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6)

1. 脈解篇第四十九

其孫絡太陰也,高雲。陽明之脈。不從下行。而並於上。並於上者。則其孫絡之脈。合脾之大絡。而為太陰也。陽明並於上。故頭痛鼻鼽。孫絡太陰。故腹腫也。簡按此一句難通。故吳改作其頭之孫絡。腹之太陰也十字。張以為太陰者。言陰邪之盛。非陰經之謂。俱臆見也。高注稍妥。姑從之。

上走心而為噫,馬雲。宣明五氣論曰。心為噫。又口問篇云。寒氣客於胃。厥逆從下上散。復出於胃。故為噫。夫素問言心。而靈樞言胃。則此篇兼言陰氣走於胃。胃走於心。見三經相須。而為噫也。(三經。謂心脾胃。)

故嘔也,張云。脾胃相為表裡。胃受水穀。脾不能運。則物盛滿而溢。故為嘔。

得後與氣,熊音。得後。謂得大便也。氣。謂快氣。馬雲。後者。圊也。氣者。肛門失氣也。張同。云。陽氣出。則陰邪散。故快然如衰。一陽下動。冬至候也。故應十一月之氣。簡按吳云。氣。謂噯氣。誤。

陽氣皆傷,吳云。傷者。抑而不揚之意。高雲。承秋之肅殺也。

嘔咳上氣喘也,張云。陽根於陰。陰根於陽。互相倚也。若陰中無陽。沉而不升。則孤陽在上。浮而不降。無所依從。故為嘔咳上氣喘也。按前章。列本節義於手太陰肺病條下。此則言於腎經。正以肺主氣。腎主精。精虛則氣不歸元。即無所依從之義。簡按此原於吳注。而更詳焉。

色色,馬高雲。二字衍文。吳改作邑邑。云。愁苦不堪貌。張云。當作邑邑。不安貌。秋氣至。微霜下。萬物俱衰。陰陽未定。故內無所主。而坐起不常。目則䀮䀮無所見。以陰肅陽衰。精氣內奪。故應深秋十月之候。簡按邑邑。與悒悒通。史記商君傳云。安能邑邑。待數十百年。悒。說文。不安也。張注本此。志載高說云。色色。猶種種也。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。此解不通。今從張注。

陰陽內奪,志云。秋氣始至。則陽氣始下。而未盛於內。陰氣正出。而陰氣內虛。則陰陽之氣。奪於內矣。

煎厥,吳云。陽氣不治者。陽氣不舒也。肝氣當治。而未得者。木性不得條達也。肝志怒。故善怒。煎厥者。怒志煎熬厥逆也。張云。按煎厥一證。在本篇。言陽虛陰盛。在生氣通天論。言陰虛陽盛。可見煎厥有陰陽二證。簡按此與少陰。不相干涉。乃屬少陽厥陰之病。則為可疑。諸家不言及於此者。何。高獨以少陰君火之陽氣不治而釋之。此乃運氣家之言。竟不免牽強焉。張以陽氣不治。為陽虛。不可從。

陽氣入,吳云。陽邪入薄於腎。故善恐。張云。陰氣將藏未藏。而陽邪入之。陰陽相薄。則傷腎而為恐。馬雲。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腎。則為恐也。

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,張云。胃無氣。胃氣敗也。胃氣所以敗者。腎為胃關。腎中真火不足。不能溫養化原。故胃氣虛。而惡聞食臭也。此即經脈篇。飢不欲食之義。

白話文:

【脈解篇第四十九】

  1. 噫氣的成因:《宣明五氣論》提到「心主噫」,《靈樞·口問》則認為寒氣侵胃,逆氣上散至胃而出形成噫氣。此處綜合兩說,說明陰氣先影響胃,再上擾於心,心、脾、胃三經相互作用而致噫。

  2. 嘔吐的機制:脾胃互為表裡,若胃受納水穀而脾無法運化,胃中食物過盛則溢出,形成嘔吐。

  3. 陽氣受抑:此處「傷」指陽氣被壓抑不升,如同秋季肅殺之氣對陽氣的削弱。

  4. 嘔咳氣喘的根源:陰陽互根,若腎中陰精虧虛,陽氣無所依附而浮越,上逆導致嘔吐、咳嗽、氣喘。此與肺主氣、腎主精的理論相關,精虛則氣失歸根。

  5. 「色色」的考證:多認為此二字為衍文,或應作「邑邑」(通「悒悒」),形容愁苦不安的狀態。深秋時節陰陽不穩,精氣內耗,人會坐臥不寧、視物模糊,與十月氣候相應。

  6. 陰陽內奪:秋季陽氣初降未盛,陰氣外發而內虛,陰陽之氣在體內相互爭奪耗損。

  7. 煎厥的兩種解釋:一為陽氣鬱滯不舒(肝氣不暢),煎熬成厥逆;另一說認為煎厥可分陰虛陽亢(見《生氣通天論》)與陽虛陰盛(本篇)兩種證型。此處與少陰病無關,可能屬少陽、厥陰病範疇。

  8. 恐懼的成因:陽邪侵入腎經,與將藏未藏的陰氣相搏,損傷腎志而引發恐懼。《宣明五氣論》亦雲「精氣聚於腎則恐」。

  9. 厭食的機理:胃氣衰敗源於腎中真火不足(腎為胃之關),無法溫養脾胃化生之源,故胃虛失運,厭惡食物氣味。此即《靈樞·經脈》所說「飢不欲食」之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