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 痹論篇第四十三

淫氣,滑云。王注云云。如此則屬內傷。非風寒濕三氣雜至。而為外傷者。宣明五氣篇云。邪入於陰則為痹。所謂邪者。豈指淫氣而言耶。馬雲。邪氣浸淫。喘息靡寧。正以肺主氣。惟痹聚在肺。故喘息若是。(下文意並同。)志云。此申明陰氣躁亡。而痹聚於臟也。淫氣者。陰氣淫佚。不靜藏也。淫氣而致於喘息。則肺氣不藏。而痹聚在肺矣。(下文意並同。)吳云。氣失其平。謂之淫氣。痹聚者。風寒濕三氣凝聚也。簡按生氣通天論云。風客淫氣。精乃亡。邪傷肝也。說文。淫。浸淫隨理也。徐曰。隨其脈理。而浸漬也。

乏竭,馬雲。邪氣浸淫。陰血乏竭。正以肝主血。惟痹聚在肝。

肌絕,馬雲。邪氣浸淫。肌氣阻絕。正以脾主肉。惟痹聚在脾。吳云。肌肉斷裂也。志云。肌肉焦絕。

亦益內也,馬雲。或云。亦益內。作入房。說亦通。志云。亦者。言不止在皮肉筋骨之合於內也。簡按馬或說。屬未安。(醫通。益。作濫。)

易已也,張云。風為陽邪。可以散之。故易已。然則寒濕二痹。愈之較難。以陰邪留滯。不易行也。

食飲居處,高雲。猶言食飲自倍。居處失宜。乃腑痹之病本也。

六腑亦各有俞,馬雲。六腑之分肉。皆各有俞穴。風寒濕之三氣。外中其俞。而內之飲食失節應之。則邪氣循俞而入。按三百六十五穴。皆可以言俞。今曰俞者。凡六腑之穴。可以入邪。而王注止以足太陽在背之六俞穴為解。則又理之不然者也。

五臟有俞六腑有合,張云。乃兼臟腑。而互言也。汪昂云。按六腑。前文只列腸痹胞痹。三焦有名無形。膽附於肝。胃為臟腑之海。故不復別言痹也。

各有所發各隨其過,馬雲。循臟腑經脈所行之分。各有所發病之經。乃隨其病之所在而刺之。則或俞或合。其病無有於不瘳也。志云。各隨其有過之處而取之。簡按張以所發為井穴。過字。吳張高依王注。讀為平聲。並非也。

榮者水穀之精氣也,張云。榮氣者。陰氣也。由水穀精微之所化。故為水穀之精氣。衛氣篇曰。精氣之行於經者。為營氣。正理論曰。云云。夫谷入於胃。以傳於肺。五臟六腑。皆以受氣。其清者為營。濁者為衛。營在脈中。衛在脈外。故於臟腑脈絡。則無所不至。

衛者水穀之悍氣也,張云。衛氣者。陽氣也。陽氣之至。浮盛而疾。故曰悍氣。慓。急也。本臟篇曰。衛氣者。所以溫分肉。充皮膚。肥腠理。司開闔者也。衛氣篇曰。其浮氣之不循經者。為衛氣。邪客篇曰。衛氣者。出其悍氣之慄疾。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。而不休者也。皆與此節。互有發明。

肓膜,張云。肓者。凡腔腹肉理之間。上下空隙之處。皆謂之肓。如刺禁論曰。膈肓之上。中有父母。左傳曰。膏之上肓之下者。是皆言膈上也。又腹中論曰。其氣溢於大腸。而著於肓。肓之原。在齊下。九針十二原篇曰。肓之原。出於脖胦。脹論曰。陷於肉肓。而中氣穴。則肓之為氣。不獨以胸膈為言。可知也。膜。筋膜也。簡按王注空虛之處。吳注腹中論稍同。張誤讀以為此注。乃與舉痛論小腸膜原注略同。不可從。扁鵲傳。搦荒。說苑。作肓莫。即肓膜也。

白話文:

【痹論篇第四十三】:

關於“淫氣”的解釋:王冰註解認為這屬於內傷,而非外感風寒濕三氣混雜所致。《宣明五氣篇》提到邪氣侵入陰分則形成痹症,此處“邪”並非單指淫氣。馬蒔認為邪氣蔓延會導致呼吸急促,因肺主氣,若痹症聚集在肺,則引發喘息(下文同理)。張志聰解釋此為陰氣躁動耗散,痹症積聚於臟腑;淫氣即陰氣妄動不守,若淫氣導致喘息,說明肺氣失守而痹聚於肺(下文同理)。吳崑認為氣機失衡稱為淫氣,痹聚則是風寒濕三氣凝結。簡按《生氣通天論》記載風邪侵襲淫氣會耗損精氣,傷及肝臟。《說文》解釋“淫”為滲透蔓延之意。

“乏竭”:馬蒔指出邪氣蔓延使陰血枯竭,因肝藏血,痹聚在肝則血虛。

“肌絕”:馬蒔說邪氣阻滯肌肉氣機,因脾主肌肉,痹聚在脾則肌肉失養。吳崑解為肌肉斷裂,張志聰則形容肌肉焦枯。

“亦益內也”:馬蒔提到有觀點認為此句指房勞過度,但此說欠妥。張志聰認為“亦”表示病邪不僅停留於體表,更深入體內(《醫通》將“益”寫作“濫”)。

“易已也”:張介賓解釋風為陽邪易消散,故風痹較易治癒;而寒濕屬陰邪滯留難去,痊癒較慢。

“食飲居處”:高世栻指出飲食過量、起居失調是腑痹的根本病因。

“六腑亦各有俞”:馬蒔強調六腑分肉均有俞穴,外邪由俞穴侵入,內因飲食失節相應,不可僅按王冰註解局限於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。

“五臟有俞六腑有合”:張介賓認為此指臟腑互為關聯。汪昂補充六腑痹症前文僅列腸痹、胞痹,因三焦無形、膽附於肝、胃為臟腑之海,故未贅述。

“各有所發各隨其過”:馬蒔解釋應循臟腑經脈發病部位,針對病位針刺俞穴或合穴即可痊癒。張志聰言需根據具體病變位置施治。簡按指出張介賓誤將“所發”解為井穴,“過”字應讀去聲。

“榮者水谷之精氣也”:張介賓說明營氣屬陰,由水谷精微化生,運行於脈中滋養全身,與《衛氣篇》《正理論》所述一致。

“衛者水谷之悍氣也”:張介賓描述衛氣為陽,其性迅猛,主溫養肌膚、司汗孔開闔,《衛氣篇》《邪客篇》等均有補充。

“肓膜”:張介賓詳釋“肓”指胸腹間空隙處,不限於膈上,包括臍下“肓之原”;“膜”為筋膜。簡按指出王冰注“空虛之處”與吳崑注相近,張介賓誤引《舉痛論》注文。另《扁鵲傳》“搦荒”即肓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