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卷六
2.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
馬雲。能。音耐。禮樂記。故不耐無樂。其耐作能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。皆有能字。古蓋耐能通用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病之形能也。蓋病之形狀耐受。故此以病能名篇。張兆璜云。病能者。言奇病之形能也。簡按吳釋前篇病能云。能。猶形也。此解為是。
胃脘癰,吳云。吸門之下。賁門之上。受納水穀之脘。名曰胃脘。簡按聖濟總錄云。夫陰陽升降。則榮衛流通。氣逆而隔。則留結為癰。胃脘癰者。由寒氣隔陽。熱聚胃口。寒熱不調。故血肉腐壞。以氣逆於胃。故胃脈沉細。以陽氣不得下通。故頸人迎甚盛。令人寒熱如瘧。身皮甲錯。或咳或嘔。或唾膿血。觀伏梁之病。亦有挾胃脘內癰者。以其裹大膿血。居腸胃之外故也。方附於一百二十九卷。
當候胃脈,滑云。即脈要精微。附上右外。以候胃也。馬雲。右關。吳張志同。簡按附上右外。尺膚之位。而非脈之分位。以寸關尺。配五臟六腑者。難經以後之說。此言胃脈者。必別有所候。
逆者,甲乙。作氣逆者。
人迎甚盛,張云。即終始篇等所云。人迎三盛。病在陽明之謂。
精有所之寄則安,吳本。作精有所倚。則臥不安。注云。臟。陰也。主靜。故臟有傷損。則有不足之患。陰精有所偏倚。則有亢甚之害。均之令人夜不安也。簡按諸家順文解釋。義難通。吳據甲乙而刪改。但精字仍舊文。殆為明晰。今從之。
不能懸其病,吳云。不能懸其病於空。使之不我疾也。馬雲。懸者。絕也。按逆調論第六節。有不得臥而息有音者。諸證尤詳。但此曰不安。則不能安寢也。與彼有異。
偃臥,高雲。正臥也。評熱論云。不能正偃者。胃中不和也。故舉而復問。
肺者臟之蓋也,痿論云。肺者。臟之長也。心之蓋也。靈九針論云。五臟之應天者肺。肺者。五臟六腑之蓋也。
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,馬雲。此當見於兩尺也。吳張同。簡按本經無寸關尺之說。此特言左右爾。必非兩尺之謂也。
不然,馬吳張並仍甲乙。然。作知。志高從舊文釋之。故屬強解。
此逆四時,志云。脈合四時。故冬診之。左右脈皆當沉緊。今左脈反浮而遲。是逆四時之氣矣。
病在腎頗關在肺,吳云。關。關係也。志云。腎主冬氣。而又反浮在左。故當主病在腎。頗關涉於肺。當為腰痛之病。簡按甲乙。無關字。奇病論云。其盛在胃。頗在肺。句法正同。
腎為腰痛之病也,甲乙。無腎字。
頸癰,癰疽篇云。發於頸者。名曰夭疽。其癰大而赤黑。不急治。則熱氣下入淵腋。前傷任脈。內薰肝肺。十餘日而死矣。
其真安在,吳云。真。正治之法也。簡按當仍甲乙作其治。
白話文:
《病能論篇第四十六》:
關於「能」字的讀音與意義,古代文獻中「能」與「耐」可通用。《禮記·樂記》記載「故不耐無樂」,其中「耐」即作「能」解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篇》中多次出現「能」字,說明兩字在古代可互換使用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「病之形能」,意指疾病的表現形式與耐受狀態,因此本篇以「病能」為題。張兆璜認為,「病能」是指異常疾病的表現形式。簡按吳氏解釋前篇「病能」時,將「能」理解為「形」,此解較為恰當。
胃脘癰
吳氏解釋:胃脘位於咽門之下、賁門之上,是容納食物的部位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陰陽失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氣機逆亂則形成癰腫。胃脘癰的成因是寒氣阻隔陽氣,熱邪聚集於胃部,寒熱失調致使血肉腐壞。由於氣逆於胃,胃脈表現為沈細;陽氣無法下行,頸部人迎脈搏動強盛。患者症狀包括寒熱交替如瘧疾、皮膚乾燥脫屑、咳嗽、嘔吐或咳吐膿血。伏梁病(腹腔腫塊)有時也合併胃脘內癰,因其膿血積聚於腸胃之外。相關方劑記載於《聖濟總錄》第一百二十九卷。
診察胃脈
滑氏指出,此處「胃脈」指《脈要精微論》中「附上右外」部位對應的脈象(右關脈)。馬氏、吳氏、張志聰等均認同此說。簡按認為,「附上右外」原指尺膚診法部位,非脈診位置。寸關尺配屬臟腑的理論始於《難經》,此處「胃脈」可能另有診察方法。
氣逆與人迎脈盛
《甲乙經》將「逆者」記為「氣逆者」。張氏解釋,「人迎甚盛」即《終始篇》所說「人迎脈三盛,病在陽明」的表現。
精氣失調與失眠
吳氏版本作「精有所倚,則臥不安」,注釋指出:五臟屬陰,主靜,若臟腑受損則陰精不足;陰精偏盛則亢害,均會導致夜間失眠。簡按認為,諸家解釋牽強,吳氏據《甲乙經》修改後文義較清晰,故從其說。
「不能懸其病」
吳氏解為「無法將病懸空隔絕,使其不侵害自身」。馬氏認為「懸」意為「斷絕」,並引《逆調論》中「不得臥而息有音」的症狀對比,指出此處「不安」僅指睡眠障礙,與前者有別。
「偃臥」
高氏解釋為「平躺」。《評熱論》提到「不能正偃」是因胃中不和,故再次討論此現象。
肺為臟腑之華蓋
《痿論》稱肺為「臟之長」與「心之蓋」;《靈樞·九針論》則言肺應天,為五臟六腑之蓋。
左右脈象異常
馬氏認為此脈象見於兩尺部,吳氏、張氏同。簡按指出,《內經》無寸關尺概念,此處僅言左右脈,未必特指尺部。
「不然」
馬氏、吳氏、張氏依《甲乙經》將「然」改作「知」;志氏、高氏仍從原文強解。
脈逆四時
志氏解釋:脈象應合四季,冬季左右脈本應沈緊,若左脈反見浮遲,即違逆四時規律。
病在腎而涉肺
吳氏解「關」為「關聯」。志氏認為,腎主冬氣而左脈反浮,主病在腎但涉及肺,可能表現為腰痛。《甲乙經》無「關」字,《奇病論》「其盛在胃,頗在肺」句法與此相似。
腰痛之病
《甲乙經》無「腎」字。
頸癰
《癰疽篇》記載:發於頸部的癰稱「夭疽」,若腫大色黑赤,未及時治療則熱毒侵入深部,傷及任脈與肝肺,十餘日可致死。
「其真安在」
吳氏解「真」為「正確治法」。簡按認為應從《甲乙經》作「其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