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熱論篇第三十一
少陽主膽,新校正。引全元起。太素。甲乙。並作主骨。簡按病源。亦作主骨。只外臺作膽。外臺引本篇文云。出第九卷中。考新校正。此篇。全本在第五卷。蓋王氏改骨作膽。而宋人依以改外臺也。且靈經脈篇云。膽主骨。如陽明。不云主胃。而云主肉。則理宜於少陽亦云主骨。蓋太陽主皮膚。陽明主肉。少陽主骨。從外而內。殆是半表半裡之部分。故改膽作骨。於義為長。張云。邪在少陽者。三陽已盡。將入太陰。故為半表半裡之經。其經脈。出耳前後。下循胸脅。故為脅痛耳聾等證。仲景曰。傷寒。脈弦細。頭痛發熱者。屬少陽。少陽之病。口苦咽乾目眩也。又曰。太陽病不解。轉入少陽者。脅下硬滿。乾嘔不能食。往來寒熱。蓋邪在陰則寒。邪在陽則熱。邪在表。則無嘔滿等證。邪在裡。則胸滿乾嘔不能食。故成無己曰。少陽之邪。在半表半裡之間。
未入於臟者,簡按據新校正。全本。太素。臟。作腑。甲乙。傷寒例。亦作腑。只外臺作臟。恐是亦宋人所校改也。考下文未滿三日者。可汗而已。其滿三日者。可泄而已。此言邪在三陽之表者。可發汗。在三陰之臟者。可下之。若推仲景之例。則當作腑。然本經治法表裡只有汗下二法。故王改腑作臟。義甚明顯。而東垣李氏云。藏。非謂五臟之臟。乃是藏物之藏。(出此事難知)三陽王氏演而作熱論臟字說。(出傷寒綱目)並屬強解。志云。藏者。里也。陰也。言三陽之經絡。皆受三陽邪熱之病。然在形身之外。而未入於裡陰。可發汗而解也。此解為勝。
四日太陰受之,張云。邪在三陽。失於汗解。則入三陰。自太陰始也。仲景曰。傷寒。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系在太陰。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也。簡按本經所論三陰病者。即仲景所謂陽明胃家實證。故下文云。其滿三日者。可泄而已。仲景所論三陰病者。乃陰寒之證。此本經所未言及。張引彼注此。殆不免乖謬。下少陰厥陰亦同。
絡於肺,甲乙。病源。外臺。無於字。
六日厥陰受之,簡按方氏傷寒條辨云。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。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第也。大要譬如計程。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模耳。非計日以限病之謂。張云。愚按傷寒傳變。止言足經。不言手經。其義本出此篇。如上文六節是也。奈何草窗劉氏不明其理。遂謬創傷寒傳足不傳手之說。蓋傷寒者。表邪也。欲求外證。但當察於周身。而周身上下脈絡。惟足六經。則盡之矣。手經無能遍也。且手經所至。足經無不至者。故但言足經。則其左右前後。陰陽諸證。無不可按而得。而手經亦在其中。不必言矣。此本經所以止言足者。為周身之表證也。
白話文:
【熱論篇第三十一】
「未入於臟」:據新校正,《太素》、《甲乙經》及《傷寒例》均作「未入於腑」,僅《外臺》作「臟」,可能為宋代校改。原文提及邪在三陽之表可發汗,在三陰之裡可下洩,推論應作「腑」更合仲景理論。王冰改「腑」為「臟」以呼應汗下二法,後世李東垣強解「臟」為藏物之義,不如張志聰釋為「裡陰」貼切,即邪在經絡未入內裡,仍可汗解。
「四日太陰受之」:張介賓認為邪氣未經汗解則由三陽傳三陰,始於太陰。仲景描述太陰病為腹滿、嘔吐、食不下、自利腹痛。但《內經》所述三陰病實為陽明胃實證(可下洩),與仲景論陰寒證不同,張氏混用二者恐有誤。
「絡於肺」:《甲乙經》、《病源》、《外臺》無「於」字。
「六日厥陰受之」:方有執《傷寒條辨》強調「一日至六日」為病程次序比喻,非嚴格日數限制。張介賓指出《內經》論傷寒僅提足經,因足六經脈絡遍佈全身,足以概括表證,手經範圍已涵蓋其中,故無需另述。劉草窗「傳足不傳手」之說實為誤解,因足經已全面反映周身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