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24)
卷五 (24)
1. 厥論篇第四十五
滲營其經絡,張兆璜云。滲者。滲於脈外。營者。營於脈中。營氣宗氣。皆精陽之氣。營行於脈中。諸陽之氣。淡滲於脈外。非獨衛氣之行脈外也。
手足為之寒也,滑云。張子和曰。秋冬陰壯陽衰。人或恃賴壯勇。縱情嗜欲於秋冬之時。則陽奪於內。陰氣下溢。邪氣上行。陽氣既衰。真精又竭。陽不榮養。陰氣獨行。故手足寒。發為寒厥也。
絡脈滿而經脈虛,志云。靈樞經脈篇曰。飲酒者。衛氣先行皮膚。先充絡脈。夫衛氣者。水穀之悍氣也。酒亦水穀悍熱之液。故從衛氣。先行皮膚。從皮膚而充於絡脈。是不從脾氣。而行於經脈。故絡脈滿。而經脈虛也。
氣聚於脾中,馬雲。下氣上爭。聚於脾中。志云。穀氣聚於脾中。高同。
腎氣日衰陽氣獨勝,宋本。日。作有。吳作自。甲乙。勝。作盛。(張氏醫通云。論得寒厥之由。以其人陽氣衰。不能滲榮其經絡。陽氣日損。陰氣獨在。故手足為之寒也。附子理中湯。論得熱厥之由。則謂其人必數醉。若飽以入房。氣聚於脾中。腎氣日衰。陽氣獨勝。故手足為之熱也。加減腎氣丸。)
腹脹滿,甲乙。無脹字。馬雲。下氣上爭。而行之於上。則下虛。故氣在腹。而不在足。所以腹中脹滿也。夫曰陰氣盛於上則腹滿者。上文之寒厥。高雲。陰寒之氣盛於上。則上下皆陰。而陽氣虛於下。下虛則腹脹滿。以明腹滿而為寒厥之意。簡按張云。陰虛於下。則脾腎之氣不化。故腹為脹滿。恐非。
陽氣盛於上,新校正。據甲乙。作腹滿二字。詳辨其義。滑亦從之。而馬吳諸家。仍原文而解之。簡按帝問有二或字。故舉陰氣盛於上。陽氣盛於上之兩端而答之。則新校正似是而卻非。馬雲。乃上文之熱厥耳。高雲。陽熱之氣盛於上。則下氣重上。而邪氣逆。逆則陽氣亂。亂則心神不寧。故暴不知人。以明暴不知人。而為熱厥之意。
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吳云。重。平聲。並也。邪氣。氣失其常之名也。簡按腹中論云。陽氣重上。有餘於上。此亦論厥逆也。即是同義。
不知人也,志云。猝然昏瞶。或僕撲也。吳。此下。補逆之微者半日復。逆之甚者一日復。復則知人矣十九字。簡按經文未知舊如此否。要之不可定然矣。
厥狀病能,馬雲。能。音耐。禮運篇云。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。則能耐同。吳云。能。猶形也。張同。志云。病能者。能為奇恆之病也。簡按吳近是。詳見病能論篇首。
腫首頭重,簡按脈解篇。腫腰膲痛。著至教論。干嗌喉塞。乃與論語迅雷風烈。楚辭吉月辰良。並同字法。腫。志本作踵。非。
眴僕,甲乙。作眩僕。吳云。眴。目眩亂也。僕。顛仆也。馬雲。眴眩而仆倒。乃上重下輕之證也。
白話文:
《厥論篇第四十五》:
滲營其經絡:
張兆璜說,“滲”是指氣血滲透到經脈之外,“營”是指營氣運行於經脈之中。營氣和宗氣都屬於精陽之氣,營氣在經脈內運行,而各陽經之氣則淡滲於經脈之外,並非只有衛氣才在脈外運行。
手足為之寒也:
滑壽解釋說,張子和認為秋冬季節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。若有人自恃身體強壯,在秋冬時放縱情慾,會導致體內陽氣耗損,陰氣下溢,邪氣上行。陽氣衰弱,真精枯竭,陽氣無法溫養肢體,陰氣獨盛,因此手足寒冷,形成寒厥。
絡脈滿而經脈虛:
張志聰引用《靈樞·經脈篇》說,飲酒後,衛氣先運行於皮膚,再充盈絡脈。衛氣是水谷的悍氣,酒也是水谷悍熱之液,因此跟隨衛氣先達皮膚,再從皮膚進入絡脈。這樣就不從脾氣運行於經脈,導致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。
氣聚於脾中:
馬蒔說,下焦之氣上爭,聚集於脾中。張志聰認為谷氣聚於脾中,高世栻也持相同觀點。
腎氣日衰陽氣獨勝:
宋本“日”作“有”,吳崑作“自”,《甲乙經》“勝”作“盛”。張璐《醫通》提到,寒厥是因陽氣衰,無法溫養經絡,陽氣日漸虧損,陰氣獨盛,故手足寒冷,可用附子理中湯;熱厥則因常醉酒或飽食後行房,氣聚脾中,腎氣漸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發熱,可用加減腎氣丸。
腹脹滿:
《甲乙經》無“脹”字。馬蒔認為下氣上爭,上行則下虛,氣滯於腹而不達足部,故腹中脹滿。陰氣盛於上則腹滿,是寒厥的表現。高世栻補充,陰寒之氣盛於上,陽氣虛於下,下虛則腹脹滿,說明腹滿屬寒厥。張志聰認為陰虛於下導致脾腎不化而脹滿,此說恐不準確。
陽氣盛於上:
《新校正》據《甲乙經》改為“腹滿”,但原文應為“陽氣盛於上”。滑壽贊同《新校正》,而馬蒔、吳崑等仍按原文解釋。黃帝問及“或陰或陽”,故分述陰氣盛於上和陽氣盛於上兩種情況。《新校正》看似合理實則有誤。馬蒔認為此指熱厥,高世栻則說陽熱之氣盛於上,下氣上逆,邪氣擾亂心神,故突然昏厥,說明熱厥的表現。
下氣重上而邪氣逆:
吳崑認為“重”讀平聲,意為“並”;“邪氣”指失常之氣。《腹中論》提到“陽氣重上,有餘於上”,與此同義,均論厥逆。
不知人也:
張志聰指突然昏迷或跌倒。吳崑在此補充“逆之微者半日復,逆之甚者一日復,復則知人矣”十九字,但無法確定是否為原文。
厥狀病能:
馬蒔認為“能”通“耐”,如《禮記》“耐以天下為一家”。吳崑解為“形”,張志聰認為“病能”指奇恆之病。按吳崑之說較近原意,詳見《病能論》篇首。
腫首頭重:
《脈解篇》“腫腰膲痛”、《著至教論》“乾嗌喉塞”與《論語》“迅雷風烈”、《楚辭》“吉月辰良”句式相同。“腫”字張志聰本作“踵”,誤。
眴僕:
《甲乙經》作“眩僕”。吳崑解“眴”為目眩,“僕”為跌倒。馬蒔指眩暈僕倒,屬上實下虛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