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12)
卷六 (12)
1.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
榆莢落,張云。榆錢也。春深而落。木王之時。土敗者死。馬雲。秋冬之交也。簡按本草。蘇頌云。榆三月生莢。李時珍云。未生葉時。枝條間先生榆莢。形狀似錢而小。色白成串。俗呼榆錢。據此則張注為勝。
如橫格,張云。如橫木之格於指下。長而且堅。是為木之真臟。而膽氣之不足也。禾熟於秋。金令王也。故木敗而死。簡按說文。格。木長貌。王釋格為木。蓋本於此。若張注。為橫木之格於指下。則木之義。於經文中無所取。不知其意果何如。(張注。全襲吳之誤。)
如弦縷,馬雲。如弓弦之縷。猶俗之所謂絃線也。主堅急不和。奇病論云。胞脈者。繫於腎。蓋婦人受胎之所。即胞絡宮。張云。如弦之急。如縷之細。真元虧損之脈也。胞。子宮也。命門元陽之所聚也。胞之脈繫於腎。腎之脈系舌本。胞氣不足。當靜而無言。今反善言。是陰氣不張。而虛陽外見。時及下霜。虛陽消敗而死矣。
如交漆,馬吳高並云。交。當作絞。志云。交。絞也。張云。如寫漆之交。左右傍至。纏綿不清也。簡按左右傍至也下。恐脫是其予不足也一句。故馬雲。臟腑俱虛。大體皆弱。吳云。陰陽亂也。志云。衝任之脈絕也。高雲。復申明胞精不足之意。率屬臆解。今甲乙。漆。作棘。
三十日死,吳云。月魄之生死。以三十日為盈虛。故陰氣衰者。不能過其期也。高雲。經脈一周也。
少氣味韭英而死,馬。以少氣為句。注云太陽為三陽。三陽主於外。今精氣不足。故浮鼓肌中。而欲出於外。其勢不能入於陰也。主少氣。正以脈湧則氣乏也。韭有英時。冬盡春初也。水已虧極。安能至於盛春耶。張同。吳云。少氣。氣不足也。少味。液不足也。韭至長夏而英。長夏屬土。太陽壬水之所畏也。故死。高雲。氣為陽。味為陰。太陽有寒熱陰陽之氣。太陽虛故少氣味。英盛也。韭英。乃季春土王之時。韭英而死。土剋水也。簡按少氣味。未詳。姑從馬說。韭英。吳高似是。
如頹土之狀,志云。頹土。傾頹之土也。脾主肌肉。如頹土而按之不得者。無來去上下之象。高同。
五色先見黑,志云。土位中央。而分主於四季。當五色俱見而先見黃。若五色之中。而先見黑。是土敗而水氣乘之矣。
白壘,甲乙。作白累。馬雲。壘。當作藟。詩云綿綿葛藟。藟。亦葛之屬。吳云壘者。癮疹之高起者。北方黑色。主收藏。西方白色。主殺物故死。張云壘。蘽同。即蓬蘽之屬。蘽有五種。而白者發於春。木王之時。土當敗也。簡按壘。藟通。不必改。爾雅。諸慮。山櫐。郭注云。今江東呼櫐為藤。似葛而粗大。廣雅云。藟。藤也。一切經音義。引集訓云。藤。藟也。藟。謂草之有枝條。蔓延。如葛之屬也。吳越間謂之藤。本草。馬志云。蘽者。藤也。則蓬蘽。明是藤蔓矣。據此則藟所指不一。未知白壘是何物。張說難信。吳讀為㾦㿔之㿔。亦恐非。○志云。玉師曰。以經水如浮波。心脈如火薪。肝脈如散葉。胃脈如泥丸。太陽如湧泉。肌脈如頹土。皆以五行之氣。效象形容。蓋此乃五臟虛敗之氣。變見於脈。非五臟之病脈也。
