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1)

1.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

馬雲。末有故得之氣厥也。則凡寒熱相移。皆氣逆使然。故名篇。吳同。

腎移寒於肝,肝字。諸家據新校正。改作脾。今從之。

癰腫少氣,吳云。寒毒移於骨肉之間。壅塞營衛。或先腫後痛。或先痛後腫。皆曰癰腫。少氣者。腎以陰氣吸納。今腎之陰氣移。而並於脾。則腎之陰氣微矣。無以吸納。故少氣。張云。腎中寒氣。移於脾者。乃為癰腫。凡癰毒之病。寒熱皆能為之。熱者為陽毒。寒者為陰毒。蓋脾主肌肉。得寒則氣聚而堅。堅而不散。則為腫為癰也。一曰。癰者。壅也。腎以寒水之氣。反傳所勝。侵侮脾土。故壅為浮腫。其義尤通。少氣者。寒盛則陽虛於下。陽虛則無以化氣也。簡按張注後說。義為明晰。懸壅。作懸癰。(甲乙)及孟子癰疽(韓非作雍鉏。)之類。古假借通用頗多。馬志及高。並仍王注。為癰疽之義。不可從。

隔中,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隔中。食飲入而還出。後沃沫。

肺消,張云。心火不足。則不能溫養肺金。肺氣不溫。則不能行化津液。故飲雖一。而溲則倍之。夫肺者。水之母也。水去多。則肺氣從而索矣。故曰肺消。門戶失守。本元日竭。故死不能治。王氏注云云。愚謂火爍於內者。又安得飲一而溲二。此注似為未妥。簡按方出於聖濟總錄五十八卷。

湧水,張云。湧。湧同。湧水者。水自下而上。如泉之湧也。水者。陰氣也。其本在腎。其末在肺。肺移寒於腎。則陽氣不化於下。陽氣不化。則水泛為邪。而客於大腸。以大腸為肺之合也。汪昂云。癰腫狂膈肺消之症。多屬火熱。而經文俱云移寒。若作熱解。則下文又有移熱一段。諸注隨證訓釋。或言熱。或言寒。語雖不一。義實難移。竊謂移寒。寒字。當作受病之始。言如隔塞。多屬熱結。若云膈症。間有寒膈癰腫。間有寒瘍。而屬熱者。多與狂顛肺消。均當作寒久變熱解。於義始通。若下文移腎湧水。則始終均屬陰寒也。簡按汪昂蓋不見張注。故有此等說。恐未免附會。湧水方。具聖濟總錄七十九卷。

濯濯,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大腸病者。腸中切痛。而鳴濯濯。

膈消,馬雲。一說。膈證肺消。當為二病。張云。膈上焦煩。飲水多而善消也。上文言肺消者因於寒。此言膈消者因於熱。可見消有陰陽二證。不可不辨。李氏蘭室秘藏云。上消者。舌上赤裂。大渴引飲。經云。心移熱於肺。傳為膈消。是也。簡按李以為上消渴。是。膈消方。具於聖濟總錄四十九卷。

柔痓,簡按柔者。陰之義。傷寒論。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痓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痓。成無己注。痓字。乃痙之誤。蓋肺屬太陰。腎屬少陰。肺移熱於腎而發痙。故曰柔痙。活人書云。柔痙。又云陰痙。是也。馬張依王注云。柔謂筋縱而無力也。說文。痙。勁急也。筋縱無力。何得云痙。於理太乖。吳云。柔。多汗也。亦誤。

白話文:

氣厥論篇第三十七

馬雲認為,氣厥是由於寒熱之氣相互轉移,導致氣機逆亂所致,因此以此為篇名。吳氏也持相同看法。

腎移寒於脾
原文中的「肝」字,各家根據新校正版本改為「脾」,現從其說。

癰腫少氣
吳氏解釋:寒毒轉移至骨肉之間,阻滯營衛之氣,可能先腫後痛,或先痛後腫,皆稱為癰腫。「少氣」是因為腎主陰氣吸納,若腎之陰氣轉移至脾,則腎氣虛弱,無法正常吸納,故氣短。張氏認為,腎中寒氣移至脾,會導致癰腫。癰毒之病,無論寒熱皆可引發,熱者為陽毒,寒者為陰毒。脾主肌肉,受寒則氣聚而堅硬,形成腫脹或癰瘡。另有一說,「癰」即壅塞之意,腎以寒水之氣反克脾土,導致浮腫。少氣則是因寒盛陽虛,氣化無力所致。簡氏認為張氏後說更為明晰。古代「癰」與「壅」常假借通用,如「懸癰」或「雍鉏」等,馬氏與高氏沿用王注「癰疽」之說,不可取。

隔中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提到,隔中症狀為飲食入胃後反出,並伴有泡沫。

肺消
張氏解釋:心火不足則無法溫養肺金,肺氣不溫則津液不化,故雖飲水一升,卻小便兩倍。肺為水之上源,水液流失過多,肺氣隨之衰竭,稱為「肺消」。此病本元耗竭,故難治。王氏注釋認為火熱內爍不可能飲一溲二,此說不妥。簡氏按語指出,《聖濟總錄》第五十八卷載有相關方劑。

湧水
張氏解釋:「湧」同「湧」,指水自下而上如泉湧。水為陰氣,其根在腎,其標在肺。肺寒移至腎,則陽氣不化,水泛為邪,停留於大腸(因大腸為肺之合)。汪昂認為,癰腫、狂膈、肺消等症多屬火熱,但經文皆言「移寒」,若解為熱症,則下文另有「移熱」一段。諸家注釋或言寒或言熱,雖說法不一,但義理難改。他推測「移寒」之「寒」指病之初起,如隔塞多為熱結,但亦有寒膈;癰腫雖多屬熱,但亦有寒瘍;狂顛、肺消等,應視為寒久化熱,方合義理。唯「湧水」始終屬陰寒。簡氏認為汪昂未見張注,故有此附會之說。《聖濟總錄》第七十九卷載有湧水方劑。

濯濯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提到,大腸病會導致腸中劇痛,並有濯濯水聲。

膈消
馬氏引一說認為「膈證」與「肺消」為二病。張氏解釋:膈消是膈上焦熱,多飲善消。前文「肺消」因寒,此「膈消」因熱,可見消渴有陰陽二證,需辨明。李氏《蘭室秘藏》指出,上消症狀為舌赤裂、大渴引飲,即「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」。簡氏認同此說,並指出《聖濟總錄》第四十九卷載有膈消方劑。

柔痙
簡氏按語:「柔」為陰之意。《傷寒論》中,太陽病發熱無汗、惡寒為「剛痙」;發熱汗出、不惡寒為「柔痙」。成無己認為「痙」為「痙」之誤。肺屬太陰,腎屬少陰,肺熱移腎而發痙,故稱「柔痙」。《活人書》稱之為「陰痙」。馬氏、張氏依王注,解「柔」為筋縱無力,但《說文》中「痙」指勁急,筋縱無力與痙不符,其理不通。吳氏解「柔」為多汗,亦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