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5)

1. 風論篇第四十二

漏風,聖濟總錄云。食酒中風。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云云。又曰。身熱解墮。汗出如浴。惡風少氣。病名酒風。(出病能論。)夫酒所以養陽。酒入於胃。與穀氣相薄。熱盛於中。其氣慓悍。與陽氣俱泄。使人腠理虛而中風。令人多汗。惡風不可單衣。其喘息而少氣者。熱重於肺。客於皮毛也。口乾善渴者。汗出多。而亡津液故也。解墮而不能勞事者。精氣耗竭。不能營其四肢故也。謂之漏風者。汗出不止。若器之漏。久而不治。轉為消渴。方具於十三卷。

常不可單衣,汪昂云。汗多腠疏。故常畏寒。馬注。作畏熱雖單衣亦欲卻之。昂按既云畏熱。下何以又言惡風乎。高雲。多汗表虛。欲著復衣。故常不可單衣也。

甚則身汗,高本。身。作自。注云。自汗。舊本訛身汗。今改。食則汗出者。言身若無汗。食入則汗出也。甚則自汗者。言身或多汗。甚則自汗也。甚。猶多也。簡按不必改自汗。義自通。

泄風之狀,簡按上文。久風入中。則為腸風飧泄。外在腠理。則為泄風。本節則云。多汗。汗出泄衣上。蓋此其汗泄。甚於漏風。新校正。據千金改內風。難必矣。

上漬其風,吳云。上漬。半身之上。汗多如浸漬也。志。四字為一句。注云。泄衣上則身濕。既濕且冷。一如水漬。而有風。故曰上漬其風也。簡按四字未詳。或恐是衍文。○吳云。此不及腦風目風內風腸風飧泄者。古亡之也。言胃風。而上文未嘗及者。亦上文亡之也。

白話文:

[風論篇第四十二]

漏風
《聖濟總錄》提到,飲酒後受風邪侵襲,稱為漏風。漏風的症狀包括:身體發熱、四肢無力、大汗淋灕如洗澡、怕風、呼吸短促,這種病又稱「酒風」(出自《病能論》)。酒本是用來滋養陽氣的,但酒進入胃後,與穀氣相互作用,導致體內熱氣過盛。這種熱氣猛烈,與陽氣一同外洩,使人體表虛弱而受風邪,導致多汗、怕風,甚至無法穿單薄衣物。若呼吸急促、氣短,是因熱氣影響肺部,侵襲皮毛所致;口乾、容易口渴,則是因汗出過多,津液流失的緣故;四肢無力、無法勞作,是因精氣耗盡,無法滋養四肢。之所以稱為「漏風」,是因為汗出不止,如同容器漏水,長期不治可能轉為消渴症。相關方劑記載於第十三卷。

常不可單衣
汪昂解釋,汗多導致體表疏鬆,因此常怕冷。馬注則認為是怕熱,即使穿單衣也想脫掉。汪昂反駁,若說怕熱,為何下文又提到怕風?高雲則認為,多汗使體表虛弱,想多穿衣物,因此無法忍受單衣。

甚則身汗
高本將「身汗」改為「自汗」,並註解:原本的「身汗」是誤寫,應為「自汗」。若平時無汗,進食後則出汗;若平時多汗,嚴重時則自汗。「甚」在此指程度加重。簡按認為不必改字,原文意義已通。

洩風之狀
前文提到,風邪長期侵襲體內會導致腸風、腹瀉;若在體表則為洩風。本節描述洩風症狀為多汗,汗水浸濕衣物,其汗出程度比漏風更嚴重。新校正依據《千金方》改為「內風」,但未必正確。

上漬其風
吳氏解釋,「上漬」指上半身汗多如浸泡。志氏將四字連讀,註解:汗水浸濕衣物後,身體濕冷如被水浸泡,同時受風邪,故稱「上漬其風」。簡按認為這四字意義不明,可能是衍文。吳氏還提到,本篇未提及腦風、目風、內風、腸風、腹瀉等,可能是古代文獻遺失所致;胃風雖被提及,但前文未詳述,同樣可能是遺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