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3)

1.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

辛頞鼻淵,吳良。腦受其熱。故令頞中辛辣。鼻液如淵之流。無止息也。簡按玉篇。頞。鼻莖也。釋名。頞。鞍也。偃折如鞍也。圖翼云。頞。音遏。鼻梁亦名下極。即山根也。沈子祿云。俗呼為鼻根頞。或作齃。(蹙齃。見史蔡澤傳。)高雲。兩頞辛痠。鼻兩旁曰頞。非也。千金方云。夫鼻洞者。濁下不止。傳為鼽瞢瞑目。故得之氣厥。蓋鼻洞者。鼻液洞下不止之義。即鼻淵也。張氏醫通云。鼻淵鼻鼽。當分寒熱。若涕膿而臭者為淵。屬熱。清涼之藥散之。若涕清而不臭者為鼽。屬虛寒。辛溫之劑調之。

衄衊,甲乙。衊。作䁾。(廣韻。䁾。目赤也。)釋音。衊。莫結切。簡按王注汗血。見說文。吳云。鼻中出血。謂之衄衊。盛者為衄。微者為衊。未詳所據。聖濟總錄云。在鼻為衄。在汗空為衊。此誤讀王注。以汙為汗也。太疏。

故得之氣厥也,簡按王以降諸家。以為結總一篇之義。然湧水癃溺血虙瘕食亦。恐不得之氣厥。乃謂辛頞鼻淵衄衊瞑目而已。全本並此篇於厥論。其名篇以氣厥者。王所改定。知此非總結之文也。

白話文:

氣厥論篇第三十七

辛頞鼻淵
鼻腔辛辣,又稱鼻淵。這是因為腦部受到熱氣侵襲,導致鼻梁處有辛辣感,鼻涕如泉水般流個不停。根據《玉篇》記載,「頞」指的是鼻梁;《釋名》則解釋「頞」形狀如馬鞍般彎曲。《圖翼》中提到,「頞」讀音同「遏」,即鼻梁,又稱「下極」或「山根」。沈子祿說,俗稱鼻根為「頞」,也有人寫作「齃」(如「蹙齃」見於《史記·蔡澤傳》)。高氏認為,兩側鼻翼辛痠才叫「頞」,這說法並不正確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所謂「鼻洞」,是指鼻涕不斷流下,嚴重時會導致鼻塞、視力模糊,這是由氣逆(氣厥)所引起。「鼻洞」即鼻涕流不止的意思,也就是「鼻淵」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,鼻淵和鼻鼽需區分寒熱:若鼻涕膿稠且臭,屬熱症,需用清涼藥物治療;若鼻涕清稀無臭味,屬虛寒,應以辛溫藥方調理。

衄衊
《甲乙經》中「衊」寫作「䁾」(《廣韻》解釋「䁾」為眼睛發紅)。《釋音》註解「衊」讀音為「莫結切」。簡按王注提到「汗血」,見於《說文解字》。吳氏認為,鼻中出血稱為「衄衊」,出血量大為「衄」,輕微為「衊」,但此說法出處不明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出血在鼻為「衄」,在毛孔為「衊」,這是誤解了王注,將「汙」(污)字錯讀為「汗」,解釋過於粗疏。

故得之氣厥也
簡按王注以降的醫家,多認為此句是總結全篇主旨。然而,像「湧水、癃閉、溺血、虙瘕、食亦」等病症,恐怕並非由氣逆(氣厥)引起,應僅指「辛頞鼻淵、衄衊、瞑目」等症狀。全本將此篇歸於《厥論》,篇名「氣厥」是王氏所改定,由此可知此句並非總結全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