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
壅害於言,吳云。面胕痝然壅者。腎風並於上。而令壅塞也。故害於言。張云。壅。重濁不清也。病風則腎脈不利。故壅害於言語。簡按王吳以壅字接上句。張則屬下句。志高並仍此。今從張義。
可刺不,馬雲。不。否同。
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,馬本。汗出。手熱。各二字句。口乾苦渴。四字句。張本。汗出手熱。口乾苦渴。各四字句。高同。志。汗出以下。各二字一句。吳本與原本同。簡按張本似是。苦渴。蓋謂口苦而渴。下文云。口苦舌乾。
不能正偃,吳云。偃。仰臥也。
風水,張云。腎主水。風在腎經。即名風水。志云。病名風水者。因風而動其水也。高雲。此腎風之病。腎受風邪。風行水渙。故病名曰風水。馬雲。風水之證。又見水熱穴論。奇病論。論疾診尺篇。簡按本篇所謂風水者。乃因腎風誤刺。而變之稱。猶傷寒論。溫病發汗身灼熱者。名風溫。與水熱穴論等所論稍異。(水熱穴論云。腎汗出。逢於風。傳為胕腫。本之腎。名曰風水。金匱要略云。風水。其脈自浮。外證骨節疼疼。惡風。又云。寸口脈沉滑者。中有水氣。面目腫大有熱。名曰風水。)
論在刺法中,張云。水熱穴論也。志高同。
邪之所湊,說文。湊。水上人所會也。玉篇。競進也。
上迫肺也,病能篇云。人之不得偃臥者。何也。岐伯曰。肺者。臟之蓋也。肺氣盛則脈大。脈大則不得偃臥也。
臥則驚,志云。胃絡上通於心。陽氣入陰。陰陽相薄。故驚恐也。高雲。水氣凌心也。
病本於胃,張云。脾胃屬土。所以制水。土弱則寒水反侮之。故腹中鳴。而食不下也。
身重難以行,張云。胃主肌肉。其脈行於足。水氣居於肉中。故身重不能行。
胞脈閉也,張云。胞。即子宮。馬雲。愚觀月事不來。似為婦人而論。然男子之腎風。諸證俱同。惟此一證。則有異耳。
白話文:
【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】
腎風邪氣上壅導致言語障礙。吳崑解釋:面部浮腫脹滿是因腎風邪氣上逆,造成氣機壅塞,所以影響言語功能。張介賓認為「壅」指濁滯不通,腎脈受風邪侵擾導致氣血不暢,故言語受阻。註解者簡按指出,王冰與吳崑將「壅」字歸屬前文,張介賓則歸於後句,現採納張氏觀點。
關於針刺治療的可行性,「不」字通「否」。
症狀表現為熱氣從胸背蔓延至頭部,伴隨出汗、手掌發熱、口乾苦渴。馬蒔版本將「汗出」「手熱」分作兩字短句,「口乾苦渴」為四字句;張介賓版本則將「汗出手熱」「口乾苦渴」均作四字句;註解者簡按認為張本較合理,「苦渴」應解為口苦兼口渴,與後文「口苦舌乾」呼應。
「不能正偃」指無法平躺,吳崑註「偃」為仰臥姿勢。
「風水」病機:張介賓闡述腎主水,風邪侵腎經即稱風水;志聰解釋因風邪擾動水液;高世栻強調腎受風邪導致水液泛溢。馬蒔補充風水證候亦見於《水熱穴論》等篇章。註解者簡按指出,本篇風水特指誤刺腎風後的變證,與其他文獻所述略有差異。
「論在刺法中」指相關論述見於《水熱穴論》。
「邪之所湊」中「湊」字,《說文解字》釋為水流匯聚處,《玉篇》解作競相聚集。
「上迫肺也」呼應《病能篇》所載:肺為臟器華蓋,肺氣壅盛致脈象宏大,故難以平臥。
「臥則驚」病機:志聰認為胃絡連心,陰陽之氣相爭致驚;高世栻歸因於水氣凌心。
「病本於胃」因脾胃虛弱無法制水,反受寒水侮克,故腸鳴、食慾不振。
「身重難以行」因水氣滯留肌肉,胃經循行下肢,故肢體沈重。
「胞脈閉也」中「胞」指子宮。馬蒔註明:月經停閉雖似專論婦女,但男性腎風其他症狀均相同,僅此項有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