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15)
卷四 (15)
1. 瘧論篇第三十五
秋傷於風則病成矣,生氣通天論云。夏傷於暑。秋為痎瘧。金匱真言論云。秋善病風瘧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夏傷於暑。秋必痎瘧。(靈論疾診尺篇同。)周禮疾醫職。秋時有瘧寒疾。左傳定四年。荀寅云。水潦方降。疾瘧方起。
寒瘧,張云。先受陰邪。後受陽邪。故先寒後熱。人之患瘧者。多屬此證。簡按上文云。瘧之始發也。先起於毫毛。伸欠乃作。寒慄鼓頷。腰脊俱痛。寒去則內外皆熱。此乃瘧之正證也。李云。溫瘧癉瘧。皆非真瘧也。知是寒瘧。特真瘧耳。
溫瘧,馬雲。據後第十三節。以冬中於風。而發於春者。為溫瘧。則溫瘧。非夏感於暑。而發於秋者比也。故今秋時之瘧。惟先寒而後熱者最多。要知溫瘧原非秋時有也。
煩冤,千金。作煩悶。
癉瘧,志云。癉。單也。謂單發於陽。而病熱也。聖濟總錄云。單陽為癉。萬氏育嬰家秘云。經中只言癉。俗稱為疸。癉者。單也。謂單陽而無陰也。簡按癉為單陽之義。在癉瘧則可。至脾癉膽癉消癉。及癉成為消中等。則不通焉。王注為熱。最為明確。蓋癉乃燀之從疒者。燀說文。炊也。廣韻。火起貌。國語周語。火無炎燀。癉之為熱。其在於此耶。(金匱。溫瘧。主白虎加桂枝湯。即本節癉瘧。當並考。)
經言,出靈逆順第五十五篇。下同。
渾渾之脈,馬雲。脈以邪盛而亂也。張云。陰陽虛實未定也。簡按渾渾。與脈要精微論渾渾同義。謂脈盛也。七發注。渾渾。波相隨貌。
先熱而渴,吳。改先作後。簡按今驗先熱而汗出。尋而發渴。乃作先者是。
病極則復至,王以至字連下句。吳張同。馬志高並據甲乙全本太素。接上句。汪昂云。至字。有連上句讀者。言寒熱復至。今從王氏。
必毀,簡按靈逆順篇云。方其盛也。勿敢毀傷。當從太素文。
為其氣逆也,馬雲。按後人用藥。必當在瘧氣未發之前。方有為效。不但用針為然。若瘧發而用藥。則寒藥助寒。熱藥助熱。反無益。而增其病勢矣。此義當與靈樞逆順篇參看。簡按上文云病逆。此雲氣逆。其義則一也。祝茹穹心醫集云。瘧疾每日如期而至。名曰瘧信。此當原症發散。未可直攻。未可截也。或前或後。此正氣漸旺。邪將不容。名曰邪衰。方可截之。正本節之理也。
瘧之且發也,志云。且者。未定之辭。言瘧之將發。陰陽之將移。必從四末始。
堅束其處,吳云。謂臑上也。取血之法。今北人行之。張云。其處。謂四關之上也。今北人多行此法。砭出其血。謂之放寒。志云。堅束其四末。令邪在此經者。不得入於彼經。彼經之經氣。不得出而並於此經。簡按志注為允當。千金。作故氣未並。先其時一食頃。用細左索。堅束其手足十指。令邪氣不得入。陰氣不得出。過時乃解。此亦一法。
白話文:
瘧論篇第三十五
秋天受到風邪侵襲,疾病就會形成。《生氣通天論》提到:夏天受到暑邪傷害,秋天就會發生瘧疾。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秋天容易患風瘧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也說:夏天傷於暑邪,秋天必定會發瘧疾。(《靈樞·疾診尺篇》也有相同記載。)《周禮·疾醫職》記載:秋天容易有寒性瘧疾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中,荀寅說:雨水降下時,瘧疾就會開始流行。
