督脈者起於少腹
楊玄操注《難經》稱督脈為「陽脈之都綱」。李時珍說督脈起於會陰,沿脊背行於身後,總督陽脈,故稱「陽脈之海」。張景岳指少腹即小腹。簡按:《莊子》「緣督以為經」之「督」釋為「中」,朱子亦言人身督脈居脊中,後世衣背中縫亦稱「督」。《釋名》載臍下稱「水腹」或「少腹」(較臍上範圍小),《太平御覽》誤解「少腹」為腹側。
骨中央
張景岳認為是橫骨下方近外側的中央位置。
系廷孔
吳崑說廷孔為陰部之孔。張景岳解「廷」為「正、直」,指尿道口。張志聰則指廷孔是陰戶,即產門,並強調男子督脈亦起於少腹內宗筋處。簡按:「廷」同「挺」,產門挺出故稱廷孔,張景岳誤解為尿道口。王冰將「系廷孔」三字連讀,誤認產門在尿道上方,實則相反。
篡間
《甲乙經》作「纂」。張景岳解「篡」為兩陰交會處(前後陰之間)。簡按: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釋「篡」為陰下縫隙,應作「纂」,《說文》指「纂」為赤色織帶,此處形容兩陰間如纂組的縫隙結構。張景岳以「篡奪」釋義不當。
少陰上股內
樓英《醫學綱目》認為此段十五字可能有脫漏或為後人注釋混入正文。
其少腹直上者
張景岳指出此段實為任脈路線,但原文歸於督脈,並引《五音五味篇》說明任、衝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故前後脈絡相通。
沖疝
《五臟生成篇》稱腹中積聚厥氣為「厥疝」;《史記》倉公診「湧疝」症狀相似(小便不通),後世或稱「奔豚疝氣」,屬同證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