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9)

1.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

石水,張云。此言水病之有陰陽也。吳云。沉。脈行肌肉之下也。石水者。水凝不流。結於少腹。其堅如石也。腎肝在下。居少腹之分。脈沉為在裡。故腎肝俱沉。為石水之象。馬雲。水氣凝結。如石之沉。故名為石水也。陰陽別論。有陰陽結邪。多陰少陽。名曰石水。小腹腫。靈邪氣臟腑病形篇。有腎脈微大。為石水。起臍以下。至小腹睡睡然。上至胃脘。死不治。水脹篇。黃帝有石水之問。而岐伯無答。必有脫簡。皆是積聚之類。簡按金匱要略云。石水。其脈自沉。外證腹滿不喘。尤怡注云。石水。水之聚而不行也。因陰之盛。而結於少腹。故沉而不喘。吳以為堅如石。誤。(張氏醫通云。腎肝並沉。為石水。真武湯主之。)

風水,馬雲。蓄水冒風。發為腫脹。名曰風水。見評熱論。水熱穴論。靈論疾診尺篇。張云。風水者。遊行四體。浮泛於上也。

並小弦欲驚,張云。肝腎並小。真陰虛也。小而兼弦。本邪勝也。氣虛膽怯。故為欲驚。

皆為疝,馬雲。或結於少腹。或結於睪丸。或結於睪丸之上下兩旁。腎肝二脈經歷之所。皆是也。積土以高大者。曰山。疝有漸積之義。故名。簡按說文云。疝。腹痛也。劉熙釋名云。心痛曰疝。疝。詵也。先詵詵然上而痛也。又曰。疝。詵也。詵詵引小腹急痛。顏師古急就篇注云。疝。腹中氣疾。上下引也。金匱要略云。腹痛。脈弦而緊。弦則衛氣不行。即惡寒。緊則不欲食。邪正相搏。即為寒疝。樓氏綱目云。疝名雖七。寒疝。即疝之總名也。

心疝,高雲。心脈搏滑急。則心氣受邪。故為心疝。脈要精微論曰。診得心脈而急。病名心疝。少腹當有形也。

肺疝,志云。肺脈當浮。而反沉搏。是肺氣逆聚於內。而為肺疝矣。高雲。肺疝。氣疝也。簡按四時刺逆從論。肺風疝。有目無證。不可得而知。史倉公傳云。氣疝客於膀胱。難於前後溲。而溺赤。巢源。氣疝。乃七疝之一。腹中乍滿乍減而痛。名曰氣疝。高以為氣疝者。蓋肺主氣故也。

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,志云。此言疝瘕之病。病三陰三陽之氣。而見於脈也。子繇曰。瘕者。假也。假物而成有形。疝字。從山。有艮止高起之象。故病在三陽之氣者為瘕。三陰之氣者為疝。玉師曰。瘕。在腸胃之外。故三陽急。疝病五臟之氣。故三陰急。馬雲。王注分瘕為血。疝為氣者。未的當。知二病為氣血相兼也。簡按三陽三陰。據下文二陰二陽。王注為是。諸家亦仍王注。

二陰急為癇厥,馬雲。二陰者。心也。其脈來急。正以心經受寒。寒與血搏。發而為癇為厥。志云。癇厥者。昏迷僕撲。卒不知人。簡按癇厥。唯是癇病。志注為長。

白話文:

《大奇論篇第四十八》:

石水
張氏說:這是指水病有陰陽之分。吳氏解釋:脈象沈,表示脈行於肌肉之下。石水是因水液凝滯不流動,積聚在少腹,堅硬如石。腎肝位於下焦,屬少腹區域,脈沈表示病在裡,因此腎肝脈俱沈是石水的徵象。馬氏認為:水氣凝結,如石下沈,故稱石水。《陰陽別論》提到陰陽結聚邪氣,陰多陽少,稱為石水,症狀為小腹腫脹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記載:腎脈微大為石水,病起臍下至小腹脹滿,上至胃脘則難治。《水脹篇》中黃帝曾問及石水,但岐伯未回答,可能有脫漏內容。此類疾病多屬積聚範疇。《金匱要略》描述石水脈沈,外證腹滿但不喘,尤怡注釋:石水是水液停聚不行的病症,因陰氣盛而結於少腹,故脈沈而不喘。吳氏將石水解為「堅如石」是錯誤的。(《張氏醫通》提到腎肝脈俱沈為石水,可用真武湯治療。)

風水
馬氏解釋:水蓄體內受風邪而引發腫脹,稱為風水,見於《評熱論》《水熱穴論》《靈樞·論疾診尺篇》。張氏補充:風水的特徵是水液遊走全身,浮泛於上。

並小弦欲驚
張氏說明:肝腎脈俱小表示真陰虛弱,小而兼弦則為邪氣偏勝,氣虛膽怯,故易驚恐。

皆為疝
馬氏指出:疝病可結於少腹、睪丸或其周圍,因腎肝二脈循行此處。疝如土石堆積漸成,故得名。《說文》釋疝為腹痛,《釋名》稱心痛為疝,形容疼痛上衝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寒疝為腹痛脈弦緊,衛氣不暢而惡寒。《醫學綱目》認為寒疝是疝病的總稱。

心疝
高氏解釋:心脈搏動滑急,表示心氣受邪,形成心疝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提到心脈急為心疝,少腹會有形狀變化。

肺疝
志氏認為:肺脈本應浮,若反沈而搏動,是肺氣逆聚於內,形成肺疝。高氏稱肺疝為氣疝,因肺主氣。《四時刺逆從論》提及肺風疝但無具體症狀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描述氣疝影響膀胱,導致排尿困難、尿赤。《巢氏病源》將氣疝列為七疝之一,症狀為腹中脹滿減輕交替而痛。

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疝
志氏說明:疝瘕是病在三陰三陽之氣而顯於脈。瘕為假物成形,疝如艮山高起,故三陽氣病為瘕,三陰氣病為疝。馬氏補充:王冰注將瘕歸血、疝歸氣不夠準確,實際二者氣血兼雜。

二陰急為癇厥
馬氏認為:二陰指心,脈急因心經受寒,寒血相搏發為癇厥。志氏解釋:癇厥表現為突然昏迷跌倒,不省人事。癇厥實為癇病,志氏註解更為貼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