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12)
卷七 (12)
1. 骨空論篇第六十
吳云。空。孔同。骨空。髓空也。馬雲。骨必有空。空。即穴也。故名篇。
風從外入,高雲。風從外入。傷太陽通體之皮膚。故令人振寒。從皮膚而入於肌腠。故汗出。隨太陽經脈上行。故頭痛。周身肌表不和。故身重。
大風頸項痛,志云。此言風邪入於經者。亦當治其風府也。夫風傷衛。衛氣一日一夜。大會於風府。是以大風之邪。隨衛氣而直入於風府者。致使其頭項痛也。簡按馬引長刺節論。以大風為癘風。誤。
風府在上椎,吳云。言在項骨第一節上椎也。張同。高雲。項上高起第一椎。為大椎。項上平坦第一椎。為上椎。大椎至尾骶。共二十一節。大椎之上。另有二節也。簡按甲乙諸書。並云。風府在入髮際一寸。而此云。在上椎。又靈本輸篇云。頸中央之脈。名曰風府。若其入發中。則不宜云在上椎。又云頸中央。況本篇下文云。髓空。在脊骨上空。在風府上。則知風府不入發中。甲乙等說可疑矣。錄以俟考。志以上椎為大椎。誤甚。
厭之,馬雲。厭。壓同。吳云。以手按其穴也。簡按說文曰。擪。大指按也。
譩譆,熊音。依熙。痛聲也。志云。蓋意為脾志。喜為心志。心有所憶。謂之意。意之所在。神亦隨之。簡按此說可謂鑿矣。譩譆。又作噫嘻。詩周頌。噫嘻成王。毛傳。噫。嘆也。嘻。和也。鄭箋。噫嘻。有所多大之聲也。左傳定八年。嘻速駕。杜注。嘻。懼聲。正義曰。噫嘻。皆是嘆聲。猶云嗟嗟也。說文。譆。痛也。徐鍇云。痛而呼之言也。
從風憎風,馬雲。此言感風惡風者。吳云。病由於風。則憎風。志云。從風迎風也。
失枕,吳云。失枕者。風在頸項。頸痛不利。不能就枕也。張同。高。折一字句。至正灸脊中。連上為失枕治法。注云。夜臥失枕。患在肩上橫骨間。伸舒不能。故如折也。簡按高注非是。巢源失枕候云。失枕。頭項有風。在於筋脈間。因臥而氣血虛者。值風發動。故失枕。是也。又和劑指南云。諸風挫枕轉筋者。皆因氣虛。項筋轉側不得。筋絡不順疼痛。乃亦失枕之謂。
肩上橫骨,馬雲。肩上橫骨間。乃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。名巨骨穴。王注以為缺盆穴者。恐缺盆難治失枕。吳同。張云。或為足少陽之肩井穴。亦主頸項之痛。
折使榆臂,榆。宋本。作揄。諸本誤作榆者。本於熊本。馬雲。折。音舌。禮雜記。大夫不揄絞。玉藻。夫人揄狄。其揄俱讀為搖。此言折臂者。當有灸之之法也。凡人折臂者。使人自搖其臂而曲之。上與肘齊。即臂脊之中而灸之。以疏通其肘臂之氣。蓋細詳之。乃三陽絡之所也。(系手少陽三焦經。腕後臂外四寸。灸七壯。禁針。按督脈十一椎下。有脊中。此穴。與折臂無義。故為臂脊之中。王注以為此節。治上節失枕者。尤非。)吳云。折使。謂手拘攣。而曲其所使也。榆臂。如榆枝之掉搖其臂也。是風在手陽明使然。故令齊其肘。正灸臂脊之中。蓋手陽明大腸經之分也。張云。折。痛如折也。榆。當作揄。引也。謂使病者。引臂下齊肘端。以度脊中。乃其當灸之處。蓋即督脈之陽關穴也。(在第十六椎下。)志云。折者。謂脊背磬折。而不能伸舒也。榆。讀作搖。謂搖其手臂。下垂齊肘尖。而正對於脊中。以灸脊中之節穴。高雲。搖臂平肘。則脊中有窩。當正灸脊中。毋他求也。簡按諸說不知何是。脈要精微論。王注折髀云。髀如折。又注折腰云。腰如折也。馬張解折字。蓋本於此。揄。引也。出於說文。而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取諸外經者。揄申而從之。則張注有所據焉。陽關穴。甲乙千金外臺。並不載。但銅人云。伏而取之。
白話文:
骨空論篇第六十
吳氏認為,「空」與「孔」同義,骨空即骨髓空虛之意。馬氏認為骨骼必然存在空隙,而這些空隙就是穴位,故此篇名為「骨空論」。
風從外入:高氏認為,風邪由外侵入,損傷太陽經脈,導致全身皮膚受損,讓人出現寒顫。風邪再由皮膚侵入肌膚組織,導致汗出。風邪循著太陽經脈向上走,導致頭痛。周身肌表失調,導致身體沉重。
大風頸項痛:志氏認為,這是風邪侵入經脈所致,應治療風府穴。風邪傷及衛氣,衛氣每日聚集於風府穴,所以大風邪氣便隨著衛氣直入風府穴,導致頭項疼痛。簡而言之,馬氏引用《長刺節論》將大風等同於癘風,這是錯誤的。
