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1)

1. 痿論篇第四十四

大經空虛,張云。血失則大經空虛。無以滲灌肌肉。榮養脈絡。故先為肌肉頑痹。而後傳為脈痿。簡按志以為胞之大絡。高同。當從王注。

入房太甚宗筋弛縱,馬雲。思想既已無窮。所願又不得遂。其意久淫於外。或至入房太甚。宗筋弛縱。高雲。思想無窮。所願不得。則怫鬱於內。肝氣傷矣。意淫於外者。其意淫縱於外。不靜存也。入房太甚。宗筋弛縱者。房勞過度。陰器衰弱也。簡按據下文使內也語。筋痿之證。因思想無窮。所願不得。意淫於外。而又重之以房勞。馬添一或字釋之。高以四句為三款。且以宗筋弛縱為陰痿。並似乖於經旨。

白淫,吳云。今之濁帶也。馬雲。在男子為精滑。在女子為白帶。簡按本神篇云。精傷則骨痠痿厥。精時自下。玉機真臟論云。出白名曰蠱。皆其義也。聖濟總錄云。淫泆不守。隨溲而下也。

有漸於濕,馬雲。漸。音尖。詩云。漸車帷裳。注。漸。漬也。張云。漸。有由來也。

若有所留居處相濕,吳云。留。久留於水也。相。伴也。言居處之間。或伴乎濕也。張云。相。並也。馬雲。其居處又濕。志云。有濕濁之所留。而居處又兼卑下。外內相濕。簡按相字難解。姑從志。

肌肉濡漬,甲乙。漬。作潰。滑本同。誤。

陽氣內伐,馬雲。衛氣內伐其陰氣。簡按營衛生會篇云。衛氣內伐擊也。馬蓋原於此。

絡脈溢,簡按此以外候言。乃孫絡浮見也。

肉蠕動,張云。蠕。音軟。微動貌。又曰。蟲行貌。

主閏宗筋,甲乙。閏。作潤。馬吳並云。閏。潤同。馬雲。宗筋在人。乃足之強弱所繫也。但陽明實。則宗筋潤。陽明虛。則宗筋縱。世疑宗筋即為前陰。按厥論有曰。前陰者。宗筋之所聚。則宗筋不可以前陰言。張云。宗筋者。前陰所聚之筋也。為諸筋之會。凡腰脊溪谷之筋。皆屬於此。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簡按五音五味篇云。宦者去其宗筋。依此則張注似是。然前陰是宗筋之所會。故言斷其前陰。而為去其宗筋。但不可即謂宗筋為前陰也。王注似詳備。而有所未盡。宜參考諸篇。而始得其義。(據王所說。痃癖痃氣。橫弦豎弦之屬。蓋宗筋努張之所致也。)

束骨,吳云。束。管攝也。

機關,骨空論云。俠髖為機。膕上為關。又據邪客篇。兩肘兩腋兩髀兩膕者。皆機關之室。

衝脈者經脈之海也,五音五味篇云。衝脈起於胞中。上循脊裡。為經絡之海。動輸篇並海論云。衝脈者。為十二經之海。

陰陽總宗筋之會,滑云。愚謂此即厥論。前陰者。宗筋之所聚。太陰陽明之所合之義也。張云。宗筋聚於前陰。前陰者。足三陰陽明少陽。及衝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。九者之中。則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。沖為經脈之海。此一陰一陽。總乎其間。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。簡按高雲。陰陽。陰蹺陽蹺。陰維陽維也。未若滑張二氏有所據也。

白話文:

《痿論篇第四十四》:

主要經脈空虛,張氏解釋為血液流失導致大經脈空虛,無法滋養肌肉和脈絡,因此先出現肌肉麻木不仁,進而發展為脈痿。簡氏認為這與胞宮的大絡脈相關,高氏也持相同觀點,應遵從王注的解釋。

房事過度導致宗筋鬆弛,馬氏認為思慮無窮且慾望無法滿足,心神長期外馳,或過度房事使宗筋鬆弛。高氏則解釋為思慮過多、願望未遂導致肝氣內傷,心神外馳不靜,加上房勞過度使陰器衰弱。簡氏指出,根據後文“使內也”的論述,筋痿的病因是思慮無窮、慾望受阻、心神外馳,再加上房勞過度。馬氏添加“或”字解釋,高氏將四句分為三部分,並將宗筋鬆弛解釋為陽痿,均偏離經文原意。

白淫,吳氏認為是現今的濁帶病。馬氏認為男子表現為滑精,女子表現為白帶。簡氏引用《本神篇》和《玉機真臟論》,指出白淫與精氣耗傷相關,表現為骨酸痿弱、精液自下或白濁帶下。《聖濟總錄》解釋為淫泆不固,隨小便排出。

“有漸於濕”,馬氏解釋“漸”為浸漬,引《詩經》注為“漬濕”。張氏認為“漸”指由來已久。

“若有所留居處相濕”,吳氏解釋“留”為久居水中,“相”為伴隨,指居處環境潮濕。張氏認為“相”是並列之意。馬氏指居處潮濕,志氏認為濕濁滯留且居處低窪,內外濕氣相合。簡氏認為“相”字難解,暫從志氏之說。

“肌肉濡漬”,《甲乙經》中“漬”作“潰”,滑本相同,但為誤寫。

“陽氣內伐”,馬氏解釋為衛氣內傷陰氣。簡氏引用《營衛生會篇》中“衛氣內伐”為攻擊之意,馬氏觀點源於此。

“絡脈溢”,簡氏認為這是外部表現,指孫絡浮現。

“肉蠕動”,張氏解釋“蠕”為輕微蠕動或蟲行狀。

“主閏宗筋”,《甲乙經》中“閏”作“潤”。馬氏、吳氏認為“閏”與“潤”同義。馬氏指出宗筋與下肢強弱相關,陽明經氣實則宗筋潤澤,虛則鬆弛。張氏認為宗筋是前陰聚集的筋脈,為諸筋之會,主司骨骼約束和關節活動。簡氏引用《五音五味篇》提到宦官去宗筋,認為張氏註解較合理,但宗筋並非前陰本身,而是前陰所聚之處。王注雖詳但未盡全義,需綜合其他篇章理解。

“束骨”,吳氏解釋“束”為管束約束。

“機關”,《骨空論》指髖部為“機”,膝後為“關”。《邪客篇》提到肘、腋、髀、膕等為機關之室。

“衝脈者經脈之海也”,《五音五味篇》稱衝脈起於胞中,沿脊上行,為經絡之海。《動輸篇》及《海論》稱衝脈為十二經之海。

“陰陽總宗筋之會”,滑氏認為此即《厥論》中“前陰為宗筋所聚,太陰陽明相合”之意。張氏解釋宗筋匯聚前陰,為足三陰、陽明、少陽及衝任督蹺九脈所會,其中陽明為臟腑之海,衝為經脈之海,陰陽總領宗筋之會。簡氏指出高氏以陰陽蹺、陰陽維解釋,不如滑、張二氏有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