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0)

1. 刺腰痛論篇第四十一

膝前骨肉分間,吳云。陽明之脈。至氣街而合。故令遺溲。陽明之脈。下膝臏中。循脛外廉。故刺其處。張云。按此節似指陽明經為散脈。而王氏釋為太陰。若乎有疑。但本篇獨缺太陰刺法。而下文有云上熱刺足太陰者。若與此相照應。及考之地機穴。主治腰痛。故今從王氏之注。高雲。膝前之骨。犢鼻穴也。及肉分間。三里穴也。絡外廉。上廉穴也。簡按張據馬說從王注。雖似有理。然考甲乙。地機穴。在膝下五寸。焉得言膝前。故樓氏綱目云。王注謂地機者。非也。既云膝前骨肉分間。絡外廉束脈。當在三里陽陵泉三穴上之骨上。與膝分間是穴。橫刺三痏也。(三穴。當是二穴。或恐脫一穴名與。)此說頗有理。今從吳。以散脈為陽明之別絡。從樓以膝前骨肉分間。不拘於穴。為膝骨上肉分間橫刺三痏之義。高注三穴。於束脈之義未切貼。

束脈,吳云。以繩堅束之。視其波隴為痏。簡按此注不可從。

肉裡之脈,吳云。未詳。馬張依王注。志云。肉者分肉。里者肌肉之文理也。高雲。里。理同。肉理。肌肉之文理也。肉理之脈。外通於皮。內通於筋。腰痛不可以咳。不能外通於皮也。咳則筋縮急。不能內通於筋也。簡按諸說不一。今且從王注。

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,甲乙。後。作端。簡按本輸篇云。陽輔。外踝之上。輔骨之前。及絕骨之端也。氣穴論云。分肉二穴。王注云。在足外踝上絕骨之端三分。筋肉分間。陽維脈氣所發。新校正云。詳處所。疑是陽輔。今此節。甲乙作絕骨之端。明是陽輔。況筋縮急。膽病所主。宜無疑焉。高雲。乃太陽附陽穴也。此依甲乙。云附陽。太陽前少陽後。而於筋縮急無所關。宜從王注。

𠘧𠘧,熊。音殊。如羽鳥飛。馬雲。成無己釋傷寒論。以為伸頸之貌也。張云。憑伏貌。志云。短羽之鳥。背強欲舒之象。簡按通雅云。說文。𠘧。鳥之短羽。飛𠘧𠘧也。孫愐收作𠘧。韻會云。有鉤挑者。為几案之幾。音寄。不鉤挑者為𠘧。音朱。鳥短羽也。鄭明選粃言云。黃帝內經云。腰痛挾脊痛。至頭𠘧𠘧然。𠘧。音殳。鳥之短羽者。人病頭項強臂縮則似之。與幾字不同。幾字尾上引。𠘧字則否。此宜以音朱為正。張似為𠘧字而釋。蓋本於本事方。(本事方。為几案之幾。非也。當考。)

腰痛上寒,以下三十八字。又見於靈雜病篇。痛下更有痛字。吳云。皮膚上寒。是為寒包熱。宜瀉其表。張云。上寒上熱。皆以上體言也。高雲。此言腰痛寒熱。亦刺三陽三陰。不但三陽三陰之脈。令人腰痛而始刺也。上文言六氣。而不及太陰。故此亦不言太陰也。簡按據靈樞。當從吳注。言三陽三陰。而不言太陰者。必是脫文。

白話文:

【刺腰痛論篇第四十一】:

膝蓋前方骨頭與肌肉之間的部位,吳崑認為是陽明經脈的循行處。陽明經脈下行至膝蓋骨中,沿著小腿外側延伸,因此針刺此處可治療腰痛。張介賓指出,此段文字看似描述陽明經為散脈,但王冰的註解卻解釋為太陰經,存在疑問。不過本篇唯獨缺少太陰經的刺法,而下文提到「上熱刺足太陰」可能與此呼應。地機穴主治腰痛,因此暫從王冰的註解。高世栻認為膝蓋前的骨頭對應犢鼻穴,肌肉間隙對應三里穴,外側則對應上廉穴。簡按張介賓的說法雖有一定道理,但考證《甲乙經》記載地機穴位於膝下五寸,與「膝前」描述不符。樓全善提出應在陽陵泉等穴位附近橫刺三針,此說較合理,故採納吳崑觀點,將散脈視為陽明經的別絡,並依樓氏主張不拘泥於特定穴位,於膝蓋骨上方肌肉間隙橫刺三針。高世栻對三穴的解釋與「束脈」概念未完全契合。

「束脈」一詞,吳崑解釋為用繩索緊束後觀察隆起處下針,但簡按認為此說不足取。

「肉裡之脈」的含義,吳崑表示不詳。馬蒔、張介賓遵循王冰註解,張志聰解為肌肉紋理,高世栻則認為「裡」通「理」,指肌肉紋理與皮、筋相連的脈絡。簡按表示諸說紛紜,暫從王冰之說。

「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」,《甲乙經》中「後」作「端」。考《靈樞·本輸篇》與《氣穴論》,此處應指陽輔穴(位於外踝上方絕骨末端)。高世栻主張是太陽經的附陽穴,但與「筋縮急」症狀關聯性不足,宜從王冰註解。

「𠘧𠘧」一詞,熊宗立注音為「殊」,形容鳥類短羽飛翔貌。馬蒔引成無己《傷寒論》釋為伸頸姿態,張介賓解作憑伏狀,張志聰則喻為短羽鳥欲舒展背部之態。簡按考《說文解字》與《通雅》,確認此字指短羽鳥飛翔貌,與「幾」字不同,當讀「朱」音。

「腰痛上寒」等38字亦見於《靈樞·雜病篇》,「痛」字重複。吳崑解為體表寒象屬寒包熱證,當瀉表邪;張介賓認為「上寒上熱」指上半身症狀;高世栻指出此段補充三陽三陰經對腰痛寒熱的刺法,前文未提太陰經恐為脫漏。簡按據《靈樞》傾向吳崑之說,並認同太陰經內容應屬傳抄遺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