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11)
卷七 (11)
1.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
齦交一,志云。齦交穴。一在唇內齒下齦縫中。蓋上古以齦交有二。督脈之齦交。入上齒。任脈之齦交。入下齒也。以上下之齦齒相交。故名齦交。高雲。齒縫。任督之交。故曰齦交。簡按齦交有二。其說難依據。考上文諸穴。則其誤自明。
足少陰舌下志云。謂腎脈之上通於心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而舌下有腎經之穴竅也。簡按刺瘧論云。舌下兩脈者。廉泉也。根結篇云。少陰根於湧泉。結於廉泉。知是任脈廉泉之外。有腎經廉泉。故王云。足少陰舌下二穴。薛氏口齒類要云。舌下廉泉穴。此屬腎經。馬張以任脈廉泉釋之。疏矣。
毛中急脈一,吳云。少陰舌下。厥陰毛中。四穴。古無穴名。張云。急脈。在陰毛之中。凡疝氣急痛者。上引小腹。下引陰丸。即急脈之驗。厥陰脈氣所發也。今甲乙針灸等書。俱失此穴。馬同。圖翼云。按此穴。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。是遺誤也。經脈篇云。足厥陰。循股陰。入毛中。過陰器。又曰。其別者。循脛上睪。結於莖。然此厥陰之正脈。而會於陽明者也。簡按志云。謂肝經之脈。起於大指叢毛之際。而肝氣之弦急也。高雲。曲骨穴也。並非。
手少陰各一,志云。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。有心脈之穴二也。高雲。左右少衝各一。簡按吳馬張依王注。似是。
手足諸魚際,吳云。凡手足黑白肉分之處。如魚腹色際。皆曰魚際。張云。手足掌兩旁豐肉處。皆謂之魚。此舉諸魚際為言者。蓋四肢為十二經發脈之本。故言此以明諸經氣府之綱領也。簡按志云。手之魚際。肺之脈氣所發。足之魚際。脾之脈氣所發也。高同。此說不可從。
凡三百六十五穴也,吳云。凡三百九十八穴。除去重出四穴。實多二十九穴。張云共三百八十六穴。除重複十二穴。仍多九穴。簡按志高強合三百六十五穴之數。不可憑焉。
白話文:
《氣府論篇第五十九》:
齦交穴
古人認為齦交穴有兩個位置:一個在嘴唇內側、牙齒下方的牙齦縫中。督脈的齦交穴與上齒相連,任脈的齦交穴則與下齒相連。由於上下牙齦和牙齒相互交會,因此稱為「齦交」。另有觀點認為,牙齒縫隙是任督二脈交會之處,故稱齦交。但考證前文記載的穴位,此說法可能有誤。
足少陰腎經的舌下穴位
腎經的脈絡上通於心,沿喉嚨兩側,連接舌根,因此舌下有腎經的穴位。根據《刺瘧論》記載,舌下的兩條脈絡稱為「廉泉」。《根結篇》也提到,少陰經的根源在湧泉,終結於廉泉,可見除了任脈的廉泉穴外,還有腎經的廉泉穴。因此,王冰註解中提到「足少陰舌下二穴」是正確的。薛己在《口齒類要》中也指出,舌下的廉泉穴屬於腎經,而馬蒔和張景岳將其解釋為任脈的廉泉穴,則不夠準確。
陰毛中的急脈穴
少陰經的舌下穴和厥陰經的陰毛中穴,共四穴,古代並無具體名稱。張介賓認為,急脈穴位於陰毛之中,疝氣疼痛時,會牽引小腹和陰囊,這正是急脈穴的作用,屬於厥陰經脈氣所發之處。然而,《甲乙經》等針灸典籍均未記載此穴,可能是遺漏。根據《經脈篇》,足厥陰經沿大腿內側進入陰毛,經過生殖器,其分支沿小腿上行至睪丸,連接陰莖,屬於厥陰經的正脈,並與陽明經交會。另有觀點認為急脈穴與肝經的起點或曲骨穴相關,但均不正確。
手少陰經的穴位
在365穴中,心經的穴位有兩個。高世栻認為是指左右少衝穴各一。吳崑、馬蒔和張介賓的解釋與王冰註解相近,較為可信。
手足的魚際部位
魚際是指手腳掌側黑白肉分界處,形如魚腹的色澤邊界。張介賓指出,手腳掌兩側豐厚的肌肉部分都稱為「魚」,提及魚際是為了說明四肢為十二經脈發源的基礎,以此概括各經脈氣府的綱領。另有觀點認為,手的魚際與肺經相關,腳的魚際與脾經相關,但此說法不可信。
總計365穴
吳崑統計共有398穴,扣除重複的4穴,實際多出29穴;張介賓則統計為386穴,扣除重複的12穴,仍多出9穴。高世栻等人強行湊合365穴之數,並不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