風府在上椎:吳氏認為,風府穴位於項骨第一節(上椎)之上。張氏與高氏也持同樣觀點,高氏進一步解釋,項部高起的第 一椎骨為大椎,項部平坦的第一椎骨為上椎。從大椎到尾骶骨共有二十一節,大椎之上另有兩節。簡而言之,甲乙等諸書都記載風府穴位於髮際上一寸處,而本篇卻說在 上椎。另有《靈樞·本輸篇》記載,頸部正中的經脈稱為風府。如果風府穴在髮際內,就不應該說在 上椎,也不應說在頸部中央。況且本篇下文提到髓空在脊骨上的空隙,在風府穴上方,可知風府穴不在髮際內。甲乙等書的說法值得懷疑,特此記錄以待考證。志氏將上椎誤認為大椎,錯誤甚大。
厭之:馬氏認為,「厭」與「壓」同義。吳氏認為,是用手按壓穴位。簡而言之,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「擪」是大拇指按壓的意思。
譩譆:熊氏認為其讀音與「依熙」相同,是疼痛的聲音。志氏認為,這是脾的意念,喜是心的意念,心有所憶念,意念所至,精神也隨之而去。簡而言之,這種說法過於牽強。「譩譆」又作「噫嘻」,《詩經·周頌》中的「噫嘻成王」,毛傳解釋為:「噫」是嘆息,「嘻」是感嘆。鄭箋解釋為:「噫嘻」是有所感歎的聲音。《左傳·定公八年》中的「嘻速駕」,杜注解釋為:「嘻」是害怕的聲音。正義曰:「噫嘻」都是嘆息聲,猶如「嗟嗟」。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「譆」是疼痛的意思,徐鍇解釋為疼痛而呼喊的聲音。
從風憎風:馬氏認為,這是指感受風邪而厭惡風邪。吳氏認為,疾病是由於風邪引起,所以厭惡風邪。志氏認為,這是指隨風迎風。
失枕:吳氏認為,失枕是指風邪在頸項,頸部疼痛不適,不能枕臥。張氏和高氏也持相同觀點。折一字句,應灸脊柱中間,連續向上灸治,這是失枕的治療方法。注釋說,夜臥失枕,病在肩上橫骨之間,伸展不能,如同折斷一樣。簡而言之,高氏的注釋是錯誤的。《巢氏病源方論》中關於失枕的記述是:失枕是頭項有風,位於筋脈之間,因臥睡而氣血虛弱者,遇風發動,便會失枕,這是正確的。《和劑局方》也說,諸風挫枕、轉筋者,都是由於氣虛,項筋轉側不得,筋絡不順疼痛,這也是失枕。
肩上橫骨:馬氏認為,肩上橫骨之間,就是在肩峰端向上兩叉骨之間的凹陷處,稱為巨骨穴。王氏注釋認為是缺盆穴,恐怕缺盆穴難以治療失枕。吳氏與張氏認為,可能是足少陽經的肩井穴,也主治頸項疼痛。
折使榆臂:榆,宋版作揄,其他版本誤作榆,本於熊本。馬氏認為,「折」音「舌」,《禮記·雜記》中「大夫不揄絞」,《玉藻》中「夫人揄狄」,其中的「揄」都讀作「搖」。這裡說到折臂,應該有灸治的方法。凡是折臂者,讓其自己搖動手臂使其彎曲,與肘部齊平,就在臂脊之中灸治,以疏通肘臂之氣。仔細分析,這是三陽經絡所在。(系手少陽三焦經,腕後臂外四寸,灸七壯,禁針。按督脈十一椎下,有脊中,此穴,與折臂無關,故為臂脊之中。王氏注釋認為此節治療上節失枕,更是錯誤的。)吳氏認為,「折使」是指手部拘攣,而彎曲其所使之處。「榆臂」如同榆枝般搖動其手臂,這是手陽明經受風邪所致,所以讓其肘部與肩部齊平,正灸臂脊之中,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分支。張氏認為,「折」是疼痛如折斷一樣,「榆」應作「揄」,引也,是指讓病人引手臂下垂與肘端齊平,以確定脊柱中間,這就是灸治的地方,也就是督脈的陽關穴。(在第十六椎下。)志氏認為,「折」是指脊背彎曲不能伸展,「榆」讀作「搖」,是指搖動手臂,下垂與肘尖齊平,正對著脊柱中間,灸脊柱中間的穴位。高氏認為,搖動手臂與肘部齊平,則脊柱中間就會出現凹陷,應該正灸脊柱中間,不要另求他處。簡而言之,各種說法都不知哪個正確。《脈要精微論》王氏注釋「折髀」說:「髀」如同折斷一樣,又注釋「折腰」說:「腰」如同折斷一樣。馬氏和張氏解釋「折」字,大概本於此。「揄」是引的意思,出自《說文解字》。而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記載:「取諸外經者,揄申而從之」,則張氏的注釋有所依據。陽關穴,甲乙千金外台等書都不記載,只有銅人圖記載,需伏身取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