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2)

1.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

腸澼死,張云。腎移熱於脾者。陰火上炎也。邪熱在下。真陰必虧。故傳為虛損。腎本水臟。而挾熱侮脾。故名腸澼。下利膿血。陰虛反克。則水土俱敗。故死。

胞移熱於膀胱,樓云。胞。謂女子之胞也。吳云。胞。陰胞也。在男則為精室。在女則為血室。張同。簡按精室無所考。當從樓說。王履溯洄集云。膀胱固為津液之腑。又有胞居膀胱之中。程式醫彀云。胞。本胞胎之胞。履錯認為尿脬之脬。卻乃牽合而傅會。以膀胱聯而為一。若有熱何待於移。移者。由他臟移至之謂。是語相矛盾矣。張五味篇注。亦辨履之誤。當考。(胞義。詳於五臟別論。)

口麇,麇。諸本作麋。簡按古通用。(鹽鐵論。麇鬲。論衡。麇爛。並麋同。)然宋本以下。並作麋。當改。志云。小腸之下。名曰闌門。濟泌別汁。滲入膀胱。膀胱反移熱於小腸。是以鬲腸不能下滲。濕熱之氣。反隨經上逆。而口為之麋爛矣。聖濟總錄云。熱氣厥逆。膀胱移熱於小腸。胃之水穀。不得傳輸於下。故鬲塞不便。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。大抵心胃壅熱。則必熏蒸於上。不可概用傅藥。當求其本而治之。方具於一百十七卷。

虙瘕,張云。小腸之熱下行。則移於大腸。熱結不散。則或氣或血。留聚於曲折之處。是為虙瘕。簡按顏氏家訓曰。宓。伏。虙。古來通字。方具於聖濟總錄第五十卷。(瘕。詳於大奇論注。)

為沉,馬雲。伏瘕。則沉其中也。吳云。為隱伏秘匿之瘕。極其痛苦奔注。如火之灼。痛止則如不病之平人。為患深沉。不易求也。張同。志云。沉痔也。邪氣臟腑篇曰。腎脈微澀為沉痔。曰沉者。抑上古之省文。或簡脫耶。諸家註釋。皆以沉為伏瘕沉滯。按經文用二為字。是系二證。不可並作一證論。高本。沉下有痔字。注云。痔字簡脫。今補。火熱下行。而為沉痔。簡按據二為字。志高似是。汪昂云。沉。疝字之誤。非也。儒門事親云。夫婦人月事沉滯。數月不行。肌肉不減。內經曰。是名為瘕為沉也。沉者。月事沉滯不行也。急宜服桃仁承氣湯加當歸。大作劑料服。不過三服立愈。

善食而瘦,甲乙。瘦。作溲。非也。

食亦,甲乙。作食㑊。入。作又。在㑊字下。簡按亦。易也。即跛易痿易狂易之易。雖善食而不肥。與平常變易。故曰食易。張云。雖食亦病而瘦。所以謂之食亦。高同。此訓為助字之亦。乃非名病之義。千金方云。食多身瘦。名曰食晦。先取脾俞。後取季脅。蓋晦。不見之義。即食㑊也。(㑊字義詳見於平人氣象論。)樓氏綱目云。食㑊者。謂食移易而過。不生肌膚。亦易飢也。東垣云。善食而瘦者。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。脾虛則肌肉削也。方具於聖濟總錄四十七卷。

白話文:

【氣厥論篇第三十七】

  1. 腸澼致死
    張氏解釋:腎臟的熱邪轉移到脾臟,這是陰火上炎的表現。邪熱在下焦,真陰必定虧損,因此轉變為虛損之症。腎臟本是水臟,卻挾帶熱邪侵犯脾臟,所以稱為「腸澼」。若出現下利膿血的症狀,表示陰虛反克,導致水土(脾腎)俱敗,因此致死。

  2. 胞移熱於膀胱
    樓氏認為「胞」指的是女子的子宮。吳氏則認為「胞」是陰胞,在男性為精室,在女性為血室。張氏贊同此說,但簡氏指出「精室」一詞無明確考據,應從樓氏之說。王履在《溯洄集》中提到,膀胱雖是津液之腑,但胞居於膀胱之中。程式《醫彀》則認為「胞」本指胞胎之胞,王履誤解為尿脬(膀胱),並牽強附會地將兩者合而為一。若膀胱本身有熱,何須由他處移來?「移」是指熱邪從其他臟腑轉移而來,此說自相矛盾。張氏在《五味篇》注中也指出王履的錯誤,應進一步考證。(關於「胞」的詳細解釋,可參考《五臟別論》。)

  3. 口糜
    「麇」字在各版本中多作「麋」,簡氏認為兩字古代通用(如《鹽鐵論》的「麇鬲」、《論衡》的「麋爛」)。但宋本以後皆作「糜」,應予修正。志氏解釋:小腸下方稱為「闌門」,負責分離津液,滲入膀胱。若膀胱反將熱邪移回小腸,則濕熱之氣無法下滲,反而隨經脈上逆,導致口腔糜爛。《聖濟總錄》提到,熱氣厥逆時,膀胱移熱於小腸,使胃中的水穀無法向下傳輸,因而鬲塞不通,上則引發口瘡糜爛。大抵心胃壅熱時,熱氣必然上熏,治療不可僅用外敷藥,應探究根本原因。相關方劑見於《聖濟總錄》第一百十七卷。

  4. 虙瘕
    張氏解釋:小腸的熱邪下行轉移至大腸,若熱結不散,氣血便會滯留於腸道曲折處,形成「虙瘕」。簡氏引《顏氏家訓》指出,「宓」「伏」「虙」在古代是通用字。相關方劑見於《聖濟總錄》第五十卷。(關於「瘕」的詳細解釋,可參考《大奇論》注。)

  5. 為沈
    馬氏認為「伏瘕」會導致沈滯之症。吳氏解釋:「沈」指隱伏難察的瘕病,發作時痛苦劇烈如灼燒,緩解後又如常人,病情深沈難治。張氏贊同此說。志氏則認為「沈」是指「沈痔」,《邪氣臟腑篇》提到腎脈微澀為沈痔。「沈」可能是上古文字的省略,或簡脫所致。各家註解多將「沈」與「伏瘕」混為一談,但經文用兩個「為」字,應視為兩種病症。高氏版本在「沈」後補「痔」字,認為是熱邪下行所致。簡氏認為志氏與高氏的說法較合理。汪昂認為「沈」是「疝」字之誤,但簡氏反駁此說。《儒門事親》記載,婦女月經沈滯數月不行,肌肉不減,稱為「瘕為沈」,即月經停滯,宜用桃仁承氣湯加當歸治療,三服可癒。

  6. 善食而瘦
    《甲乙經》將「瘦」誤作「溲」,簡氏認為錯誤。

  7. 食亦
    《甲乙經》作「食㑊」,「入」作「又」,置於「㑊」字下。簡氏解釋:「亦」即「易」,如同「跛易」「痿易」「狂易」的「易」,指雖能食卻不長肉,與常態不同,故稱「食易」。張氏認為是「雖食亦病而瘦」,高氏同此說,但此解將「亦」視為助詞,非病名本義。《千金方》稱此症為「食晦」(晦指隱而不見),即「食㑊」。樓氏《綱目》解釋:「食㑊」指食物雖消化卻不長肌肉,且易飢。李東垣認為,善食而瘦是因胃有火邪而能食,脾虛則肌肉削瘦。相關方劑見於《聖濟總錄》第四十七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