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熱論篇第三十一
馬雲。首言熱病者皆傷寒之類。故即以熱論名篇。
今夫熱病,甲乙。外臺。無今字。
傷寒之類也,張云。傷寒者。中陰寒殺厲之氣也。寒盛於冬。中而即病者。是為傷寒。其不即病者。至春則名為溫病。至夏則名為暑病。然有四時不正之氣。隨感隨發者。亦曰傷寒。寒邪束於肌表。則玄府閉。陽氣不散越。乃鬱而為熱。故凡系外感發熱者。皆傷寒之類。馬雲。水熱穴論。帝問。人傷於寒。而傳為熱。何也。岐伯曰。夫寒盛則生熱也。又此處王注。以傷寒論中。至夏變為熱病之熱病強解。甚非。蓋未有傷於寒而不成熱者也。非但至夏之熱病為然也。簡按王引傷寒例文。暑病。作熱病。五十八難云。傷寒有幾。其脈有變否。然。傷寒有五。有中風。有傷寒。有濕溫。有熱病。有溫病。其所苦各不同。知是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。古總稱之傷寒。則王注不可廢。
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,巨。甲乙作太。下同。張云。太陽為六經之長。統攝陽分。故諸陽皆其所屬。太陽經脈。覆於巔背之表。故主諸陽之氣分。志云。屬。會也。謂太陽為諸陽之會。滑本。此二十字。移於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之下。徐本同。文義順承。為勝。(資生經。風府下。引此節云。然則風府者。固傷寒所自起也。北人皆以毛裹之。南人怯弱者。亦以帛護其項。俗謂三角。是也。凡怯弱者。須護項後可也。)
傷寒一日巨陽受之,張云。按人身經絡。三陽為表。三陰為里。三陽之序。則太陽為三陽。陽中之陽也。陽明為二陽。居太陽之次。少陽為一陽。居陽明之次。此三陽為表也。三陰之序。則太陰為三陰。居少陽之次。少陰為二陰。居太陰之次。厥陰為一陰。居少陰之次。是三陰為里也。其次序之數。則自內而外。故各有一二三之先後者如此。又如邪之中人。必自外而內。如皮部論等篇曰。邪客於皮。則腠理開。開則邪入客於絡脈。絡脈滿則注於經脈。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。此所以邪必先於皮毛。經必始於太陽。而後三陰三陽。五臟六腑皆受病。如下文之謂也。簡按吳。此下。補以其脈經頭項循腰脊九字。不可從。
頭項痛腰脊強,張云。凡病傷寒者。多從太陽始。太陽之經云云。(與王注同)故其為病如此。仲景曰。太陽之為病。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。新校正云。甲乙。太素。作頭項與腰皆強。簡按今甲乙。作腰背強。
身熱,張云。傷寒多發熱。而獨此云身熱者。蓋陽明主肌肉。身熱尤甚也。邪熱在胃則煩。故不得臥。仲景曰。陽明之為病。胃家實也。
不得臥,調經論云。陽明者。胃脈也。其氣下行。陽明逆不得從其道。故不得臥也。
白話文:
熱論篇第三十一
馬雲說:首先提到熱病都屬於傷寒一類,因此以「熱論」作為篇名。
所謂熱病,在《甲乙經》和《外臺秘要》中沒有「今」字。
張介賓解釋:傷寒是指受到陰寒嚴厲之氣侵襲。寒氣在冬季最盛,若立即發病稱為傷寒;若未立即發病,到春季則稱為溫病,到夏季則稱為暑病。然而,四季不正之氣隨時感應隨時發病,也稱為傷寒。寒邪束縛在肌表,使毛孔閉塞,陽氣無法散發,因而鬱積成熱,所以凡是外感發熱都屬於傷寒一類。馬雲引用《水熱穴論》中黃帝的提問:「人受寒後轉為熱病,為什麼?」岐伯回答:「寒氣極盛則會生熱。」此處王冰的註解引用《傷寒論》中「至夏變為熱病」的解釋並不恰當,因為所有受寒都會化熱,並非僅限於夏季的熱病。《難經·五十八難》提到傷寒分為五種: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、溫病,症狀各不相同,可知古代將這些病總稱為傷寒,因此王冰的註解仍有參考價值。
巨陽(太陽經)是所有陽經的統屬,其經脈連接風府穴,因此主導諸陽之氣。張介賓說:太陽經是六經之首,統攝陽分,所以諸陽經皆歸其統屬。太陽經脈覆蓋頭頂和背部,因此主導諸陽之氣。志聰認為「屬」是「會」的意思,指太陽經為諸陽之會。《資生經》提到風府是傷寒的起始點,北方人常用毛皮包裹,南方體弱者也會用布帛保護頸部。
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。張介賓解釋:人體經絡中,三陽為表,三陰為裏。三陽的順序是太陽(三陽)、陽明(二陽)、少陽(一陽);三陰的順序是太陰(三陰)、少陰(二陰)、厥陰(一陰)。邪氣入侵由外而內,先從皮毛進入,再逐漸深入經絡、臟腑,因此邪氣必先侵犯太陽經,再傳至其他經脈。
症狀表現為頭項疼痛、腰脊僵硬。張介賓說:傷寒多從太陽經開始,太陽經病變會出現這些症狀。《甲乙經》和《太素》記載為「頭項與腰皆強」,現今《甲乙經》則寫作「腰背強」。
身熱是傷寒的常見症狀,陽明主肌肉,因此身熱尤其明顯。邪熱在胃會導致煩躁而無法安臥。《調經論》提到:陽明經屬胃,其氣本應下行,若陽明氣逆則無法正常運行,因此無法安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