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腹中論篇第四十
小腹盛,馬雲。少腹盛滿。
皆有根,吳云。根。病之所窮止也。
可治不,馬雲。不。否同。
伏梁,張云。伏。藏伏也。梁。彊梁堅硬之謂。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。心脈微緩。為伏梁。在心下上下行。時唾血。又經筋篇曰。手少陰之筋病。內急心承伏梁。故五十六難曰。心之積。名曰伏梁。起臍上。大如臂。上至心下。其義本此二篇。然觀本節云。齊上為逆。齊下為從。下節云。環齊而病。病名伏梁。是又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。蓋凡積有內伏而堅強者。皆得名之。故本篇獨言伏梁者。其總諸積為言。可知也。吳云。伏梁。言如潛伏之橋梁。為患深著之名。此與難經論伏梁不同。彼為心之積。是臟之陰氣也。此為聚膿血。是陽毒也。
裹大膿血,志云。裹大。如囊之裹物而大也。簡按此說迂僻。不可從。
每切按之,吳云。謂以手切近而按之。張云。按。抑也。高雲。每急切而按摩之。必真氣受傷。故致死。
此下則因陰,馬雲。其下與足之三陰而相因。必有時亦下有餘之膿血。志云。此下。謂少腹。陰。前後二陰也。簡按當從志注。
生膈,高雲。當生膈挾胃脘之內癰。簡按不必依王注生改出。
挾胃脘,甲乙。挾。作依。
內癰,吳云。內潰之癰。不顯於外也。
此久病也,張云。此非一朝夕所致者。延積既久。根結日深。
居齊下為從,吳云。齊。臍同。齊下之分。大小腸。膀胱之所部也。皆能受傷。即膿血穿潰。而不繫人之生死。故為從。
勿動亟奪,馬雲。不可輕動之也。如上文切按之謂。必數數瀉以奪之。則可以漸減。而不使之上迫耳。吳云。動。動胃氣也。動大便也。亟。數也。奪。謂下之也。言勿得動胃氣行大便。而數奪之也。高雲。勿動亟奪。猶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奪之。不當亟奪而妄奪。必真氣受傷而致死。簡按高注允當。今從之。
論在刺法中,張云。按伏梁一證。即今之痞塊也。欲治之者。莫妙於灸。
髀股,甲乙。千金。依腰股。
環齊,王注奇病論云。環。謂圓繞如環也。
風根,張云。即寒氣也。如百病始生篇曰。積之始生。得寒乃生。厥乃成積。即此謂也。汪云。此風根也。四字疑衍。或鬱而不已。氣化為風。故曰風根。簡按張注義略通。今從之。
肓之原在齊下,吳云。腔中無肉空腋之處。名曰肓。(腋。疑隙誤。)原。源也。臍下。氣海也。一名脖胦。靈樞曰。肓之原。名曰脖胦。(出九針十二原。)此之謂也。簡按吳釋肓乃似。張解募原。恐無明據。左傳成公十年云。疾居肓之上膏之下。說文。肓。心下膈上也。(下上原錯。今從左傳音義引。)傅氏左傳辨誤云。杜云。肓。膈也。心下為膏。愚考素問刺禁篇云。膈肓之上。中有父母。楊上善云。心下膈上為肓。曾親觀豬臟心膈之處。方憶膈者隔也。自膈以上。皆心肺清潔之屬。自膈以下。皆腸胃汙濁之屬。則心在上。膈在下。固矣。而心下有微脂為膏。膈上有薄膜為肓也。其痹論又云。皮膚之中。分肉之間。熏於肓膜。注云。肓膜。謂五臟之間。膈中膜也。則正與心下之微脂相對。益明矣。傅此說太詳備。可謂發前注所未發矣。
白話文:
【腹中論篇第四十】
小腹脹滿隆起,即少腹部位明顯膨脹充實。
疾病皆有根源,所謂「根」是指病情最終歸結之處。
詢問「可治不」中的「不」字與「否」同義。
「伏梁」一詞解析:
「伏」指隱藏潛伏,「梁」形容堅硬強韌的狀態。根據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記載,心脈微緩可能形成伏梁,症狀為心下區域有硬塊上下移動,伴隨偶爾咳血。《經筋篇》提到手少陰經筋病變時,會出現心區緊繃、伏梁症狀。《難經》則稱心臟積聚為伏梁,硬塊從臍上延伸至心下,形如手臂粗細。但本篇指出,臍上發病為逆症,臍下為順症,且環繞臍部的病變亦稱伏梁,可見伏梁不僅限於心積,凡內部堅硬積聚皆可統稱。另有解釋認為「伏梁」喻指如隱伏的橋梁,病情深重難除,此與《難經》所述心積(陰氣所致)不同,此處指膿血聚積的陽毒病症。
「裹大膿血」指膿血包裹成囊狀膨大,但註解認為此說牽強,不足採信。
「每切按之」描述以手按壓患處,急切按摩可能損傷真氣而致命。
「此下則因陰」指少腹與下肢三陰經相連,或向下蔓延膿血;另解認為「此下」即少腹,「陰」指前後二陰(尿道、肛門)。
「生膈」應為「生膈挾胃脘內癰」,即形成膈部與胃脘間的內癰(內部膿瘍)。
「挾胃脘」在《甲乙經》中寫作「依胃脘」。
「內癰」指內部潰爛的膿瘍,未顯露於體表。
「此久病也」表示此病非短期形成,病程長久且病根深固。
「居齊下為從」中「齊」同「臍」,臍下為大小腸與膀胱所在,即使膿血潰散亦不危及生命,故屬順症。
「勿動亟奪」強調不可輕率按摩或瀉下,急切治療會傷真氣致死,應避免頻繁乾擾。
「論在刺法中」提及伏梁類似現代痞塊,治療以灸法為佳。
「髀股」在《甲乙經》《千金方》中作「腰股」。
「環齊」指如圓環般繞臍的病症。
「風根」解釋為寒氣致病,如《百病始生篇》所述積病始於寒凝;或推測為氣鬱化風,故稱風根。
「肓之原在齊下」中「肓」指體腔內空隙處,「原」即根源,臍下氣海(別名脖胦)為肓之源。《靈樞》與《左傳》註解進一步說明:肓位於心下膈上,與膏(心臟下方脂肪)相對,膈膜分隔清濁(上為心肺,下為腸胃),而「肓膜」泛指臟腑間膈中的薄膜組織。此說詳盡釐清傳統註解之模糊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