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

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,滑云。以上十三字。不知何所指。簡按高本。此十三字。移於第四對。故按之痛止之下。文脈貫通。極是。

在下相引,吳作上下相引。非也。

小腸膜原之間,簡按上文云。腸胃之間。膜原之下。張云。膜。筋膜也。原。肓之原也。腸胃之間。膜原之下。皆有空虛之處。以原為肓之原。恐誤。百病始生篇云。舍於腸胃之外。募原之間。又云。著於腸胃之募原。太陰陽明論云。脾與胃以膜相連。蓋臟腑之間。有膜而相遮隔。有系而相連接。此即膜原也。故王注瘧論云。膈膜之原系。馬注始生篇云。腸胃之外。膜原之間者。即皮裡膜外也。此說近是。

大經,志云。臟腑之大絡也。簡按百病始生篇云。其痛之時息。大經乃代。離合真邪論云。反亂大經。皆其義也。

宿昔而成積矣,志云。宿昔。稽留久也。高雲。匪朝伊夕。故痛於宿昔。汪昂云。按此即今之小腸氣也。

厥逆上泄,吳云。上泄。吐湧也。湧逆既甚。陰氣必竭。

陰氣竭陽氣未入,馬雲。陰經之氣竭。衛氣不得入。故寒氣壅滯。高雲。陰氣竭於內。陽氣虛於外。不能即入於陰。陰氣竭。陽氣未入。故卒然痛。死不知人。少間則陰氣竭而得復。陽氣未入而得反。乍劇乍蘇則生矣。

不得成聚,張云。水穀不得停留。志云。不成積聚。而後泄腹痛也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
熱氣留於小腸,吳云。此明腹痛而閉不通者。簡按本篇。敘腹痛一十四條。屬熱者止一條。余皆屬寒。王氏證治準繩有說。當參考。又史載之方。舉每證。附以脈候及治方。文繁不錄。宜參。

固盡有部,簡按吳改固作面。泥矣。

視其五色,馬雲。按靈樞五色篇第四節。義與此同。

飧泄,簡按甲乙。太素。作食而氣逆。然經脈篇。肝所主病。嘔逆飧泄。未必改字。

肺布葉舉,志云。肺臟布大。而肺葉上舉。簡按此據全注。今從之。

上焦不通榮衛不散,吳云。二不字。非也。

精卻,吳云。卻。卻步之卻。退也。

故氣不行矣,新校正。不。作下。考上文。作下為是。吳亦從之。馬則云。作下行者。不知經脈之行故也。張亦引本神篇。憂愁者。氣閉塞而不行。而證之。並難憑矣。

氣不行,新校正引甲乙。似是。吳云。氣。榮衛表氣也。亦通。

外內皆越,馬雲。人有勞役。則氣動而喘息。其汗必出於外。夫喘則內氣越。汗出則外氣越。故以之而耗散也。

白話文:

【舉痛論篇第三十九】

按壓時熱氣會聚集,熱氣到達後疼痛就會停止。有人認為這十三字不知指什麼。簡按高本將這十三字移到第四對「故按之痛止」之下,文意更為連貫,非常合理。

「在下相引」,吳本寫作「上下相引」,這是錯誤的。

「小腸膜原之間」,簡按上文提到「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」。張氏說:「膜」指筋膜,「原」指肓的原處。腸胃之間、膜原之下都有空虛之處。但如果將「原」解釋為肓的原處,恐怕有誤。《百病始生篇》提到「捨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」,又說「著於腸胃之募原」。《太陰陽明論》說「脾與胃以膜相連」,臟腑之間有膜相隔,也有系相連,這就是「膜原」。因此,王注《瘧論》說「膈膜之原系」,馬注《始生篇》說「腸胃之外,膜原之間」即皮裡膜外,此說較為合理。

「大經」,志雲指臟腑的大絡。《百病始生篇》提到「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」,《離合真邪論》說「反亂大經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

「宿昔而成積矣」,志雲指「宿昔」是停留很久的意思。高雲說「匪朝伊夕」,所以疼痛持續很久。汪昂說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小腸氣。

「厥逆上洩」,吳氏解釋「上洩」為嘔吐。嘔吐嚴重時,陰氣必然耗竭。

「陰氣竭陽氣未入」,馬雲說陰經之氣耗竭,衛氣無法進入,所以寒氣壅滯。高雲說陰氣在內耗竭,陽氣在外虛弱,不能立刻進入陰分,因此突然劇痛,使人昏厥不知人事。稍後陰氣恢復,陽氣回歸,若疼痛時劇時緩,則仍有生機。

「不得成聚」,張氏解釋為水穀無法停留。志雲指不成積聚,而後出現腹瀉腹痛。簡按認為王注較為正確。

「熱氣留於小腸」,吳氏說這是說明腹痛而閉塞不通的情況。簡按本篇列舉十四條腹痛症狀,僅一條屬熱,其餘皆屬寒證。王氏《證治準繩》有相關論述,可參考。此外,《史載之方》對每種證候都附有脈象及治療方劑,但內容繁雜,此處不錄。

「固盡有部」,簡按吳氏將「固」改為「面」,過於拘泥。

「視其五色」,馬雲說《靈樞·五色篇》第四節的內容與此相同。

「飧洩」,簡按《甲乙經》《太素》作「食而氣逆」。但《經脈篇》提到肝所主病有「嘔逆飧洩」,未必需要改字。

「肺布葉舉」,志雲指肺臟擴張,肺葉上舉。簡按此據全注,現從此說。

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」,吳氏認為「二不字」有誤。

「精卻」,吳氏解釋「卻」為退卻之意。

「故氣不行矣」,新校正認為「不」應作「下」。考證上文,「下」更為正確,吳氏也採此說。馬氏則認為改作「下行」者,是因為不瞭解經脈運行。張氏引用《本神篇》「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」來證明,但這些說法都難以完全採信。

「氣不行」,新校正引《甲乙經》的說法較為合理。吳氏解釋「氣」為榮衛表氣,也說得通。

「外內皆越」,馬雲說人勞役時氣動而喘息,汗必外洩。喘息使內氣散越,汗出使外氣散越,因此導致氣血耗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