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5)

1. 咳論篇第三十八

嘔膽汁,千金。作清苦汁出。四時氣篇云。膽液泄則口苦。胃氣逆則嘔苦。故曰嘔膽。

咳而遺失,志云。失。當作矢。廉頗傳曰。坐頃三遺矢。簡按甲乙作矢。為是。病源作屎。千金作糞。

三焦咳,張云。久咳不已。則上中下三焦俱病。出納升降。皆失其和。故腹滿不能食飲。簡按王注。為上中二焦。馬注。為手少陽之三焦。恐非也。

此皆聚於胃關於肺,馬雲。夫五臟六腑之咳如此。然皆聚之於胃。以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。關之於肺。以肺先受邪。而後傳之於別臟別腑也。使人多涕唾。而面浮腫。皆以氣逆於上故耳。此乃臟腑咳疾之總語也。簡按此解。勝於王注。張高並仍馬義。

治其俞,志云。咳在五臟。當治其俞。五臟之俞。皆在於背。欲知背俞。先度其兩乳間。以草度其背。是謂五臟之。俞。灸刺之度也。簡按此據血氣形志篇。而諸家並原於本輸篇。未詳何是。

治其合,志云。合治內腑。故咳在六腑者。取之於合。胃合入於三里。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。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。三焦合入於委陽。膀胱合入於委中央。膽合入於陽陵泉。高同。簡按此據邪氣臟腑病形篇。而諸家並原於本輸篇。亦未詳何是。

治其經,志云。浮腫者。取肺胃之經脈以治之。簡按上文。曰俞。曰合。前注似是。證治準繩。並張氏醫通咳嗽門。載增補素問五臟六腑咳治例。當參看。

白話文:

【咳論篇第三十八】

嘔吐膽汁(《千金要方》作「吐出清苦汁」)。《四時氣篇》提到:膽汁外洩則口苦,胃氣上逆則嘔苦,故稱「嘔膽」。

「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」(馬蒔雲:五臟六腑之咳雖如此,但皆根源於胃,因胃為臟腑之主;與肺相關,因肺先受邪再傳他臟腑。症狀如多涕唾、面浮腫,皆因氣逆上衝所致。此為臟腑咳疾的總論。簡按:此解優於王冰註,張介賓、高世栻皆從馬說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