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刺腰痛論篇第四十一
錘,玉篇。稱錘也。廣雅。權謂之錘。其形垂也。馬依太素作針。張云。如小錘居其中。重而痛也。簡按今從張注。
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,新校正。及馬張高。併為承山穴。志云。陽維起於諸陽之會。其脈發於足太陽。金門穴。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。(諸家並云一寸。唯八脈考。為一寸五分。)上外踝七寸。會足少陽於陽交。為陽維之郄。(見甲乙)故當與太陽合腨下間。而取之。蓋取陽維之郄也。郄上踝七寸。是離地一尺所矣。簡按陽交在脛外側。不宜曰腨下間。志注未為得矣。所。許同。詳見通雅。
衡絡之脈,志云。此論帶脈為病。而令人腰痛也。衡。橫也。帶脈橫絡於腰間。故曰橫絡之脈。夫足之三陽。循腰而下。足之三陰。及奇經之脈。皆循腰而上。病則上下不通。陰陽間阻。而為腰痛之證。簡按此勝於舊注。
不可以俯仰,甲乙。作得俯不得仰。為是。
郄陽筋之間,甲乙。筋之。作之筋。為是。
上郄數寸衡居,馬張仍王注。吳云。郄陽。浮郄委陽二穴也。上郄數寸。上於委中數寸也。衡居。令病人平坐也。志云。郄陽。謂足太陽之浮郄。高雲。刺之在浮郄會陽大筋之間。申明會陽之穴。上浮郄數寸。橫居臀下也。簡按數說未允。樓氏引王注云。今詳委陽。正在郄外廉橫紋盡處是穴。非上郄也。殷門。上郄一尺是穴。非數寸也。蓋郄陽筋者。按郄內外廉。各有一大筋。上結於臀。今謂外廉之大筋。故曰陽筋也。上郄數寸。於外廉大筋之兩間。視其血絡盛者橫居。為二痏出血。此說極是。甲乙別條。有殷門主之病候。與此同當參考。
會陰之脈,馬雲。會陰者。本任脈經之穴名。督脈由會陰。而行於背。則會陰之脈。自腰下會於後陰。其脈受邪。亦能使人腰痛也。高雲。會陰。在大便之前。小便之後。任督二脈。相會於前後二陰間。故曰會陰。
漯漯然,甲乙。作濈然。熊音。漯。徒合反。音踏。張。音磊。簡按滀漯。水攢聚貌。見木玄虛海賦注。
飲已欲走,高雲。漯漯然汗出。陰氣虛。而陰液外注也。汗乾令人慾飲。飲已欲走。陽氣虛。而陽熱外馳也。
直陽之脈,馬吳張並據王注。高雲。直陽。太陽與督脈相合之脈也。簡按任脈與督脈相合之脈。蓋直值通用。(見於史記寧成傳。)遇也。即兩脈會遇之義。新校正。直陽之脈。即會陰之脈。是也。王注骨空論云。任脈衝脈督脈者。一源而三歧也。以任脈循背者。謂之督脈。自少腹直上者。謂之任脈。是以背腹陰陽。別為名目爾。知是二脈分歧之處。即其會遇之地。故名之會陰。亦名直陽耳。志云。會陽節後。當有刺條。刺直陽之前。宜有腰痛。或簡脫與。抑督與任交病。在陰而取之陽耶。此說近是。然未察直陽即會陰也。
白話文:
《刺腰痛論篇第四十一》:
關於「錘」的解釋:《玉篇》稱之為稱錘,《廣雅》則說權就是錘,形狀下垂。馬蒔依據《太素》認為是針,張景岳則解釋為像小錘在其中,沈重且疼痛。現從張注。
「合腨下間離地一尺左右」:新校正及馬蒔、張景岳、高士宗均認為是承山穴。志聰提出陽維脈起於諸陽交會處,其脈發自足太陽經的金門穴(位於足外踝下一寸五分,諸家多說一寸,唯《八脈考》記為一寸五分),上外踝七寸,與足少陽經會於陽交穴(陽維之郄穴),因此應在太陽經的合腨下間取穴,即陽維郄穴所在,距踝七寸處約離地一尺。但陽交穴在脛骨外側,不應稱「腨下間」,志聰之說未盡妥當。「所」字同「許」,詳見《通雅》。
「衡絡之脈」:志聰解釋此為帶脈病變導致腰痛。「衡」即橫,帶脈橫行繞腰,故稱橫絡之脈。足三陽經沿腰下行,足三陰經及奇經則循腰上行,病則上下不通、陰陽阻滯而腰痛。此說優於舊注。
「不可以俯仰」:《甲乙經》作「得俯不得仰」較準確。
「郄陽筋之間」:《甲乙經》寫作「之筋」更恰當。
「上郄數寸衡居」:馬蒔、張景岳沿用王冰注釋。吳崑認為郄陽指浮郄、委陽二穴,「上郄數寸」即委中穴上數寸處,「衡居」指患者平坐姿勢。志聰解為足太陽浮郄穴,高士宗則指浮郄、會陽穴間的大筋,並說明會陽穴在浮郄上數寸、橫居臀下。樓氏引王注考證:委陽穴實際位於膝窩外側橫紋盡處,非「上郄」;殷門穴在膝窩上一尺,亦非「數寸」。所謂「郄陽筋」指膝窩內外側各有一大筋上連臀部,此處專指外側大筋(陽筋),於其上數寸的外側大筋兩筋間,見血絡盛處橫向刺血。此說甚當。《甲乙經》另條記載殷門穴主治病症與此相同,可參照。
「會陰之脈」:馬蒔指出會陰原為任脈穴名,督脈從會陰行於背部,故此脈自腰下會於後陰,受邪則致腰痛。高士宗補充會陰位於二陰之間,為任督二脈交會處,故稱會陰。
「漯漯然」:《甲乙經》作「濈然」。《熊音》注音「徒合反」(音踏),張景岳讀「磊」。按《海賦注》,「滀漯」為水聚之貌。
「飲已欲走」:高士宗解釋「漯漯然汗出」是陰虛致陰液外洩,汗乾後欲飲水,飲畢又想走動,屬陽虛而陽熱外散之象。
「直陽之脈」:馬蒔、吳崑、張景岳依王冰注釋。高士宗認為是太陽與督脈相合之脈。按「直」與「值」通用(見《史記·寧成傳》),有「相遇」之意,即兩脈會合處。新校正指直陽之脈即會陰之脈。王冰注《骨空論》雲任、衝、督三脈同源分支,任脈循背稱督脈,少腹直上者稱任脈,僅因背腹陰陽而異名。二脈分支處即會合點,故稱會陰或直陽。志聰推測會陽穴後或有脫簡的刺法條文,或為督任二脈交病時「在陰取陽」之法,此說近是但未察直陽即會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