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21)
卷六 (21)
1.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
為腫,張云。若血不出。氣必隨針而壅。故為腫也。
刺郄中大脈,馬雲。郄中之下。有一中字。去聲。張云。郄。足太陽委中穴也。刺委中。而中其大脈。傷陰氣於陽經。故令人仆倒且脫色也。簡按郄下句。志高為浮郄穴。非。
僕脫色,吳云。太陽為諸陽之會。故令如此。簡按經脈篇云。甚者瀉之則悶。悶甚則僕不得言。悶則急坐之也。俱是後世所謂針暈也。詳見於針灸聚英等。
刺氣街中脈,王注。中。如字。諸家讀為去聲。今從之。
為腫鼠僕,甲乙。僕。作𪖈。千金作鼷。馬雲。僕。當作鼷。刺氣街者。血中其脈。而血又不出。則血氣並聚於中。故內結為腫在鼠鼷之中也。張同。吳云。僕。僕也。刺之中脈。血不得出。則為腫。如鼠僕焉。簡按馬注為是。但僕不必改鼷。鼷。說文。小鼠也。𪖈。玉篇。鼠名。巢源附骨疽候云。產婦女人。喜著鼠㹍髂頭䏶膝間。知是僕㹍𪖈同義。即鼠鼷也。志高以為鼠鼷僕參。非。
根蝕,熊音。蝕。音食。如蠶食葉。張云。乳房。乃胸中氣血交湊之室。故刺乳上之穴。而誤中乳房。則氣結不散。留而為腫。腫則必潰。且並乳根皆蝕。而難於愈也。簡按根。謂乳房之根。非乳根穴。吳云。生膿根而內蝕。非。(漢書西羌傳。疽食浸淫。莫知所限。又後漢董卓傳。潰癰雖痛。勝於內食。)
刺缺盆中內陷,志云。缺盆在喉旁兩橫骨陷中。若缺盆然。故以為名。刺缺盆中者。刺手陽明大腸脈也。手陽明之脈。下入缺盆。絡肺。下屬大腸。內陷氣泄者。脈內陷。而氣反泄於內也。針經曰。人之所生成者。血脈也。故為之治針。必大其身。而圓其末。令可以按脈勿陷。以致其氣。蓋刺之要。氣至而有效。若內陷而氣反下泄。則為咳喘之逆證矣。經云。氣上衝胸。喘不能久立。病在大腸。蓋大腸為肺之腑也。簡按志仍王注。缺盆中句。吳馬張高。依前例。以為中其內陷之脈。恐泥。高雲。刺之過深。則為內陷。下俱仿此。
刺手魚腹內陷,志云。魚腹。在手大指下。如魚腹之圓壯。手太陰之魚際穴也。肺主氣。而與大腸為表裡。脈內陷。則血不得散。氣不得出。故為腫。以上論手足頭項胸背。皆有要害之處。簡按諸家魚腹句。內陷句。為是。
刺陰股中大脈,張云。陰股大脈。足太陰箕門血海之間。吳云。脾腎肝三脈。皆行於陰股。志云。陰股。足少陰經脈所循之處。大脈。大絡也。高雲。厥陰之脈。起於足大指。循陰股而上。刺陰股中。傷大指之經脈。故血出不止。簡按諸說不一。吳似允當。
內漏,甲乙。無內字。吳云。內漏。脈氣他泄而漏也。張云。膿生耳底。是為內漏。
白話文:
【刺禁論篇第五十二】
-
腫脹:若針刺後血未流出,氣會隨針而滯塞,因而形成腫脹。
-
刺郄中大脈:郄中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。若刺中委中的大脈,會損傷陽經中的陰氣,導致人突然昏倒且面色蒼白。
-
昏倒與面色蒼白:太陽經為諸陽之會,若受損會引發此症。類似後世所稱的「針暈」,詳見《針灸聚英》等書。
-
刺氣街中脈:氣街穴位於腹股溝處,若刺中脈絡而血不出,則血氣聚積於內,形成鼠蹊部的腫脹。
-
乳房根部潰爛:乳房為胸中氣血匯聚之處,若誤刺乳房,氣血結滯不散,會形成腫脹並潰爛,甚至侵蝕乳房根部,難以痊癒。
-
刺缺盆中內陷:缺盆穴位於喉旁凹陷處,若刺入過深導致氣內陷而外洩,可能引發咳嗽、氣喘等逆症。
-
刺手魚腹內陷:魚腹指手太陰肺經的魚際穴,若刺入過深使氣血內陷,會導致局部腫脹。
-
刺陰股中大脈:陰股部有大脈通過(如足太陰脾經的箕門、血海穴),若刺中大脈,可能導致出血不止。
-
內漏:指脈氣外洩或膿液內生(如耳內流膿),稱為「內漏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