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
關蟄,吳云。關。封也。所謂太陰為關。是也。(簡按陰陽離合論太陰為開。而吳云。為關。誤也。)蟄。蟄蟲也。蓋太陰者。里也。里者。子也。十一月。萬物氣皆藏於中。猶封蟄也。張云。關者。固於外。蟄者。伏於中。高雲。太陰之陰。循足脛。交出厥陰之前而主開。故曰關蟄。蟄。猶藏也。藏而後開。開之關於蟄也。簡按諸注亦未允。甲乙。蟄。作執。蓋蟄。是槷之訛。槷。闑同。穀梁傳昭八年。以葛覆質以為槷。範寗注。槷。門中臬。釋文。槷。門橛也。爾雅。橛。謂之闑。周禮考工記鄭注。闑。古文作槷。乃門中橛也。關槷者。取義於門中之橛。左右之扉所合處歟。
廩於腸胃,吳云。廩。舍也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溯然,甲乙。作淅然。吳云。溯。淅同。灑淅惡寒也。張云。溯然。豎起也。寒慄貌。溯。音素。逆流曰溯。簡按從甲乙為是。
感虛乃陷下,甲乙。感。作盛。似是。盛下句。
肉爍,吳云。肉熱也。張云。銷鑠也。簡按逆調論。肉爍。王注。爍。言消也。是。
䐃破,吳云。䐃者。肩肘髀厭皮肉也。䐃破者。人熱盛則反側多。而皮破也。(詳見玉機真臟論注。)
毛直而破,張云。液不足。而皮毛枯槁也。
不與,吳云。不及也。言邪客皮部。則部中壅滯。經氣不及。而生大病也。張云。若不預為之治。則邪將日深。而變生大病也。與。預同。高雲。若腑臟之氣。不與於皮。而生大病也。與。去聲。簡按甲乙。作不愈。義尤明顯。
白話文:
《皮部論篇第五十六》:
關於「關蟄」:
吳崑解釋「關」為封閉之意,引用「太陰為關」的說法(但簡按指出《陰陽離合論》中「太陰為開」,吳崑的「為關」有誤)。「蟄」指冬眠的蟲類,比喻太陰屬裡,對應子月(十一月),此時萬物之氣藏於內,如同封閉蟄伏。張介賓認為「關」是外部固護,「蟄」是內部潛藏。高世栻則說太陰之陰經循行足脛,與厥陰交會而主「開」,故稱「關蟄」,「蟄」即藏,藏後方能開,開與蟄相關。簡按認為諸注未妥,《甲乙經》中「蟄」作「執」,推測「蟄」為「槷」之誤寫,「槷」同「闑」(門中木樁),「關槷」取義門樁,似指門扉閉合處。
「廩於腸胃」:
吳崑解「廩」為容納之所,簡按認為王冰注釋更準確。
「溯然」:
《甲乙經》作「淅然」,吳崑認為「溯」與「淅」同,形容寒顫。張介賓解為寒慄豎起之貌,簡按認同《甲乙經》版本。
「感虛乃陷下」:
《甲乙經》「感」作「盛」,似更合理,指邪氣盛則下陷。
「肉爍」:
吳崑解為肌肉發熱,張介賓解為銷鑠消瘦,簡按引《逆調論》王冰注「爍」即消損。
「䐃破」:
吳崑指「䐃」為肩肘髀關節處皮肉,因熱盛反覆摩擦致破皮(詳見《玉機真臟論》注)。
「毛直而破」:
張介賓解為津液不足致皮毛枯槁破裂。
「不與」:
吳崑解為「不及」,指邪客皮部致經氣受阻而大病;張介賓認為不預先治療則邪深病重,「與」通「預」;高世栻解為腑臟之氣不達於皮而病,「與」讀去聲。《甲乙經》作「不愈」,意義更明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