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腹中論篇第四十
烏鯽骨,諸本。鯽。作鰂。簡按說文。鰂。烏鰂魚也。又鰂。或從即。知鰂鯽一字。本草。作烏賊。羅願云。此魚有文墨可法則。故名烏鰂。鰂者。則也。骨名螵蛸。象形也。王所謂古本草經。即證類白字文。吳云。烏鰂骨。澀物也。可以止血。張云。氣味鹹溫下行。故主女子赤白漏下。及血閉。(以上神農本經)血枯。其性澀。故亦能令人有子。李時珍云。烏鰂骨。厥陰血分藥也。其味鹹而走血也。故血枯血瘕。經閉崩帶下痢。厥陰本病也。厥陰屬肝。肝主血。故諸血病皆治之。
藘茹,張云。藘茹。亦名茹藘。即茜草也。氣味甘寒無毒。能止血治崩。又能益精氣。活血。通血脈。按甲乙經。及太素。新校正。俱作藘茹者。非。蓋藘茹有毒。豈血枯者所宜。皆未之詳察耳。志云。藘茹。當茹藘。高雲。茹藘。舊本誤藘茹。今改。簡按本草。有䕡茹。而無藘茹。故新校正云。當改藘作䕡。然南齊王子隆年三十一。而體過充壯。常服蘆茹丸。以自銷損。證類本草䕡茹條。引本篇王註文。知是藘蘆䕡一音。古通用。張則以為茹藘一名。考詩鄭風。茹藘在阪。爾雅。茹藘。蒨也。郭注。可以染絳。邢疏。一名地血。齊人謂之茜。別錄。茜根。一名茹藘。乃以為茹藘一名者非。然血枯所用。當是茹藘。故志。高。並仍張注。而改茹藘。極是。李時珍云。茜根。色赤而氣溫。味微酸而帶咸。色赤入營。氣溫行滯。味酸入肝。而咸走血。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。專於行血活血。俗方用治女子經水不通。以一兩煎酒服之。一日即通。甚效。此可以為張注之左證矣。四烏鰂骨。一䕡茹。諸家不釋。聖濟總錄。烏賊魚骨。去甲。四兩。䕡茹一兩。婦人良方同。此蓋謂藘茹用烏鰂骨四之一。古法不必拘於秤量。故云爾。
雀卵,張云。雀。即麻雀也。李時珍云。俗呼老而斑者。為麻雀。簡按王注氣味主療。見於別錄。遂云。茲四藥用入房焉。誤。
後飯,吳云。先藥後飯也。高雲。使藥下行。而以飯壓之也。
鮑魚汁,馬雲。俗謂之醃魚滷。張云。鮑魚。即今之淡乾魚也。諸魚皆可為之。惟石首鯽魚者為勝。其氣味辛溫無毒。通血脈。益陰氣。煮汁服之。能同諸藥。通女子血閉也。以上四藥。皆通血脈。血主於肝。故凡病傷肝者。亦皆可用之。李時珍云。鮑魚。別錄既云。勿令中咸。即是淡魚無疑矣。簡按婦人良方。聖濟總錄。並云。以鮑魚煎湯下。以飯厭之。馬以鮑魚為醃魚。以汁為滷。並誤。(千金翼。治婦人漏血崩中。鮑魚湯。鮑魚。當歸。阿膠。艾葉。凡四味。可見其有益陰之功也。)
利腸中及傷肝也,吳刪及傷肝也四字。非。
白話文:
腹中論篇第四十
烏賊骨:烏賊骨又稱螵蛸,因其形狀而得名。其性味鹹溫,具有下行之效,主治女性赤白帶下及經血閉塞(以上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因其收澀特性,亦能助孕。李時珍認為,烏賊骨為厥陰血分藥,味鹹入血,故可治療血枯、血瘕、經閉、崩漏、帶下、痢疾等厥陰經相關病症。厥陰屬肝,肝主血,因此烏賊骨能治各種血病。
茜草:茜草又名茹藘,性味甘寒無毒,能止血、治崩漏,又能益精氣、活血、通血脈。張氏指出,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等文獻誤作「藘茹」,實則藘茹有毒,不適合血枯患者。茜草根色赤而性溫,味微酸帶鹹,能入營血、行滯氣,為厥陰血分藥,專於活血通經,民間常用於治療女子經閉,效果顯著。
雀卵:指麻雀的卵,但王注誤將其與其他藥物混為一談。
後飯:指服藥後進食,以助藥力下行。
鮑魚汁:鮑魚即淡乾魚,性味辛溫無毒,能通血脈、益陰氣,煮汁服用可助諸藥通女子血閉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鮑魚湯可治婦人漏血崩中,可見其滋陰功效。
利腸中及傷肝也:此句指出上述藥物能通利腸道並調理肝傷,吳氏刪去「及傷肝也」四字不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