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
內解瀉於中,張云。解。解散也。即刺節真邪篇解結之謂。瀉。瀉去其實也。中者。五臟也。此言絡雖十二。而分屬於五臟。故可解瀉於中。左右各五。故云十脈。高雲。十四絡脈。外合孫絡。則有三百六十五會。內合五臟。則有左右五俞之十脈。故曰內解。瀉於中者十脈。所以承十四絡脈。而申明內通五臟之俞脈。以補上文孫絡之未盡者。又如此。
白話文:
氣穴論篇第五十八
張氏解釋說:「解」是指解散,如同《刺節真邪篇》中所說的「解結」;「瀉」是指瀉去實邪;「中」則指五臟。這段話說明,雖然經絡有十二條,但分別隸屬於五臟,因此可以通過五臟來解散和瀉除病邪。左右兩側各有五臟的經絡,所以稱為「十脈」。
高氏進一步解釋:十四條絡脈在外與孫絡相合,形成三百六十五個穴位;在內則與五臟相連,形成左右各五臟的俞穴,共十脈。因此,「內解瀉於中者十脈」這句話,是承接上文十四絡脈的論述,進一步說明這些絡脈內通五臟的俞脈,補充上文關於孫絡未盡的內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