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22)
卷五 (22)
1. 痿論篇第四十四
氣街,志云。氣街者。腹氣之街。甲乙。一名氣衝。簡按說文。街。四通道也。又曰沖。通道也。知字異而義同。
帶脈,經別篇云。當十四椎。出屬帶脈。二十八難云。帶脈者。起於季脅。回身一周。楊注云。帶之為言。束也。言總束諸脈。使得調柔也。回。繞也。繞身一周。猶束帶焉。
不引,吳云。不能收引。高雲。不引者。不能延引而環約也。簡按吳義為長。
補其滎而通其輸,吳云。十二經。有滎有輸。所溜為滎。所注為輸。補。致其氣也。通。行其氣也。張云。上文云獨取陽明。此復云各補其滎。而通其輸。蓋治痿者。當取陽明。又必察其所受之經。而兼治之也。如筋痿者。取陽明厥陰之滎輸。脈痿者。取陽明少陰之滎輸。肉痿骨痿。其治皆然。高雲。各補其在內之榮血。而通其在外之輸穴。正虛則補以調之。邪實則瀉以調之。志同。簡按當仍吳張。
和其逆順,馬雲。補則逆取。瀉則順取。志云。和其氣之往來也。高雲。逆者和之使順。順者和之不使逆。簡按陰陽應象大論。陰陽反作。病之逆從也。吳注。逆從。不順也。蓋此言逆順。亦是不順之謂。義始通。
以其時受月,高雲。肝主之筋。心主之脈。腎主之骨。脾主之肉。各以其四時受氣之月。而施治之。則病已矣。受氣者。筋受氣於春。脈受氣於夏。骨受氣於冬。肉受氣於長夏也。簡按吳改月作氣。不可從。
白話文:
《痿論篇第四十四》:
氣街:張志聰解釋,氣街是腹中氣機通行的路徑。《甲乙經》中又稱作"氣衝"。考《說文解字》,"街"指四通八達的道路,"衝"也有通道之意,可知二字雖寫法不同,但含義相通。
帶脈:《經別篇》記載,帶脈在第十四椎處發出並歸屬於帶脈系統。《二十八難》描述帶脈起於季脅部位,環繞腰部一周。楊上善註解說,"帶"有束扎之意,指此脈能統束各條經脈,使其保持柔順協調。"回"即環繞之意,如同束腰帶般繞身一周。
不引:吳崑解釋為"不能收縮牽引",高世栻則理解為"不能延展約束"。考據認為吳氏的解釋更為恰當。
補其滎而通其輸:吳崑指出十二經脈均有滎穴和輸穴,經氣流注處為滎穴,灌注處為輸穴。"補"是培育經氣,"通"是疏導經氣。張景岳補充說明,前文強調獨取陽明,此處又提出各補其滎通其輸,表明治痿症雖以陽明經為主,還需根據具體受累經脈配合治療。例如筋痿需取陽明經和厥陰經的滎輸穴,脈痿取陽明經和少陰經的滎輸穴,其他類型痿症同理。高世栻認為要補益內在的榮血,同時疏通外在的輸穴,虛證用補法調理,實證用瀉法調理。考據認為應當遵從吳、張二人的解釋。
和其逆順:馬蒔理解為補法採用逆取,瀉法採用順取。張志聰解釋為調和氣的往來運行。高世栻認為要使逆亂的氣機恢復順暢,使順暢的氣機保持穩定。考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"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",吳崑注"逆從即不順",此處"逆順"也指不順暢的狀態,如此解釋才合理。
以其時受月:高世栻解釋,肝主筋、心主脈、腎主骨、脾主肉,治療時要根據各組織對應的季節氣機旺盛之時進行施治。所謂"受氣",指筋在春季得氣,脈在夏季得氣,骨在冬季得氣,肉在長夏得氣。考據認為吳崑將"月"改為"氣"的說法不可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