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3)

1. 風論篇第四十二

或名曰寒熱,滑本。刪此五字。簡按此衍文。諸注屬強解。

以春甲乙云云,以下五十七字。吳移下文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之上。近是。

傷於邪者為脾風,甲乙。邪。作風。

中於邪者為肺風,甲乙。中。作傷。邪。作風。下同。

亦為臟腑之風,簡按馬吳張仍王注。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。亦為臟腑之風二句。為偏風之所由。志高則接上文四時五臟之風為一節。以亦字考之。志高為是。高雲。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。而五臟之氣應之。則為五臟之風。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。傷其經脈。亦為臟腑之風。既曰傷於風。復曰傷於邪。以明風者邪氣也。既曰傷於邪。復曰中於邪。以明傷者中之謂也。此申明或內至五臟六腑。而為臟腑之風者如此。

各入其門戶,志。圈各上為別段。注云。此論風邪偏客於形身。而為偏風也。門戶者。血氣之門戶也。簡按刺節真邪論云。虛邪偏客於身半。其入深。內居榮衛。榮衛稍衰。則真氣去。邪氣獨留。發為偏枯。由之推之。門戶。即榮衰弱之處。志。以為血氣之門戶。近是。

偏風,神巧萬全方云。經有偏風候。又有半身不遂候。又有風偏枯候。此三者。大要同。而古人別為之篇目。蓋指風則謂之偏風。指疾則謂之半身不遂。其肌肉偏小者。呼為偏枯。

腦風,吳云。腦痛也。簡按醫說云。腦風。頭旋偏痛。聖濟總錄云。腦戶者。督脈足太陽之會也。風邪客搏其經。稽而不行。則腦髓內弱。故項背怯寒。而腦戶多冷也。方具於十五卷。

風入係頭,甲乙注。一本作頭系。高本。係。作系。云。風入目系。而至於頭。則入目之門戶。而為目風。簡按改係作系。若不作頭系。則頭字無著落。今據甲乙注改頭系。頭系。乃頭中之目系。

目風,吳云。目痛也。張云。或痛或癢。或眼寒。而畏風羞澀也。

漏風,張云。酒性溫散。善開玄府。酒後中風。則汗漏不止。故曰漏風。病能論。謂之酒風。

內風,吳云。今人遺精咳血。寢汗骨蒸。內風之所致也。簡按評熱病論云。勞風。法在肺下。與內風迥別。王注恐誤。張氏醫通云。入房汗出中風。嗽而面赤。內經謂之內風。脈浮緊。小青龍。脈沉緊。真武湯。

新沐,吳云。沐。濯首也。張云。一曰沐浴。簡按和劑局方。有洗頭風。證治要訣。於窗罅間梳洗。卒然如中。呼為檐風。此亦首風之屬也。

腸風,馬雲。風久入於其中。則為腸風。其食有時不化而出也。簡按吳張併為腸風下血之證。非也。

泄風,高雲。久風外在腠理。則為隱疹之泄風。簡按此金匱要略所論。與本篇泄風不同。當考下文。(金匱云。風氣相搏。風強則為隱疹。身體為癢。癢為泄風。久為痂癩。)張云。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。至此。共七種。所以明或為風也。故有其病各異。其名不同之義。

白話文:

以下為《風論篇第四十二》


部分內容註解:

  • 原文中“或名曰寒熱”五字為衍文(多餘文字),後世註解多牽強附會。
  • “以春甲乙……”等五十七字,吳氏將其調整至後文“故風者百病之長也”之前,較為合理。

關於臟腑之風:

  • 傷於邪氣稱為“脾風”(《甲乙經》中“邪”作“風”)。
  • 中於邪氣稱為“肺風”(《甲乙經》中“中”作“傷”,“邪”亦作“風”)。
  • 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,損傷經脈,亦可形成“臟腑之風”。此處強調風為邪氣,傷邪即中邪,說明風邪可內傳至臟腑。

偏風與門戶:

  • “各入其門戶”指風邪偏客於身體一側,氣血虛弱之處即為“門戶”(類似半身不遂的病因)。
  • 偏風、半身不遂、偏枯三者名稱不同但本質相近:偏風側重病因,半身不遂指症狀,偏枯則形容肌肉萎縮。

其他風證:

  • 腦風:頭目眩暈偏痛,因風邪客於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處(腦戶),導致項背畏寒。
  • 目風:風邪侵入目系(眼神經)至頭部,引發眼痛、畏光或瘙癢。
  • 漏風:飲酒後中風,汗出不止(又稱“酒風”)。
  • 新沐中風:洗頭或沐浴時受風,突發頭痛(類似“洗頭風”“檐風”)。
  • 腸風:風邪久留腸中,導致消化不良或下血(非單純便血)。
  • 洩風:風邪久留腠理,引發隱疹瘙癢(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“洩風”不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