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5)

1. 厥論篇第四十五

陽明之厥,汪昂云。按陽明多血多氣。詳本症病皆有餘。與虛而厥者不同。

癲疾欲走呼,簡按陰陽類論云。罵詈妄行。巔疾為狂。王注。以腎水不勝。故胃氣盛。而顛為狂。蓋與此同證。詳見宣明五氣篇。

後不利,志云。食飲入胃。脾為轉輸。逆氣在脾。故後便不利。脾不轉運。則胃亦不和。是以食則嘔。而不得臥也。

口乾溺赤,甲乙。口。作舌。志云。陰液不能上資。是以口乾心痛。肺金不能通調於下。故溺赤。水火陰陽之氣。上下不爽。故腹滿也。

涇溲,簡按諸家不釋。但張云。涇。音經。水名。義難通。調經論王注云。涇。大便也。溲。小便也。楊上善云。涇作經。婦人月經也。吳云。涇。水行有常也。溲。溺㙇也。涇溲不利。言常行之小便不利也。數說亦未穩當。靈本神篇。亦有腹脹經溲不利之文。經。甲乙作涇。蓋涇溲是小溲。集韻。涇。去挺切。泉也。劉熙釋名。水直波曰涇。涇。徑也。言道徑也。溲者。二便之通稱。(國語。少溲於豕牢。史記倉公傳。有大小溲語。吳越春秋。太宰嚭奉溲惡。注。溲。即便也。惡。大便也。)故加涇字。別於大便。脈要精微論。言小便為水泉。此亦一證。

陰縮腫,甲乙。無腫字。是。

以經取之,吳云。難經曰。不盛不虛。以經取之者。是正經自病。不中他邪也。當自取其經。(六十九難)正此謂也。馬雲。若不盛不虛。則在膽取膽。而不取之肝。在肝取肝。而不取之膽。所謂自取其經也。即名之曰經治。又曰經刺。

太陰厥逆,張云。按六經之厥。已具上文。此復言者。考之全元起本。自本節之下。另在第九卷中。蓋彼此發明。原屬兩篇之文。乃王氏類移於此者。非本篇之重複也。

治主病者,張云。謂如本經之左右上下。及原輸等穴。各有宜用。當審其所主而刺之。余准此。

虛滿嘔變下泄清,吳云。少陰。腎也。腎間命門之火虛衰。不足以生脾土。故令虛滿。虛滿者。中虛而滿也。嘔變者。水穀已變。猶嘔逆而出。蓋少陰在下。故食至下焦。其色已變猶嘔也。泄清。下泄澄澈清冷也。志云。少陰之氣。上與陽明相合。而主化水穀。少陰氣厥。以致中焦虛滿。而變為嘔逆。上下水火之氣不交。故下泄清冷也。按嘔變。當作變嘔。靈五味篇云。若走骨。多食之令人變嘔。與此篇大義相同。且有聲無物曰嘔。故不當作嘔出變異之物解。高雲。有欲嘔之變證。簡按佛典有變吐之語。知是嘔變變嘔。乃嘔逆之謂。諸注恐屬強解。

前閉,高雲。前陰閉結。

譫言,吳云。肝藏魂。魂失其守。故譫言也。

不得前後,張云。或閉結不通。或遺失不禁。不得其常之謂也。三陰俱逆。則臟氣絕。陽明脈解篇曰。厥逆連經則生。連臟則死。此之謂也。志云。陰關於下也。簡按此謂二便不通。張注。或遺失不禁。誤。

白話文:

【厥論篇第四十五】:

陽明經的厥證
陽明經氣血旺盛,相關病症多屬實證,與虛弱導致的厥證不同。

癲狂症狀與躁動呼喊
此症類似《陰陽類論》所述「罵人妄行、癲疾轉狂」的表現。王冰註解認為是腎水不足導致胃氣過盛,引發狂症,與《宣明五氣篇》描述相符。

排便不暢
飲食入胃後需脾臟運化,若脾氣逆亂則排便困難。脾失運轉亦影響胃功能,導致嘔吐、臥不安穩。

口乾與小便赤紅
陰液無法上潤故口乾心痛;肺氣失調致小便赤紅。陰陽氣機上下失調,引發腹脹。

小便不利(涇溲)
「涇溲」指小便,諸家解釋分歧。或解為月經(楊上善)、常規排尿障礙(吳崑),但據《集韻》與《釋名》,「涇」為水流徑直之意,「溲」為二便通稱,此處特指小便不暢。

陰部收縮腫脹
《甲乙經》無「腫」字,應以陰縮為主。

針灸取穴原則
《難經》提到「不虛不實,取本經穴位」,即針對病變經絡直接治療(如肝病取肝經,膽病取膽經),稱為「經刺」。

太陰經厥逆
此段重述六經厥證,據全元起本原屬另一篇章,王冰整理時歸入此處,非重複內容。

治療主病經絡
根據病症所在經絡的上下左右及特定穴位(如原穴、輸穴)進行針刺。

虛寒腹脹嘔吐洩瀉
少陰(腎)火衰無法溫養脾土,導致中焦虛脹、嘔吐未消化食物(「嘔變」應為嘔逆之意)、洩下清冷。另有解讀認為「變嘔」指嘔吐症狀變化,非嘔出異物。

小便閉結與譫語
前陰閉塞不通;肝藏魂功能失常則胡言亂語。

二便不通
指大小便閉塞(非失禁),若三陰經氣俱逆,臟氣衰竭則危重。《陽明脈解篇》提到厥逆涉及經脈可治,深入臟腑則致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