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6)

1. 瘧論篇第三十五

真往,太素。作直往。似是。

其應如何,張云。欲察其應。

瘧氣者,甲乙。氣字無。

邪氣與衛氣,吳。移與衛氣三字於下句。作邪氣客於六腑。而有時與衛氣相失。文理始明。

客於六腑,張云。客。猶言會也。李云。客。猶會也。邪在六腑。則氣遠會希。故間二日。或休數日也。志云。六腑者。謂六腑之膜原也。臟之膜原。而間日發者。乃胸中之膈膜。其道近。六腑之膜原。更下而遠。故有間二日。言至於數日也。簡按考上文。並無客於六腑之說。疑是風府之訛。

此應四時者也,吳云。應。當也。張云。夏傷於暑。秋必病瘧。此應四時者也。

反四時也,吳云。謂春時應暖。而反大涼。夏時應熱。而反大寒。秋時應涼。而反大溫。冬時應寒。而反大熱。瘧病異形。職由此也。志云。非留蓄之邪。乃感四時之氣。而為病也。

以秋病者寒甚,張云。秋以盛熱之後。而新涼束之。陰陽相激。故病為寒甚。高雲。秋傷於濕。人氣始收。故寒甚。

邪氣不能自出,邪。甲乙。作寒。

氣復反入,張云。陽極而衰。故復入於陰分。

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,張云。按此以冬中於寒。而發為溫瘧。即傷寒之屬。故傷寒論。有溫瘧一證。蓋本諸張兆璜云。故先熱而後寒者。名曰溫瘧。其但熱而不寒者。名曰癉瘧矣。故字宜著眼。高雲。上文因寒瘧。而及溫瘧。故寒瘧詳。而溫瘧略。此問溫瘧。而兼寒瘧。故下文但論溫瘧。而不復言寒瘧也。

不及於陰,高。據全本太素。及。作反。注云。上文溫瘧。氣復反入。故先熱後寒。癉瘧。其氣不反於陰。故但熱而不寒。

命曰癉瘧,馬雲。此熱氣者。內藏於心肺。而外舍於分肉。令人消鑠肌肉。病命曰癉瘧。由此觀之。則癉瘧之所舍者。肺與心耳。李云。肺素有熱。氣藏於心。即此二語。火來乘金。陰虛陽亢。明是不足之症。挾外邪而然。故溫瘧癉瘧。皆非真瘧也。

白話文:

瘧論篇第三十五

「真往」,《太素》作「直往」,應是正確的。

「其應如何」,張氏解釋為「欲察其應」。

「瘧氣者」,《甲乙經》中無「氣」字。

「邪氣與衛氣」,吳氏將「與衛氣」三字移至下句,作「邪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與衛氣相失」,文理更為清晰。

「客於六腑」,張氏認為「客」即「會」的意思。李氏也說「客」猶如「會」,邪在六腑則氣行遠而會合稀少,故間隔兩日或數日發作。志氏認為六腑指六腑的膜原,臟的膜原間日發作,是胸中的膈膜,其道近;六腑的膜原更下而遠,故間隔兩日或數日發作。但考證上文並無「客於六腑」之說,疑為「風府」之誤。

「此應四時者也」,吳氏解釋「應」為「當」。張氏說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此為順應四時之變。

「反四時也」,吳氏解釋為春季應暖而反大涼,夏季應熱而反大寒,秋季應涼而反大溫,冬季應寒而反大熱,瘧病異形由此而生。志氏認為此非留蓄之邪,而是感四時之氣而病。

「以秋病者寒甚」,張氏解釋秋日盛熱後新涼束縛,陰陽相激,故病寒甚。高氏認為秋傷於濕,人氣始收,故寒甚。

「邪氣不能自出」,《甲乙經》中「邪」作「寒」。

「氣復反入」,張氏解釋陽極而衰,故復入於陰分。

「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」,張氏認為此因冬中於寒而發為溫瘧,屬傷寒之類,故《傷寒論》有溫瘧一證。張兆璜說「先熱後寒」為溫瘧,「但熱不寒」為癉瘧,「故」字需注意。高氏指出上文因寒瘧而提及溫瘧,故寒瘧詳而溫瘧略;此處問溫瘧而兼寒瘧,故下文僅論溫瘧而不復言寒瘧。

「不及於陰」,高氏據《太素》全本,「及」作「反」,注雲上文溫瘧氣復反入,故先熱後寒;癉瘧其氣不反於陰,故但熱不寒。

「命曰癉瘧」,馬氏解釋此熱氣內藏於心肺,外捨於分肉,令人消鑠肌肉,病名癉瘧,故癉瘧所捨在肺與心。李氏認為肺素有熱,氣藏於心,即火乘金,陰虛陽亢,屬不足之症挾外邪所致,故溫瘧、癉瘧皆非真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