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

脾癉,聖濟總錄云。夫食入於陰。長氣於陽。肥甘之過。令人內熱而中滿。則陽氣盛矣。故單陽為癉也。其證口甘。久而弗治。轉為消渴。以熱氣上溢故也。有方。附於四十五卷。

食甘美而多肥,甲乙。作數食美。而多食甘肥。簡按甲乙為是。枚乘七發。甘脆肥濃。命曰腐腸之藥。

轉為消渴,吳。轉。作傳。云。傳。日久傳變也。消渴。飲水善消。而渴不止也。

以蘭除陳氣,聖濟總錄。治脾癉口甘中滿。蘭草湯。蘭草。一兩。切。上一味。以水三盞。煎取一盞半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不拘時候。張云。蘭草。性味甘寒。其氣清香。能生津止渴潤肌肉。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。簡按李杲試效方。有蘭香飲子。蘭室秘藏。名甘露膏。治消渴。飲水極甚。善食而瘦。王遜藥性纂要云。素問所謂。治之以蘭除陳氣者。幽蘭建蘭之葉。非蘭草澤蘭也。建蘭幽蘭。古所無。此襲寇宗奭陳嘉謨之謬說耳。

口苦取陽陵泉,此六字。宜據新校正而刪之。諸家費解。

夫肝者中之將也,甲乙。肝上。有膽者中精之府六字。與新校正所援異。靈師傳篇云。肝主為將。六節臟象論云。十二臟皆取決於膽。本輸篇云。肝合膽。膽者。中精之府。(五行大義。引河圖。文同。)蓋本節主膽而言。甲乙文為正焉。聖濟總錄。作夫膽為中正之官。清淨之腑。十一臟之所取決。咽為之使。

咽為之使,張云。足少陽之脈。上挾咽。足厥陰之脈。循喉嚨之後。上入頏顙。是肝膽之脈。皆會於咽。故咽為之使。

膽虛氣上溢,甲乙。無虛字。吳。虛。作噓。云。噓氣。氣上溢也。汪昂云。吳改膽虛。作膽噓。欠通。氣上溢。即噓字之義。馬雲。此膽氣以煩勞而致虛。張云。數謀慮不決。則肝膽俱勞。勞則必虛。虛則氣不固。故膽氣上溢。簡按數謀慮不決。宜膽氣怫鬱。甲乙似是。聖濟總錄云。數謀不斷。則清淨者。濁而擾矣。故氣上溢。而為口苦也。經所謂是動則病口苦。以氣為是動也。有方。附於四十二卷。衛生寶鑑。有龍膽瀉肝湯。(與東垣方不同。)

膽募俞,吳云。膽募。日月穴也。膽俞。在脊十椎下。兩旁各一寸五分。簡按甲乙云。日月。膽募也。在期門下五分。馬以為期門。誤。王注腹募背俞。原於六十七難。

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,治。吳改作論。注云。即靈蘭秘典所論也。張同。簡按王云。今經已亡。未知何是。

有癃者,吳云。癃。不得小便也。癃而一日數十溲者。由中氣虛衰。欲便則氣不能傳送。出之不盡。少間則又欲便。而溲出亦無多也。簡案口問篇云。中氣不足。溲便為之變。陳氏三因方云。淋。古謂之癃。名稱不同也。癃者。罷也。淋者。滴也。今名雖俗。於義為得。此說非是。戴侗六書故曰。淋。癃。實一聲也。漢殤帝諱淋。故改癃為⿰隆玉。改隆慮縣。為林慮縣。蓋內經。本草經。皆用癃字。作淋皆後人所改。

白話文:

奇病論篇第四十七

脾癉,《聖濟總錄》提到,食物進入體內,化生氣血。若過度攝取肥甘厚味,會導致內熱和中焦脹滿,使陽氣過盛。因此,陽氣獨盛便形成「癉」。其症狀為口中發甜,若長期不治療,可能轉變為消渴症,這是因為熱氣上溢的緣故。相關治療方劑附於第四十五卷。

「食甘美而多肥」,《甲乙經》作「數食美而多食甘肥」,此說較為正確。枚乘《七發》中稱甘脆肥濃的食物為「腐腸之藥」。

「轉為消渴」,吳崑認為「轉」應作「傳」,意指病情日久傳變。消渴症表現為飲水多卻仍感口渴不止。

「以蘭除陳氣」,《聖濟總錄》記載治療脾癉口甘中滿的蘭草湯:蘭草一兩切碎,加水三盞煎至一盞半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,不拘時間。張介賓認為,蘭草性味甘寒,氣味清香,能生津止渴、潤澤肌肉,故可清除體內積熱。李杲《試效方》中有蘭香飲子,《蘭室秘藏》稱甘露膏,用於治療消渴症,症狀為極度口渴、多食卻消瘦。王遜《藥性纂要》指出,《素問》所說的「治之以蘭除陳氣」,應指幽蘭或建蘭的葉子,而非蘭草或澤蘭。但建蘭、幽蘭在古代並不存在,此說可能沿襲寇宗奭、陳嘉謨的錯誤觀點。

「口苦取陽陵泉」六字,應根據新校正刪除,各家對此解釋多有分歧。

「夫肝者中之將也」,《甲乙經》在「肝」前有「膽者中精之府」六字,與新校正所引不同。《靈樞·師傳篇》稱肝主為將,《六節臟象論》說十二臟皆取決於膽,《本輸篇》則言肝合膽,膽為中精之府。本節主要討論膽的功能,《甲乙經》的記載較為正確。《聖濟總錄》作「夫膽為中正之官,清淨之腑,十一臟之所取決,咽為之使」。

「咽為之使」,張介賓解釋,足少陽膽經上行挾咽,足厥陰肝經循喉嚨後方,兩經皆會於咽部,故咽為膽之使。

「膽虛氣上溢」,《甲乙經》無「虛」字。吳崑認為「虛」應作「噓」,指氣上溢。汪昂認為吳崑改「膽虛」為「膽噓」不通順,氣上溢即「噓」之意。馬蒔認為膽氣因煩勞而虛,張介賓則解釋,過度謀慮不決會使肝膽俱勞,勞則虛,虛則氣不固,故膽氣上溢。《甲乙經》的記載較合理。《聖濟總錄》提到,謀慮不斷會使清淨之膽受擾,氣上溢而口苦,此為「是動則病口苦」的表現。相關方劑附於第四十二卷。《衛生寶鑑》載有龍膽瀉肝湯(與李東垣方不同)。

「膽募俞」,吳崑指出,膽募為日月穴,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。《甲乙經》記載日月穴為膽募,位於期門下五分。馬蒔誤以為是期門穴。王冰注釋「腹募背俞」源於《難經·六十七難》。

「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」,吳崑改「治」為「論」,認為此指《靈蘭秘典》中的論述。張介賓同意此說。王冰注稱此經文已佚,具體內容不詳。

「有癃者」,吳崑解釋,癃指小便不通。若癃症患者一日小便數十次,是因中氣虛衰,排尿時氣無法傳送,排出不盡,稍後又欲小便,但尿量不多。《靈樞·口問篇》提到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」。陳言《三因方》稱淋古稱癃,名稱不同,癃意為疲弱,淋意為滴瀝,此說不確。戴侗《六書故》指出,淋、癃實為同音字。漢殤帝名諱「淋」,故改「癃」為「⿰隆玉」,並改隆慮縣為林慮縣。《內經》《本草經》皆用「癃」字,後人改為「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