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

不仁且不用,張云。不仁。不知痛癢寒熱也。不用。不能舉動也。簡按肉苛與不仁自有分。以肉苛而頑麻。故不知痛癢而不仁。吳云。不仁。麻木頑痹也。誤。馬雲。不仁者果核中有仁。惟肉無所知。則若有不能如仁有生意矣。鑿亦甚。

肉如故也,甲乙。作肉如苛也。馬雲。其肉未必有減於昔也。張云。肌肉如故。言肌肉本無恙也。高雲。肉苛如故也。簡按答語無苛字。當從甲乙之文。

曰死,吳云。志不足以帥形氣。人雖猶存。夭其生理矣。死其一肢一肉。是為死之徒也。張云。人之身體在外。五志在內。雖肌肉如故。而神氣失守。則外雖有形。而中已無主。若彼此不相有也。故當死。簡按吳以死為死肌之死。張注似允當。

不得臥不得行,滑云。多一不字。

下經,簡按史記。倉公受脈書上下經於陽慶。蓋此書也。

不安,張云。反覆不寧之謂。今人有過於飽食。或病脹滿者。臥必不安。此皆胃氣不和之故。按上文所問。不得臥而息無音者。義亦同。此故不復答。

息有音也,張云。病不在胃。亦不在臟。故起居如故。氣逆於肺之絡脈者。病淺而微。故但為息有音耳。上文所問。有臥行而喘者。義亦類此。故不復答。

主臥與喘也,張云。水病者。其本在腎。其末在肺。故為不得臥。臥則喘者。標本俱病也。上文所問。有不得臥。不能行。而喘者。義類此節。故不復答。本篇所論。喘息不得臥者。有肺胃腎三臟之異。在肺絡者。起居如故。而息有音也。病之微者也。在胃者。不得臥。而息有音也。甚於肺者也。在腎者。不得臥。臥則喘也。又其甚者。夫息有音者。即喘之漸。喘出於腎。則病在根本矣。故愈深者。必愈甚。凡虛勞之喘。義亦猶此。有不可不察也。簡按首帝所問者六。而岐伯所答者三。王氏以為古之脫簡。張則以為義自含蓄。本無闕文。而吳則補凡三條。八十四字。志云。後人有言簡脫者。有增補其文者。聖人立言。渾然櫽括。或言在意中。或意在言表。奈何後學不細心體認。而妄增臆論耶。可謂知言矣。

白話文:

《逆調論篇第三十四》:

不仁且不用
「不仁」指的是失去對痛、癢、寒、熱的知覺;「不用」則是指肢體無法活動。肉體麻木與「不仁」有所區別,肉體麻木而遲鈍,因此不知痛癢而稱為「不仁」。有人誤解「不仁」為單純的麻木或頑痹。另有人比喻「不仁」如同果核中的仁,若肉體無知覺,則徬彿失去了生機,此說法過於牽強。

肉如故也
《甲乙經》中寫作「肉如苛也」,意指肌肉並未比過去減少。有人解釋為肌肉本身並無病變,也有人認為是「肉苛如故」。根據上下文,答語中未提及「苛」字,應以《甲乙經》的記載為準。

曰死
若人的意志無法主導形體與氣血,即使身體尚存,生命機能已然衰退。部分肢體或肌肉失去功能,即屬於「死」的範疇。有人認為「死」指肌肉壞死,但更恰當的解釋是:外在形體雖完好,但內在神氣失守,形神分離,故稱「死」。

不得臥不得行
此處可能多了一個「不」字。

下經
《史記》記載,倉公曾從陽慶處學習《上下經》,此處所指應為該書。

不安
「不安」指反覆不寧的狀態。例如過飽或腹脹時,臥必不安,皆因胃氣不和所致。前文提及「不得臥而息無音」的情況,道理相同,故不再贅述。

息有音也
病不在胃或臟腑,因此起居如常。若氣逆影響肺的絡脈,病情較輕微,僅表現為呼吸有聲。前文「臥行而喘」的情況與此類似,故不再重複解釋。

主臥與喘也
水病的根本在腎,影響及肺,故導致不得臥,臥則喘,表示標本皆病。前文「不得臥、不能行而喘」與此節同理,故不再詳述。本篇討論的喘息不得臥,涉及肺、胃、腎三臟:

  1. 肺絡病變:起居如常,僅呼吸有聲,病情最輕。
  2. 胃病:不得臥且呼吸有聲,較肺病嚴重。
  3. 腎病:不得臥,臥則喘,最為嚴重。
    喘息由腎而起,表示病根深重,病情愈深則症狀愈劇。虛勞之喘的道理亦同,需仔細辨察。

總結
黃帝提問六點,岐伯回答三點。有人認為是古籍脫漏,也有人認為是文意含蓄無缺。後世學者或補遺文字,或過度解讀,實則聖人之言渾然一體,或意在言外,需細心體會,不可妄加臆測。

