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瘧論篇第三十五
骶骨,歲露篇。作尾底。簡按知是骶即底。會意。
伏膂之脈,歲露篇。病源。作伏沖。甲乙。作太衝。簡按天真論。太衝之脈盛。甲乙。太素。作伏沖。知是太衝。伏沖。伏膂。皆一脈耳。膂。即呂。脊骨。王謂膂筋之間。恐非。上文日下一節。王云。節。謂脊骨之節。若以膂為筋。則義相乖。
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吳云。氣上行無關節之窒。故九日出於缺盆。簡按缺盆。非陽明胃經之缺盆。骨度篇云。結喉以下。至缺盆中。長四寸。缺盆以下。至𩩲𩨗。長九寸。骨空論云。治其喉中央。在缺盆中者。本輸篇云。缺盆之中任脈也。名曰天突。俱非胃經之缺盆。乃指任脈天突穴而言耳。
其間日發者云云,以下四十四字。高移前。為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之答語。置其氣之舍云云之上。云。此段。舊本在故作日益早之下。今改正於此。簡按此一節。乃前節答語。其為錯簡明矣。今從高注改定。
橫連募原,簡按舉痛論。及全本。太素。巢源。作膜原。舉痛論王注云。膜。謂膈間之膜。原。謂膈肓之原。義未太明。此云膈募之原系。乃覺勝於彼注。蓋膜本取義於帷幕之幕。膜間薄皮。遮隔濁氣者。猶幕之在上。故謂之幕。因從肉作膜。其作募者。幕之訛爾。太陰陽明論。脾與胃以膜相連爾。太素。膜。作募。知此募幕互誤。熊。張。並音暮。張云。諸經募原之氣。內連五臟。邪在陰分。故道遠行遲。志云。募原者。橫連臟腑之膏膜。即金匱所謂皮膚臟腑之文理。乃衛氣遊行之腠理也。二家之說。並不允當。姑從王義。當與舉痛論小腸膜原注參看。
不能與衛氣俱行,甲乙。衛氣。作營氣。非也。
不得皆出,甲乙。皆。作偕。似是。
故間日乃作也,乃上。病源。外臺。有蓄積二字。
此邪氣客於頭項云云,以下八十八字。外臺有。此疑古註文。
衛氣之所發,靈樞。病源。發。作應。簡按下文云。衛氣應乃作。發。當作應。
邪氣之所合,吳本。及靈樞。病源。合。作舍。是。
風之與瘧也,吳云。風。外受風邪也。受風病作。則無休時。志云。夫痎瘧皆生於風。然病風者。常在其處。病瘧者。休作有時。故帝有此問。馬雲。風。乃本經風論之風。簡按馬注恐非也。甲乙。無也字。
相似,靈樞。病源。似。作與。
淒滄之水寒,滑云。水。一作小。馬雲。當作小寒。吳本。作小寒。張云。淒滄之水寒。謂浴水乘涼之類也。因暑受寒。則腠理閉。汗不出。寒邪先伏於皮膚之中。得清秋之氣。而風襲於外。則病發矣。志云。風寒曰淒。水寒曰滄。簡按淒滄不必分風水。靈師傳篇云。寒無淒滄。暑無出汗。
白話文:
《瘧論篇第三十五》:
-
骶骨:在《歲露篇》中寫作「尾底」。簡要考證後可知「骶」即「底」,屬於會意字。
-
伏膂之脈:《歲露篇》和《病源》中寫作「伏沖」,《甲乙經》寫作「太衝」。根據《天真論》「太衝之脈盛」及《甲乙經》《太素》記載,「太衝」「伏沖」「伏膂」實為同一脈絡。「膂」即脊骨,王注認為是「膂筋之間」,恐不準確。前文提到「日下一節」,王注稱「節」為脊骨之節,若將「膂」解釋為筋,則意義矛盾。
-
九日出於缺盆之中:吳注認為氣血上行無關節阻礙,故九日後出於缺盆。此處「缺盆」非胃經的缺盆穴,而是指任脈的天突穴,如《骨度篇》《骨空論》《本輸篇》所述。
-
間日發作的原因:以下44字應為前文黃帝問「間日發作」的答語,原版錯置於「故作日益早」之後,現依高注調整。
-
橫連募原:其他文獻如《舉痛論》《太素》《巢源》寫作「膜原」。王註解釋「膜」為膈間薄膜,「原」為膈肓之原,但此處「膈募之原系」更為明確。「膜」本義如帷幕,指遮隔濁氣的薄皮,而「募」可能是「幕」的訛誤。《太陰陽明論》中「膜」亦誤作「募」。志注認為募原連接臟腑膏膜,但解釋未盡恰當,應參考《舉痛論》注釋。
-
不能與衛氣俱行:《甲乙經》誤將「衛氣」寫作「營氣」。
-
不得皆出:《甲乙經》寫作「不得偕出」,較合理。
-
間日發作:《病源》《外臺》在「乃」字前有「蓄積」二字。
-
邪氣客於頭項:以下88字見於《外臺》,可能是古代注文混入正文。
-
衛氣之所發:《靈樞》《病源》寫作「衛氣所應」,下文亦提到「衛氣應乃作」,故「發」應為「應」。
-
邪氣之所合:吳本及《靈樞》《病源》寫作「邪氣所捨」,更準確。
-
風與瘧的關係:吳注認為「風」指外感風邪,發病無休止;瘧瘧則休作有時。志注強調瘧皆因風而生,但表現不同。《甲乙經》無「也」字。
-
相似:《靈樞》《病源》寫作「相與」。
-
淒滄之水寒:滑注認為「水」或作「小」,馬注主張「小寒」。張註解釋為沐浴、乘涼等受寒行為,寒邪伏於皮膚,遇秋風外襲而發病。志注分「風寒曰淒,水寒曰滄」,但不必強分,如《靈樞·師傳篇》所言「寒無淒滄,暑無出汗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