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8)
卷六 (8)
1.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
吳云。前有奇病論。此言大奇論者。擴而大之也。高本。刪論字。蓋以無問答之語也。
皆實即為腫,張云。滿。邪氣壅滯。而為脹滿也。此言肝腎肺經。皆能為滿。若其脈實。當為浮腫。而辨如下文也。簡按王以滿為脈氣滿實。考文理。張注為勝。王注癰腫。必是壅腫。傳瀉之訛耳。
肺之雍,馬雲。按甲乙經。雍。作癰。肺肝腎三經。不宜生癰。此雍。斷宜作壅。蓋言氣之壅滯也。吳張並云。雍。壅同。
喘而兩胠滿,吳本。胠。作脅。張云。胠。音區。腋下脅也。
腳下至少腹,簡按馬志據原文。不改腳為胠。卻非。
跛易偏枯,張云。或為跛。或掉易無力。或偏枯不用。是皆腎經壅滯。不能運行所致。簡按易。是痿易狂易之易。謂跛而變易其常。王注恐謬。
心脈滿大,張云。火有餘也。心主血脈。火盛則血涸。故癇瘛筋攣。
癇瘛筋攣,甲乙。瘛。作痓。張云。癇。音間。癲癇也。瘛。音熾。抽搐也。攣。音戀。拘攣也。高雲。神氣不通於心包則癇。神氣不行於骨節則瘛。癇則筋攣於內。瘛則筋攣於外也。簡按下文云。二陰急為癇厥。通評虛實論云。刺癇驚脈五。靈經筋篇云。癇瘛及痙。寒熱病篇云。暴攣癇眩。足不任。內經言癇者如此。(詳見通評虛實論注。)玉機真臟論云。筋脈相引而急。病名曰瘛。王注。筋脈受熱。而自跳掣。故名曰瘛。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心脈急甚者。為瘛瘲。肝脈微澀。為瘛攣筋痹。(瘛瘲。詳見診要經終篇注。)並與本篇互發。
肝脈小急,張云。小。為血不足。急。為邪有餘。故為是病。夫癇瘛筋攣一也。而心肝二經皆有之。一以內熱。一以風寒。寒熱不同。血衰一也。故同有是病。
肝脈騖暴,熊音。騖。音務。奔也。志云。騖。疾走也。又亂馳也。簡按後漢光武帝紀注。直騁曰馳。亂馳曰騖。志注據此。
有所驚駭,馬雲。金匱真言論云。肝之病。發驚駭。
脈不至若喑,張云。此特一時之氣逆耳。氣通則愈矣。吳云。脈不至。在諸病為危劇。若其暴喑失聲。則是肝木厥逆。氣壅不流。故脈不至耳。不必治之。厥還當自止。簡按志圈脈上。別為一章。非。
小急不鼓皆為瘕,馬雲。瘕者。假也。塊似有形。而隱見不常。故曰瘕。脈本急矣。而其急中甚小。又不鼓擊於手。則是沉也。必有積瘕在中。故脈不和緩耳。今三部之脈如此。皆可以即其本部。而決其為瘕也。簡按巢源云。瘕。假也。謂虛假可動也。又云。謂其有形。假而推移也。蓋癥瘕。分而言之。癥。積也。瘕。聚也。然癥積亦可稱瘕。氣厥論。虙瘕。陰陽類論。血瘕。邪氣臟腑病形篇。水瘕。水脹篇。石瘕。厥病篇。蟲瘕。傷寒論。固瘕。神農本經。蛇瘕。倉公傳。遺積瘕。蟯瘕之類。是也。說文云。瘕。女病也。蓋依於骨空論。女子帶下瘕聚。誤為此說耳。郭璞注山海經瘕疾云。蟲病也。此亦因有蟲瘕蟯瘕而言。並不可從。李氏必讀云。瘕。遐也。歷年遐遠之謂也。歷年遐遠之病。豈止於瘕聚乎。
白話文:
吳崑說,前面有《奇病論》,這裡稱為《大奇論》,是將範圍擴大。高世栻版本刪去了「論」字,大概是因為內容沒有問答的形式。
「皆實即為腫」,張介賓解釋說,「滿」是指邪氣壅滯而導致的脹滿。這裡提到肝、腎、肺經都可能出現脹滿,如果脈象實,則會出現浮腫,具體辨證如下文。簡按:王冰將「滿」解釋為脈氣滿實,但從文理來看,張介賓的註解更為恰當。王冰提到的「癰腫」,應是「壅腫」的誤寫。
「肺之雍」,馬蒔說,《甲乙經》中「雍」寫作「癰」。但肺、肝、腎三經不太可能生癰,此處的「雍」應解釋為「壅」,指氣機壅滯。吳崑和張介賓都認為「雍」與「壅」同義。
「喘而兩胠滿」,吳崑版本中「胠」寫作「脅」。張介賓解釋,「胠」讀作「區」,指腋下脅部。
「腳下至少腹」,簡按:馬蒔根據原文,未將「腳」改為「胠」,這是不對的。
「跛易偏枯」,張介賓解釋,可能表現為跛行、肢體無力或半身不遂,這些都是腎經壅滯、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簡按:「易」指痿弱或狂亂的變化,意為跛行且失去常態。王冰的註解可能有誤。
「心脈滿大」,張介賓說,這是心火過盛的表現。心主血脈,火盛則血枯,因此會出現癲癇、抽搐和筋脈拘攣。
「肝脈小急」,張介賓解釋,「小」表示血不足,「急」表示邪有餘,因此會出現癇瘛筋攣。癇瘛筋攣的表現雖然相同,但心經和肝經的病因不同,一為內熱,一為風寒,寒熱雖異,但血虛是共同點,因此會有相同的症狀。
「肝脈騖暴」,熊宗立注音「騖」為「務」,意為奔馳。張志聰說,「騖」指疾走或亂馳。簡按: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》注釋:「直馳曰馳,亂馳曰騖。」張志聰的註解依據於此。
「有所驚駭」,馬蒔說,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到「肝之病,發驚駭」。
「脈不至若喑」,張介賓解釋,這是一時的氣逆所致,氣機通暢後即可恢復。吳崑說,脈不至在其他疾病中可能危重,但若是突然失聲,則是肝氣厥逆、氣壅不流所致,因此脈不至,不必治療,厥逆停止後自然恢復。簡按:張志聰將「脈」字單獨劃分為一章,並不正確。
「小急不鼓皆為瘕」,馬蒔解釋,「瘕」是假的意思,指有形但隱現不定的塊狀物。脈象本應急促,但若急促中帶細小且不鼓動於手,則是沈脈,表示體內有積瘕,導致脈象不和緩。若三部脈象如此,皆可判斷為瘕病。簡按:《巢氏病源》說,「瘕」是假的意思,指虛假可移動的塊狀物,又說其有形但可推移。癥與瘕分開來說,癥指積聚,瘕指聚散不定的病證。但癥積也可稱為瘕,如《氣厥論》的「虙瘕」、《陰陽類論》的「血瘕」、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的「水瘕」、《水脹篇》的「石瘕」、《厥病篇》的「蟲瘕」、《傷寒論》的「固瘕」、《神農本經》的「蛇瘕」、《倉公傳》的「遺積瘕」、「蟯瘕」等。《說文解字》說「瘕」是女病,這可能是依據《骨空論》中「女子帶下瘕聚」的誤解。郭璞注《山海經》「瘕疾」為蟲病,這是因為有「蟲瘕」、「蟯瘕」的說法,但並不可取。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說「瘕」是「遐」的意思,指歷時久遠的病,但歷時久遠的病豈止於瘕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