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7)

1. 脈解篇第四十九

故變於色也,張云。色以應日。陽氣之華也。陰勝於陽。則面黑色變。故應秋氣。此即經脈篇。面如漆柴之義。高雲。地色。地蒼之色。如漆柴也。因秋時肅殺之氣。內奪其精華。故至冬。則變於色而黑如地色也。

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,高雲。經脈篇云。腎病咳唾則有血。故申明所謂咳則有血者。乃陰血乘於陽位。陽脈不歸於陰。故曰陽脈傷也。陰血乘陽。脈不歸陰。則陽脈滿。十月之時。陽氣未盛於上。未當盛時而脈滿。則陽氣內逆。故滿則咳。咳則有血。而且見於鼻也。張云。陽脈傷者。上焦之脈傷也。蓋腎脈。上貫肝膈。入肺中。故咳則血見於口。衄則血見於鼻也。

㿗疝,高雲。猶㿉疝也。言高腫也。經脈篇云。厥陰病。丈夫㿉疝。婦人少腹腫。簡按王氏資生經云。千金曰。氣衝主㿗。明堂下經曰。治㿉疝。則是㿗。即㿉疝也。巢源云。㿉者。陰核氣結腫大也。詳見於陰陽別論頹疝注。

厥陰者辰也,張云。辰。季春也。五陽一陰。陰氣將盡。故屬厥陰。陰邪居於陽末。則為㿗疝少腹腫。故應三月之氣。

三月一振,吳云。振。物性鼓動也。張云。陽氣振也。高雲。經脈篇云。厥陰病。腰痛不可以俯仰。故申明所謂腰脊痛。不可以俯仰者。三月之時。振動發生。草木向榮而華秀。故三月一振榮華。生機雖盛。猶未暢達。故萬物一皆俯而不仰也。

一俯而不仰也,馬雲。凡俯者不可以仰。仰者不可以俯。故肝應其時。腰痛之病。俯仰似難也。

所謂㿗癃疝膚脹,高雲。出處未詳。大抵皆厥陰之病。㿗。㿗疝也。癃。溺閉也。㿗癃疝膚脹者。陰器腫。不得小便。則膚脹也。簡按靈水脹篇云。膚脹者。寒氣客於皮膚之間。𪔣𪔣然不堅。腹大身盡腫。皮厚。按其腹。窅而不起。腹皮不變。此其候也。

曰陰亦盛,曰。吳本作由。張云。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。在陰邪盛也。陰盛則陽氣不行。故為此諸證。張兆璜云。曰所謂。曰者者。是設為之問辭。下文是答辭。故增一曰字以別之。簡按上文。並無增一曰字者。特於末節而有之。可疑。吳本似是。而吳云。陰亦盛者。言陽固盛。而陰亦盛也。此注恐非。亦字。承上文㿗疝及腰脊痛而下之。蓋與平人氣象論。一呼脈再動。一吸脈亦再動之亦同義。

嗌乾,馬雲。陰陽相薄。而在內為熱中。在上為嗌乾也。高雲。經脈篇云。足厥陰病。甚則嗌乾。手厥陰病。心中熱。

白話文:

【脈解篇第四十九】

面色變黑的原因
張氏解釋,面色如同日光,是陽氣的外在表現。若陰氣勝過陽氣,則面色會變黑,與秋季的肅殺之氣相應。這與《經脈篇》中「面如漆柴」的說法一致。高氏補充,地色即蒼黑如漆柴之色,因秋季肅殺之氣耗損體內精華,到了冬季,面色便會轉為晦暗如地色。

咳血是因陽脈受損
高氏指出,《經脈篇》提到腎病咳嗽可能伴隨咳血,此為陰血侵犯陽位,陽脈無法回歸陰分所致,故稱「陽脈傷」。陰血擾陽,脈不歸陰,導致陽脈滿脹。十月時陽氣未盛,若此時脈滿,陽氣內逆,便會引發咳嗽,甚至咳血或鼻衄。張氏認為,陽脈傷指上焦脈損,因腎脈上行貫穿肝膈入肺,故咳血見於口,鼻衄見於鼻。

㿗疝(陰囊腫大)
高氏解釋,�疝即陰囊高腫。《經脈篇》載,厥陰病男性易患㿉疝,女性則少腹腫。簡氏引《資生經》稱,㿗疝即㿉疝,《巢氏病源》描述為陰囊氣結腫大。

厥陰對應辰月(三月)
張氏說明,辰月屬季春,陽氣漸盛而陰氣將盡,故屬厥陰。陰邪滯留陽末,易引發㿗疝或少腹腫,與三月氣候相應。

三月生機勃發
吳氏解「振」為萬物鼓動;張氏指陽氣振奮;高氏引《經脈篇》厥陰病腰痛難俯仰,對應三月草木萌發卻未完全舒展,故萬物多俯而不仰。馬氏補充,肝氣應此時,腰痛患者俯仰皆困難。

㿗癃疝與膚脹
高氏認為此症屬厥陰病,表現為陰器腫脹、小便不通及皮膚脹滿。簡氏引《靈樞·水脹篇》描述膚脹為寒氣客於皮膚,腹大身腫,按之凹陷不起。

陰盛致病
張氏解釋癃疝腫脹源於陰邪過盛,阻礙陽氣運行。吳氏改「曰」為「由」,指陰盛承續前文㿗疝、腰脊痛而來,與「陽亦盛」無關。

咽乾
馬氏認為陰陽相搏,內熱則為「熱中」,上炎則咽乾。高氏引《經脈篇》,足厥陰病重時咽乾,手厥陰病則心中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