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7)

1. 痹論篇第四十三

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樓云。凡風寒濕所為。行痹痛痹著痹之病。冬遇此者為骨痹。春遇此者為筋痹。夏遇此者為脈痹。長春遇此者為肌痹。秋遇此者為皮痹。皆以所遇之時。所客之處命名。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。又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。

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,甲乙。無重字。

心下鼓,馬雲。鼓字為句。心下鼓戰也。高雲。心虛則煩。故煩則心下鼓。鼓。猶動也。簡按王注鼓滿。誤。

上為引如懷,高雲。經脈論云。肝病。丈夫㿉疝。婦人少腹腫。故上為引於下。有如懷物之狀。

尻以代踵脊以代頭,高雲。尻。尾骨也。尾骨下蹲。以代踵足。骨痿也。脊骨高聳以代頭。天柱傾也。簡按王以拘急釋之。諸注並同。高以痿弱解之。義各別。

胞痹,張云。胞。膀胱之脬也。高雲。即膀胱痹也。簡按劉熙釋名云。胞。鞄也。鞄。空虛之言也。主以虛承水汋也。或曰膀胱。言其體短而橫廣也。知胞即是膀胱。吳以女子之胞注之。非也。

按之內痛若沃以湯,簡按百病始生篇云。積。其著於伏沖之脈者。揣之應手而動。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。如湯沃之狀。並言肌熱之狀。據此則內痛作兩髀。似是。

上為清涕,志云。膀胱之脈。從巔入腦。腦滲則為涕。上為清涕者。太陽之氣。痹閉於下。不能循經而上升也。(張氏醫通云。胞者。膀胱之脬也。膀胱氣閉。則水道不行。故按之內痛。若以熱湯沃之。小便得外熱之助。方得稍通。而猶滯澀不利。則治宜溫助氣化可知。膀胱之脈。從巔入絡腦。故上為清涕。以太陽經氣不固。而精氣上脫。又須溫補無疑。蓋緣精泄之後。寒熱乘虛。入於膀胱之內。而致小便淋瀝不通。莖中痛引穀道。甚則臍腹脹痛。此屬津液枯竭之故。誤與利水藥。必致喘逆脹急而死。老人陰虛泉竭。多有此證。曾見膀胱脹破。淋瀝無度。時雖暫綬。不久即斃。又小便不禁門。有治胞痹。用腎瀝湯加減桑螵蛸散醫案一則。當參考。)

陰氣者靜則云云,馬雲。此言臟腑所以成痹者。以其內傷為本。而後外邪得以乘之也。陰氣者。營氣也。陰氣精專。隨宗氣以行於經脈之中。惟其靜。則五臟之神自藏。而不消亡。若躁則五臟之神消亡。而不能藏矣。所以有五痹者。必重感於邪。而成五臟之痹也。至於六腑之所以成痹者。何哉。飲食固所以養人。而倍用適所以害人。故飲食自倍。腸胃乃傷也。腸胃既傷。則邪得以乘俞入之。而為痹矣。按生氣通天論云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論衛氣也。此節云云。論營氣也。王注分臟腑。看書有法。但不知陰氣為營氣耳。簡按此十九字。吳移於生氣通天論。未知舊經果然否。今且依馬注。

白話文:

痹論篇第四十三

在冬季遭遇風寒濕邪氣所形成的痹症稱為「骨痹」。樓氏說:凡是風寒濕邪導致的行痹、痛痹、著痹等病症,冬季發病的稱為骨痹,春季發病的稱為筋痹,夏季發病的稱為脈痹,長夏季節發病的稱為肌痹,秋季發病的稱為皮痹。這些名稱都是根據發病的季節和邪氣侵犯的部位來命名的,並非在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之外,又另外有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等不同類型。

「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」,《甲乙經》中沒有「重」字。

「心下鼓」,馬氏解釋:「鼓」字單獨成句,指心臟下方跳動不安。高氏認為:心虛則煩躁,因此煩躁時心臟下方會跳動,「鼓」即跳動的意思。簡按指出,王註解釋為「鼓滿」是錯誤的。

「上為引如懷」,高氏解釋:《經脈論》提到,肝病時,男性會出現疝氣,女性則少腹腫脹,因此病氣從下向上牽引,如同懷抱物體的狀態。

「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」,高氏解釋:「尻」指尾骨,尾骨下蹲代替腳跟行走,是足骨痿弱的表現;脊骨高聳代替頭部,則是頸椎無力的現象。簡按指出,王註解釋為拘急,各家注釋大多相同,而高氏以痿弱解釋,意義不同。

「胞痹」,張氏解釋:「胞」指膀胱的脬(膀胱)。高氏認為:即膀胱痹。簡按引用劉熙《釋名》解釋:「胞」指空虛的容器,負責承接水液,又稱膀胱,因其形狀短而橫寬。由此可知「胞」即膀胱,吳氏解釋為女子胞宮是錯誤的。

「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」,簡按引用《百病始生篇》提到:積聚若附著於伏沖脈,按壓時會感覺到跳動,鬆手後熱氣會流向兩股,如同熱湯澆灌的感覺,描述肌肉發熱的狀態。根據此說法,「內痛」應指兩髀(大腿)部位較為合理。

「上為清涕」,志氏解釋:膀胱經脈從頭頂進入腦部,腦液滲出則形成涕。若清涕上流,表示太陽經氣在下部痹閉,無法循經上升。(《張氏醫通》提到:「胞」指膀胱的脬,膀胱氣機閉塞則水道不通,因此按壓會感到內部疼痛,如同熱湯澆灌。小便在外熱幫助下稍通,但仍滯澀不暢,治療應溫助氣化。膀胱經脈從頭頂入絡腦,因此清涕上流,顯示太陽經氣不固,精氣外脫,需溫補。此症多因精洩後寒熱乘虛侵入膀胱,導致小便淋瀝不通,尿道疼痛牽引肛門,甚至臍腹脹痛,屬津液枯竭所致。若誤用利水藥,可能導致喘逆脹急而死。老人陰虛津液枯竭常見此症,嚴重時膀胱脹破,淋瀝不止,雖暫時緩解,不久即亡。)

「陰氣者,靜則……」,馬氏解釋:此段說明臟腑形成痹症的根本原因是內傷,而後外邪乘虛而入。「陰氣」指營氣,營氣精專,隨宗氣運行於經脈中。若保持安靜,五臟之神能內藏不散;若躁動,則五臟之神消散而無法內藏。因此,五痹的形成必是反覆感受邪氣所致。至於六腑痹症,則是因飲食過量傷害腸胃,邪氣趁虛由俞穴侵入而成。(《生氣通天論》提到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,論述衛氣;此節則論述營氣。王注區分臟腑解釋,方法得當,但未明確「陰氣」即營氣。)簡按指出,此十九字吳氏移至《生氣通天論》,未知原文是否如此,暫依馬氏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