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
馬雲。首篇悉舉諸痛。以為問答。故名篇。吳據新校正。改作卒痛。
必有驗於人,國語楚語。楚右尹子革曰。民。天之生也。知天必知民矣。
必有厭於己,張云。厭。足也。高雲。厭。棄也。棄其非。而從其是也。簡按張注為是。
要數極,簡按玉版論要篇云。至數之要。迫近以微。
明明也,宋本無一明字。志高依此。簡按考王注意。宋本近是。
如發蒙解惑,宋本。如。作而。簡按蒙。矇同。刺節真邪論。二曰發矇。禮記仲尼燕居。昭然若發矇矣。又東方朔七諫。幸君之發矇。漢揚雄傳。發矇廓然。竇融傳。曠若發矇。(晉顧愷之作啟矇記。朱子有易學啟蒙。)詩毛傳。有眸子而無見。曰矇。王充論衡云。人未學問曰矇。矇者。竹木之類也。並可以證。王注未允。
稽遲,說文。稽。留止也。
縮踡,熊音。踡。貝員反。踡跼不伸也。
絀急,釋音。絀。丁骨切。張云。絀。屈曲也。簡按廣韻。絀。竹律切。音窋。荀子非相篇。緩急嬴絀。注。猶言伸屈也。
炅,熊音。古惠反。煙出貌。唐椿原病集云。靈。音翎。小熱貌。內經舉痛論云。寒氣客於脈外。引小絡而痛。得靈則痛止。注云。靈。熱也。考篇韻中。炅。明也。與熱無干。查有靈。是小熱貌。恐傳寫者。誤靈為炅。未審是否。宜當考讀。(考字典。炅。唐韻。古迥切。音穎。說文。見也。廣韻。光也。靈。廣韻。郎丁切。音靈。字類。小熱貌。正字通。俗靈字。)簡按熊唐並誤。高雲。炅。烱同。熱也。(集韻。烱。俱永切。音憬。炎蒸也。字彙。居永切。)通雅云。靈素之炅。當與熱同。此說為得。
而不可按也,滑云。此當作痛甚不休也。
膜原之下,簡按王注瘧論云。募原。謂膈膜之原系。與此注異。
挾脊之脈,張云。挾脊者。足太陽經也。其最深者。則伏沖伏膂之脈。故按之不能及其處。志云。伏沖之脈也。深者。謂邪客於挾脊之衝脈則深。在於腹之衝脈。則浮於外而淺矣。簡按衝脈有浮沉之別。見於靈五音五味篇。志注義長矣。
起於關元,馬雲。按骨空論云。衝脈起於氣衝。今曰關元者。蓋任脈當臍中而上行。衝脈挾臍兩旁而上衝。則本起於氣衝。而與任脈並行。故謂之起於關元。亦可也。張云。關元。任脈穴。在臍下三寸。衝脈起於胞中。(出五音五味篇。)即關元也。
因之,吳云。氣從之也。
喘動應手,馬雲。發喘而動。則應手而痛也。志云。人迎氣口。喘急應手也。簡按王吳張並不釋。蓋此指腹中築動而言。靈百病始生篇云。其著於伏沖之脈者。揣之應手而動。是也。喘。或是與蝡通。蝡音軟。說文。動也。馬志注恐非也。
白話文:
《舉痛論篇第三十九》:
馬雲註解指出,此篇列舉各種疼痛症狀進行問答,因而得名。吳氏根據新校正版本,將篇名改為「卒痛」。
「必有驗於人」:出自《國語·楚語》,楚國右尹子革說:「百姓是上天所生,瞭解天意必先體察民情。」
「必有厭於己」:張氏解釋「厭」為滿足;高氏則解為摒棄,指去除錯誤、遵循正確。簡按認為張氏註解較妥。
「要數極」:簡按引《玉版論要篇》說明,關鍵在於掌握精微要領。
「明明也」:宋版原文僅單一「明」字,志高依此版本。簡按考證王註後,認為宋版較可信。
「如發蒙解惑」:宋版「如」作「而」。簡按指出「蒙」通「矇」,並列舉《刺節真邪論》、《禮記》、東方朔《七諫》、揚雄《漢書》等文獻佐證「發矇」意為啟發蒙昧。王充《論衡》更直言未學問者為「矇」,王註未盡準確。
「稽遲」:《說文》解釋「稽」為停滯。
「縮踡」:熊氏注音「踡」為「貝員反」,意指蜷曲不伸。
「絀急」:釋音注「絀」讀「丁骨切」。張氏解為屈曲;簡按引《廣韻》讀「竹律切」,音同「窋」。《荀子》注釋「絀」為伸縮之意。
「炅」:熊氏注音「古惠反」,形容煙霧升騰。唐椿《原病集》誤作「靈」(小熱貌),考證字書後確認「炅」本義為光明,與熱無關,推測可能傳寫訛誤。高氏認為「炅」通「烱」(炎熱),此說較合理。
「而不可按也」:滑氏主張此句應作「痛甚不休」。
「膜原之下」:簡按指出王註《瘧論》中「募原」指膈膜原系,與此處註解不同。
「挾脊之脈」:張氏解為足太陽經,最深處為伏沖脈;志氏強調衝脈深淺之分,邪客位置不同則深淺有別,此說更詳盡。
「起於關元」:馬雲說明衝脈雖起於氣衝,但因與任脈並行,故亦可稱起於關元。張氏補充關元為任脈穴,衝脈實際起於胞中(即關元位置)。
「因之」:吳氏解為「氣隨之而行」。
「喘動應手」:馬雲解為按壓時因疼痛而喘動;志氏解為人迎氣口脈搏急促。簡按考證《靈樞》認為應指腹中搏動,「喘」或通「蝡」(蠕動),馬、志之說恐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