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4)

1. 風論篇第四十二

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,然。千金。作焉。滑本。刪致以下五字。

其病能,張云。凡致病之害。皆謂之能。志云。病能者。謂臟氣受邪。能為形身作病也。馬雲。能。耐同。簡按義具於病能篇。

皏然,馬。吳。皏。音駢。廣雅云。皏。白也。王注原於玉篇。

晝日則差,馬雲。差。瘥同。吳云。晝日起。則肺葉垂而順。故病瘥。暮而臥。則肺葉壅而脹。故病甚。志云。晝則陽氣盛。而勝邪。暮則氣衰。故病甚也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
診在眉上其色白,馬雲。靈樞五色篇。以為闕中者肺也。高雲。其診視之部。在眉上闕庭之間。其色皏然白者。是也。志云。始言皏然白。而復曰診在眉上。其色白。有似乎重見矣。所謂皏然白者。謂肺氣受風。而臟氣之見於外也。所謂診在眉上。其色白者。謂五臟之病色。見於面也。簡按當從高注。下文四臟義並同。

焦絕,馬雲。心受邪。正在中。故上中下三焦之氣。升降頗難。而似有阻絕也。張云。唇舌焦燥。津液干絕也。簡按未詳。張據王義。姑從之。

善怒嚇赤色,甲乙。無嚇字。作色赤。樓云。嚇字。衍。高雲。木火相生。故善以怒而嚇人。簡按莊子秋水云。鴟得腐鼠。鵷雛過之。仰而視之曰嚇。司馬雲。怒其聲。恐其奪己也。又五臟之風。言情志者。唯心肝二臟耳。而於肝則云善悲。又云善怒。併為可疑。今且仍王注。

診在口,高本。口。作舌。注云。舌。舊本訛口。今改。

時憎女子,吳云。肝脈環陰器。肝氣治。則悅色而欲女子。肝色衰。則惡色而憎女子。

痝然,張云。浮慘貌。簡按庬同。義具於評熱病論。

脊痛,甲乙。脊上。有腰字。

其色炲,志云。恐後人認為一色。故曰蒼。曰炲。曰皏然。曰微黃。大意與五臟生成篇之論色同。炲。煙煤黑色也。

肌上,高本。肌。作𦠄。注云。𦠄。舊本訛肌。今改。肌。兩頰肉也。肌上。顴也。顴。腎所主也。簡按說文。肌。頰肉也。五閱五使篇云。腎病者。顴與顏黑。高注確有所據。然幾幾通用。故饑作飢。機作機。則肌不必改𦠄。

胃風,簡按此腹中論所謂鼓脹之屬。與和劑局方胃風湯之胃風。醫說不伏水土之胃風不同。聖濟總錄有治方。具於十七卷。

失衣則䐜脹,吳云。風寒助邪。脈益凝澀。故今䐜脹。張云。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。故為䐜脹。簡按王注中熱。恐誤。

食寒則泄,千金。泄上。有洞字。似是。

診形瘦而腹大,高雲。猶言診其形色則瘦。診其腹上則大。以明五臟診色。六腑診形之義。

先風一日,志云。風者。天之陽氣。人之陽氣。以應天之風氣。諸陽之氣。上出於頭。故先一日則病甚。男兆璜曰。風將發而所舍之風亦發。故先一日病甚。人氣之通於天也。張云。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。是以至其風日。則病少愈。聖濟總錄云。陽之氣。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風行陽化。頭者。諸陽之會。與之相應也。方具於十五卷。

白話文:

【風論篇第四十二】
風邪侵襲人體沒有固定規律,因此會形成各種風氣病變。

關於「病能」:
張氏解釋,所有致病的因素都可稱為「能」。
志氏認為,「病能」指臟腑受邪後,能引發身體疾病。
馬氏則將「能」解為「耐」,意義詳見《病能篇》。

「皏然」:
馬氏、吳氏讀「皏」為「駢」,《廣雅》解釋「皏」為白色。王冰的註解源自《玉篇》。

「晝日則差」:
馬氏認為「差」同「瘥」(病情好轉)。
吳氏解釋,白天肺葉舒展,病情減輕;夜晚臥床時肺葉壅塞,病情加重。
志氏認為白天陽氣盛能克制病邪,夜晚氣衰故病情加劇。簡按認為王冰的註解較為合理。

「診在眉上其色白」:
馬氏引用《靈樞·五色篇》,指出眉間(闕中)對應肺臟。
高氏認為診察部位在眉上闕庭之間,若呈現白色即為肺風。
志氏解釋,「皏然白」是肺受風邪後的外在表現,而「眉上色白」則是五臟病色顯現於面部。簡按贊同高氏觀點,下文四臟診法同理。

「焦絕」:
馬氏認為心受邪影響三焦氣機,導致上下阻滯。
張氏解為唇舌焦燥、津液枯竭。簡按表示難以確定,暫從張氏說法。

「善怒嚇赤色」:
《甲乙經》無「嚇」字,作「色赤」。樓氏認為「嚇」為衍文。
高氏解釋肝木生心火,故易怒嚇人。
簡按引用《莊子·秋水》「嚇」為威嚇之聲,並指出五臟風病中僅心肝涉及情志,但肝風既言「善悲」又言「善怒」,存疑處仍從王冰註。

「診在口」:
高氏版本改「口」為「舌」,註明舊本誤寫。

「時憎女子」:
吳氏解釋肝脈繞陰器,肝氣正常則好女色,肝氣衰則厭惡女性。

「痝然」:
張氏形容為浮腫晦暗貌。簡按「痝」同「庬」,意義見《評熱病論》。

「脊痛」:
《甲乙經》「脊」上有「腰」字。

「其色炲」:
志氏強調為區分色澤,故用「蒼」「炲」「皏然」「微黃」等詞,與《五臟生成篇》論色一致。「炲」指如煙煤的黑色。

「肌上」:
高氏版本改「肌」為「𦠄」(頰肉),指顴部(腎所主)。
簡按《說文》解「肌」為頰肉,《五閱五使篇》亦載腎病者顴顏發黑,但「肌」「𦠄」古字通用,不必改字。

「胃風」:
簡按此屬《腹中論》所述鼓脹類,與《和劑局方》胃風湯、醫書所載水土不服之胃風不同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載有治法。

「失衣則䐜脹」:
吳氏解釋風寒加重使脈絡凝滯而腹脹。
張氏認為衣著不足則陽明受寒致脹。簡按王冰註「中熱」恐誤。

「食寒則洩」:
《千金要方》「洩」上有「洞」字(洞洩),似更準確。

「診形瘦而腹大」:
高氏解讀為診察時身形消瘦而腹部脹大,體現五臟觀色、六腑察形的原則。

「先風一日」:
志氏解釋風屬天之陽氣,人體陽氣應之,諸陽匯聚頭部,故風病發作前一日症狀加劇。
張氏認為陽氣先行故病先發,至風日反減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載相關方劑,指風行陽化,頭為諸陽之會,故與風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