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風論篇第四十二
馬雲。內論五臟六腑之風。故名。後世論風。當祖此篇。奈以中風及癘風偏枯。各立為一門。致使後人視中風為重。傷風為輕。不知此篇曰中曰傷。無以異也。汪昂云。按風論痹論痿論。分為三篇。病源不同。治法亦異。今世多混同論治。故丹溪著論辨之。
或為寒中,吳此下。補或為瘍。或為不仁二句。非也。(詳具於下文。)
癘風,熊音。癘。音例。吳云。利賴二音。張云。癩同。
或為偏枯,滑云。偏枯。當作偏風。下文以春甲乙云。則為偏風。是也。
或為風也,千金。作或為賊風。滑云。或當作均。高雲。或為風病之無常。簡按下文有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。恐為風之間。有脫字。
怢慄,樓云。怢。陀骨切。忽忘也。(見集韻)慄。懼也。怢。熊音。他對切。考字書。並無振寒之義。甲乙作解㑊。於文理為要。
名曰寒熱,簡按脈要精微論云。風成為寒熱。並謂虛勞寒熱。即後世所謂風勞也。
寒中,張云。蓋風雖陽邪。氣則寒肅。是風之與寒。名為同類。但有陰陽之辨耳。歲露篇曰。四時八風之中人也。故有寒暑。寒則皮膚急。而腠理閉。暑則皮膚緩。而腠理開。所以病變若此。
風氣與太陽俱入云云,高雲。風之傷人。或為癘風者。乃風氣與太陽。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。脈。經脈也。俞。腧穴也。太陽之氣主通體。今行諸脈俞。而散於通體分肉之間。分肉。分腠之肌肉也。散於分肉。更與周身之衛氣相干。風氣行於脈俞。散於分肉。干於衛氣。則正氣不能通貫。其道不利。其道不利。故使肌肉憤然䐜脹。而有瘍。瘍。癘瘍也。此肌肉有瘍。因脈外之衛氣。有所凝而不行。故其肌肉癘瘍。而亦有不仁也。簡按此以下。至有不仁也。諸家併為論瘍及不仁。故吳於篇首。補為瘍為不仁二句。而高獨接下文。為癘證之瘍及不仁。文理相貫。頗覺勝於前注。今從之。
與衛氣相干,甲乙。作悍邪時與衛氣相干。
肌肉憤䐜而有瘍,熊音。憤。音忿。發也。䐜。充人反。瘍。以章反。瘡也。吳云。憤䐜。腫起也。瘍。癰毒也。簡按王注生氣通天論痤字云。謂色赤䐜憤。亦腫起之義。巢源諸癩候云。皰肉如桃核小棗。蓋謂此類也。
有榮氣熱胕,趙府本。熊本。氣。作衛。滑云。有字衍。胕。腐同。此段。當作風寒客於脈而不去。名曰癘風。癘者。榮衛熱胕。其氣不清。故使鼻柱壞。而色敗皮膚瘍潰。簡按此未知果是否。錄以存一說。長刺節論云。病大風。骨節重。鬚眉墮。名曰大風。刺肌肉為故。汗出百日。刺骨髓。汗出百日。凡二百日。發眉生而止針。又四時氣篇云。癘氣者。素刺其腫上。已刺以銳針針其處。按出其惡氣。腫盡乃止。常食方食。無食他食。並與此節相同。曰大風。曰癘氣。即癘之謂耳。
白話文:
《風論篇第四十二》:
此篇主要論述五臟六腑受風邪所傷的病症,後世討論風症應以此篇為根本。但後人將中風、癘風(惡性麻風)、偏枯(半身不遂)各自獨立分類,導致後世誤以為中風較嚴重,而輕視普通傷風,卻不知此篇所述「中」與「傷」並無本質差異。汪昂指出,《風論》《痹論》《痿論》三篇病症根源不同,治法各異,但當代醫家常混為一談,因此朱丹溪特別著書辨析。
關於「癘風」一詞,讀音有「例」或「利賴」兩種說法,張景岳認為與「癩」字相通。文中「偏枯」應為「偏風」,因後文提到春季甲乙日發病即稱「偏風」。另有「或為風也」一句,《千金方》寫作「或為賊風」,學者推測可能脫漏文字,因後文列舉腦風、目風、漏風等多種風症。
「怢慄」一詞,樓英解釋「怢」為突然遺忘,「慄」為恐懼,但《甲乙經》寫作「解㑊」(懈怠疲乏)更符合文意。「寒熱」在《脈要精微論》中指虛勞寒熱,即後世所謂「風勞」病症。張景岳補充,風雖屬陽邪,但其氣寒涼,與寒邪同類僅陰陽性質不同,如《歲露篇》所述:四時八風侵人後,寒邪使皮膚緊繃、腠理閉塞,暑邪則相反。
風邪侵入太陽經的病理機制如下:風氣與太陽經同步入侵,循行於太陽經脈與腧穴,散佈於全身肌肉間隙,乾擾衛氣運行。當衛氣受阻時,肌肉會腫脹潰瘍(癘瘍),甚至局部失去知覺。此段解釋癘風成因——風邪深入經脈腧穴,導致榮衛氣血瘀熱腐壞,鼻樑塌陷、膚色晦暗、皮膚潰爛。《長刺節論》與《四時氣篇》所述「大風」「癘氣」病症與此一致,均需針刺治療至膿腫消退,並配合飲食調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