2. 瘧論篇第三十五

馬雲。瘧。凌虐之義。故名篇。當與靈樞歲露篇七十九參看。簡按劉熙釋名云。瘧。酷虐也。凡疾或寒或熱耳。而此疾先寒後熱。兩疾似酷虐也。

夫痎瘧,甲乙。千金。無痎字。馬雲。痎。音皆。後世從㾬。誤也。痎瘧者。瘧之總稱也。王注以為老瘧。不必然。痎瘧皆生於風。則皆之一字。凡寒瘧溫瘧癉瘧。不分每日間日三日。皆可稱為痎瘧也。簡按廣雅云。痎。痁瘧也。說文云。痎。二日一發瘧也。蓋瘧多二日一發者。因為之總稱耳。王以為老瘧者。其說蓋出於張文仲。(外臺。獺肝等八味方。傳屍病。亦名痎瘧。遁注。骨蒸。伏連。殗。殜。是。)而其原因誤讀五十六難云。咳逆㾬瘧。連歲不已爾。吳云。痎。亦瘧也。夜病者謂之痎。晝病者謂之瘧。方言書。夜市謂之痎市。本乎此也。(方言書。未知何等書。閱青箱雜記。豫章漫錄。五雜俎等。云。蜀有痎市。而間日一集。如痎瘧之一發。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。為市喻也。夜市之說。無所考。)張云。痎。皆也。瘧。殘虐之謂。瘧證雖多。皆謂之虐。故曰痎瘧。李云。凡秋瘧皆名痎。即其皆生於風。皆字。知諸瘧之通稱也。(醫宗必讀。不載秋瘧之說。則云。凡瘧皆名痎。昔人之解非。)志與吳同。而解生氣通天論則云。陰瘧也。高雲。痎。陰瘧也。瘧。陽瘧也。以上數說。俱無稽之言。不可從。孔穎達左傳正義云。痎是小瘧。痁是大瘧。亦非本經之義。

畜作,趙府本。畜。作蓄。歲露篇。作稸。馬雲。蓋稸。即積之義。故其旁皆從禾。不發之謂畜。發時之謂作。

伸欠,張云。伸者。伸其四體。邪動於經也。欠。呵欠也。陰陽爭引而然。簡按曲禮。侍坐於君子。君子欠伸。撰杖履。視日蚤莫。鄭注。以君子有倦意也。前翼奉傳。體病則欠伸動於貌。馬雲。伸。當作呻。呻為腎之聲。誤也。此論瘧之形狀。專指寒瘧。

寒慄鼓頷,汪云。愚謂此節。論瘧之形狀。張云。鼓者。振悚之謂。

願聞其道,馬雲。道。猶路也。據下文有其道遠。則此道當以路訓之。

陰陽相移也,汪云。此節。論瘧之所以發寒熱也。又為一章之大旨。下發明此節也。

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,高雲。相移者。相併之義。如陽氣相移。而並於陰。則陰實而陽虛。須知陰氣相移。而並於陽。則陽實而陰虛。不言者省文也。

腰背頭項痛,滑云。此下。當有少陽虛一節。盧氏痎瘧論疏云。不列少陽形證者。以太陽為開。陽明為闔。少陽為樞。而開之能開。闔之能闔。樞轉之也。

骨寒而痛,張云。陰勝則陽氣不行。血脈凝滯。故骨寒而痛。終始篇曰。病痛者。陰也。

此營氣之所舍也,張云。皮膚之內。腸胃之外。蓋即經脈間耳。營行脈中。故曰。此營氣之所舍也。志云。舍。即經隧所歷之界分。每有界分。必有其舍。如行人之有傳舍也。

白話文:

瘧論篇第三十五

瘧,有凌虐的意思,因此以此為篇名。可參考《靈樞·歲露篇第七十九》。劉熙在《釋名》中解釋:「瘧,即酷虐。」一般疾病或寒或熱,但此病先寒後熱,兩種症狀交替,如同酷虐。

「痎瘧」一詞,《甲乙經》《千金方》中無「痎」字。痎瘧是瘧的總稱,王冰注釋為「老瘧」,未必正確。痎瘧皆因風邪而生,因此「皆」字涵蓋寒瘧、溫瘧、癉瘧,無論每日發作、隔日發作或三日發作,皆可稱為痎瘧。《廣雅》稱痎為「痁瘧」,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「二日一發的瘧疾」,因瘧疾多為隔日發作,故以此為總稱。王冰認為是老瘧,此說可能源自張文仲(《外臺秘要》中獺肝方治傳屍病,亦稱痎瘧)。吳崑認為「痎」指夜間發作的瘧疾,「瘧」指白天發作的瘧疾,但此說無確切依據。張介賓解釋「痎」為「皆」,瘧為「殘虐」,故「痎瘧」泛指所有瘧疾。李中梓認為秋季瘧疾皆稱痎瘧,但此說未被《醫宗必讀》採納。其他如高世栻、志聰等說法,多無根據,不足採信。孔穎達《左傳正義》稱「痎」為小瘧,「痁」為大瘧,亦非《內經》原意。

「畜作」指瘧疾的潛伏與發作。畜(蓄)為積聚之意,指未發作時的潛伏;作則指發作時的症狀。

「伸欠」指伸展四肢與打呵欠,是陰陽之氣相爭的表現。張介賓認為伸是四肢伸展,欠是呵欠,為陰陽相引所致。馬蒔誤將「伸」解為「呻」,實則此處專論寒瘧的症狀。

「寒慄鼓頷」描述發冷時顫抖、下頷抖動的症狀。張介賓解釋「鼓」為振動驚懼之狀。

「願聞其道」的「道」指瘧疾發作的機理,下文「其道遠」亦同。

「陰陽相移」是瘧疾寒熱交替的核心機理。陽氣併入陰分則陰實陽虛,反之則陽實陰虛,此為省文。

「腰背頭項痛」屬太陽經症狀,少陽經症狀未列,因太陽為開、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,樞轉開闔之故。

「骨寒而痛」是陰盛陽虛、血脈凝滯所致,如《終始篇》所言:「病痛者,陰也。」

「此營氣之所捨」指邪氣停留於經脈之間。張介賓認為營氣行於脈中,故邪捨於此;志聰比喻經隧如行人傳捨,邪氣停留於經脈界分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