寒瘧
張氏解釋:先受陰邪侵襲,後受陽邪影響,所以先發冷後發熱。大多數人患的瘧疾都屬於這種類型。簡按:上文提到,瘧疾剛發作時,先從毛孔開始,接著打哈欠、發抖、牙齒打顫,腰背疼痛,寒冷消退後全身發熱,這是瘧疾的正證。李氏說:溫瘧和癉瘧都不是真正的瘧疾,只有寒瘧才是真正的瘧疾。
溫瘧
馬氏說:根據後文第十三節,冬天受風邪影響,春天發病的稱為溫瘧,因此溫瘧並非夏天受暑邪影響、秋天發病的那種瘧疾。所以秋天常見的瘧疾,大多是先發冷後發熱的類型。要知道溫瘧原本就不是秋天常見的疾病。
煩冤
《千金方》中寫作「煩悶」。
癉瘧
志氏解釋:「癉」是「單」的意思,指單純陽氣過盛而發熱。《聖濟總錄》說:單純陽氣過盛稱為癉。《萬氏育嬰家秘》提到:經典中只稱「癉」,俗稱「疸」,癉就是單一陽氣而無陰氣。簡按:癉作為單一陽氣的解釋,在癉瘧中適用,但對於脾癉、膽癉、消癉,以及癉發展成消中等情況,就不太合適。王註解釋為「熱」,最為明確。癉字從「疒」,與「燀」相關,「燀」在《說文》中指「炊煮」,《廣韻》解釋為「火起的樣子」,《國語·周語》有「火無炎燀」的說法,癉與熱的關聯可能由此而來。(《金匱要略》中溫瘧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,與本節癉瘧相關,可參考。)
經言
出自《靈樞·逆順》第五十五篇,下文同。
渾渾之脈
馬氏說:脈象因邪氣旺盛而混亂。張氏說:陰陽虛實尚未確定。簡按:「渾渾」與《脈要精微論》中的「渾渾」意思相同,指脈象旺盛。《七發》注釋:「渾渾」是波浪相隨的樣子。
先熱而渴
吳氏將「先」改為「後」。簡按:實際觀察發現,先發熱出汗,隨後口渴,因此原文寫「先」是正確的。
病極則復至
王氏將「至」字連接下句,吳氏、張氏同。馬氏、志氏、高氏根據《甲乙經》《太素》版本,將「至」字接上句。汪昂說:有人將「至」字連上句讀,解釋為寒熱再次發作,但這裡依從王氏的解釋。
必毀
簡按:《靈樞·逆順篇》說:當邪氣旺盛時,不可輕易損傷,應參考《太素》的記載。
為其氣逆也
馬氏說:後人用藥必須在瘧疾未發作前才有效,不僅針灸如此。如果瘧疾發作後用藥,寒藥會加重寒症,熱藥會加重熱症,反而無益且加重病情。這道理可參考《靈樞·逆順篇》。簡按:上文提到「病逆」,此處說「氣逆」,意思相同。祝茹穹《心醫集》說:瘧疾每天固定時間發作,稱為「瘧信」,此時應根據症狀治療,不可直接強攻或截斷。若發作時間提前或延後,表示正氣漸強,邪氣將退,稱為「邪衰」,此時才能截斷治療,符合本節的道理。
瘧之且發也
志氏說:「且」是不確定的說法,指瘧疾將要發作時,陰陽之氣轉移,必定從四肢末端開始。
堅束其處
吳氏說:指上臂部位。取血的方法,北方人常用。張氏說:「其處」指四肢關節以上,北方人常用此法,用針刺出血,稱為「放寒」。志氏說:緊緊綁住四肢末端,使邪氣無法從一條經絡進入另一條經絡,另一條經絡的氣也無法併入此經絡。簡按:志氏的解釋較為恰當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在邪氣未併發前,提前一段時間用細繩緊緊綁住手足十指,防止邪氣進入、陰氣外洩,過一段時間再解開,這也是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