白話文:
【大奇論篇第四十八】
榆莢落:張氏解釋為榆錢,春深時落下。此時木氣旺盛,若土氣衰敗則死。馬氏認為是秋冬之交。根據《本草》,蘇頌提到榆樹三月生莢,李時珍則說未生葉時,枝條間先長榆莢,形似小錢,色白成串,俗稱榆錢。由此看來,張氏的解釋較佳。
如橫格:張氏形容如橫木阻於指下,長而堅硬,是肝木真臟脈象,膽氣不足。秋季禾熟,金氣旺盛,木氣衰敗則死。簡按《說文》解釋「格」為木長之貌,王氏釋為木,可能源於此。張氏注為橫木阻於指下,但「木」的意義在經文中並無依據,不知其意為何。(張注完全沿襲吳氏之誤。)
如弦縷:馬氏比喻如弓弦之線,俗稱絃線,主堅急不和。《奇病論》提到胞脈繫於腎,即婦人受胎的胞絡宮。張氏認為脈象如弦般緊急、如縷般細微,是真元虧損之脈。胞指子宮,為命門元陽所聚,胞脈繫於腎,腎脈繫舌本。胞氣不足應靜默無言,若反多言,是陰氣不張而虛陽外露,至霜降時虛陽消敗則死。
如交漆:馬、吳、高氏認為「交」應作「絞」。志氏解釋「交」為絞。張氏形容如倒漆之交纏,左右混雜不清。簡按「左右傍至也」下可能漏「是其予不足也」一句,故馬氏說臟腑俱虛,整體衰弱;吳氏認為是陰陽混亂;志氏說是衝任脈絕;高氏則解釋為胞精不足之意,均屬臆測。今《甲乙經》中「漆」作「棘」。
三十日死:吳氏解釋月魄生死以三十日為週期,陰氣衰者不能超過此期限。高氏認為是經脈運行一週的時間。
少氣味韭英而死:馬氏以「少氣」為句,解釋太陽為三陽,主外,精氣不足故脈浮於肌表而難入陰,主少氣,因脈湧則氣乏。韭有英時為冬盡春初,水氣已極虧,難以撐至盛春。張氏同。吳氏認為「少氣」是氣不足,「少味」是液不足,韭英長於長夏(土旺之時),太陽壬水畏土,故死。高氏說氣為陽,味為陰,太陽虛故少氣味;韭英盛於季春土旺之時,土剋水則死。簡按「少氣味」未詳,暫從馬氏說,韭英之解吳、高較合理。
如頹土之狀:志氏解釋為傾頹之土,脾主肌肉,若脈如頹土且按之無起伏,是無來去上下之象。高氏同。
五色先見黑:志氏說土位中央,分主四季,應五色俱見而先黃,若先見黑,是土敗而水氣乘之。
白壘:《甲乙經》作「白累」。馬氏認為「壘」應作「藟」,如《詩經》「綿綿葛藟」,屬葛類。吳氏解釋「壘」為高起的癮疹,北方黑色主收藏,西方白色主殺伐,故死。張氏認為「壘」同「蘽」,即蓬蘽之類,有五種,白者發於春(木旺時),土當敗。簡按「壘」與「藟」通,不必改。《爾雅》提到「諸慮,山櫐」,郭注稱江東呼櫐為藤,似葛而粗大;《廣雅》說「藟,藤也」;《一切經音義》引《集訓》雲「藤,藟也」,指枝條蔓延如葛之屬。吳越稱藤,本草馬志雲「蘽者,藤也」,故蓬蘽應為藤蔓。但白壘具體為何物不明,張氏說法難信,吳氏讀為「㾦㿔」之「㿔」亦恐非。
○志氏引玉師曰:經水如浮波、心脈如火薪、肝脈如散葉、胃脈如泥丸、太陽如湧泉、肌脈如頹土,皆以五行之氣比喻形容,此為五臟虛敗之氣顯現於脈,非五臟病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