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9)
卷四 (9)
1.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
法在肺下,吳云。其受邪由於肺下。蓋四椎五椎六椎之間也。張同。
強上冥視,簡按脈解篇云。所謂強上引背者。陽氣大上而爭。故強上也。王注。強上。謂頭項禁強也。乃與此注同。馬志從此。吳張依楊義。恐非也。今千金。作弦上而目眩。蓋冥視。即目眩之謂。
唾出如涕,吳云。肺中津液。為風熱蒸灼稠黏。故唾出若鼻中之涕。肺主皮毛。肺既受傷。則臟真之氣。不足以充皮毛。故惡風而振寒也。張氏醫通云。唾出若涕者。痰飲上溢之徵也。簡按古無痰字。此云唾出如涕。謂吐黏痰也。
以救俯仰,吳云。肺下有風熱。䐜脹。俯與仰皆不利。故必救其俯仰。
巨陽引精者,吳云。巨陽與少陰腎為表裡。腎者精之府。精。陰體也。不能自行。必巨陽之氣引之。乃能施泄。故曰。巨陽引精。是為少壯人也。水足以濟火。故三日可愈。中年者。精雖未竭。比之少壯則弱矣。故五日可愈。老年之人。天癸竭矣。故云不精。不精者。真陰衰敗。不足以濟火。故治之七日始愈。張云。風邪之病肺者。必由足太陽膀胱經風門肺俞等穴。內入於臟。太陽者。水之府。三陽之表也。故當引精上行。則風從咳散。若巨陽氣盛。引精速者。應在三日。中年精衰者。應在五日。衰年不精者。應在七日。張氏醫通。引下句云。治此證者。當急使巨陽之上引。恐非。
咳出青黃涕,千金。涕上。有濃字。張云。當咳出青黃痰涕而愈。如下文者。即引精之謂。張璐云。大如彈丸者。乃久已支塞肺竅之結痰。見邪蓄之盛也。
若鼻中出,千金。出下。有為善二字。王注蓄門。即喉屋上通鼻之竅門也。出靈營氣篇。新校正失考。
不出則傷肺,張云。咳涕不出。即今人所謂乾咳嗽也。甚至金水枯竭。虛勞之候。故死。
腎風,奇病論云。帝曰。有病痝然如有水狀。切其脈大緊。身無痛者。形不瘦。不能食。食少。名為何病。岐伯曰。病生在腎。名為腎風。簡按當與奇病論及風論參考。
面胕痝然,甲乙。然下。有腫字。吳云。胕。腫也。張云。胕。浮腫也。痝然。失色貌。志高並云。腫貌。簡按山海經。竹山有草焉。其名曰黃雚。浴之已疥。又可以已胕。郭璞注云。胕。腫也。可以證吳張之言矣。馬及志則云。胕者。足面也。蓋以其與趺通也。而水熱穴論云。上下溢於皮膚。故為胕腫。則豈足趺之義乎。高則云。皮里內外曰胕。此因誤讀水熱穴論。行於皮膚。傳為胕腫之文。俱不可從。王注奇病論則云。痝然。謂面目浮起。而色雜也。與此注少異。又注風論面痝然浮腫。乃與本篇同。廣韻。痝。莫江切。病困。並與此不相涉。因疑痝即龐。龐。又作痝。奇病論痝然。馬本作龐。而考說文。痝。石大貌。一曰。厚也。玉篇。大也。知是痝然即痝然。為腫大貌。其從疒者。乃⿸疒考𤶜之類。張注非也。
白話文:
法在肺下
指病邪位於肺的下方,大約在第四、五、六椎骨之間。
強上冥視
「強上」指頭頸僵硬,陽氣上衝導致不適;「冥視」即眼睛昏花、視物不清。古書中也有寫作「弦上而目眩」,意思相近。
唾出如涕
肺中津液被風熱蒸灼,變得黏稠,因此咳出的唾液像鼻涕一樣黏。肺主皮毛,肺受傷後,臟氣不足,無法滋養皮毛,所以會怕風並感到寒冷。古代沒有「痰」字,這裡的「唾出如涕」就是指吐出黏痰。
以救俯仰
肺下有風熱,導致脹滿不適,無論彎腰或仰頭都困難,因此需要調整姿勢以緩解不適。
巨陽引精者
太陽經與腎相表裡,腎藏精,精屬陰,需靠太陽經的氣引導才能運行。年輕人精氣充足,三天可癒;中年人精氣稍弱,五天可癒;老年人精氣衰敗,需七天才能恢復。風邪入侵肺臟,通常從足太陽經的穴位進入,治療時需引導精氣上行,使風邪隨咳嗽散出。
咳出青黃涕
咳嗽時若排出青黃色的濃痰,表示病邪被排出,病情好轉。若痰液蓄積成塊,則顯示邪氣較盛。
若鼻中出
痰液從鼻中排出為佳,鼻竅通暢有助病邪外散。
不出則傷肺
若痰液無法咳出,形成乾咳,長期可能導致肺陰虧損,甚至虛勞重症,預後不良。
腎風
腎風的症狀包括面部浮腫、脈象大緊、身體不痛但食慾不振,病因在腎,需結合《奇病論》與《風論》進一步理解。
面胕痝然
「胕」指浮腫,「痝然」形容腫脹變色的樣子。古書中「胕」與「腫」同義,此處指面部腫大,而非僅限足部。王註解釋「痝然」為面目浮腫、色澤異常,與《風論》的描述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