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33)
卷三 (33)
1.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
更逆更從,張云。病者為逆。不病者為從。簡按當從楊義。
陽道實陰道虛,張云。陽剛陰柔也。又外邪多有餘。故陽道實。內傷多不足。故陰道虛。一曰。陰道實則陽道虛矣。所謂更虛更實者。亦通。志云。陽剛陰柔。故陽道常實。陰道常虛。繫辭曰。陰陽之義配日月。白虎通曰。日之為言。實也。常滿有節。月之為言。闕也。有滿有闕也。所以有闕。何。歸功於日也。簡按吳此下。補陰道實陽道虛一句。張引一曰。蓋指吳注。然考上文云。陽者。天氣也。主外。陰者。地氣也。主內。則陽剛陰柔之解。於文意較順。
陽受之則入六腑,徐云。此言賊風虛邪。陽受之入六腑。飲食起居。陰受之入五臟。與陰陽應象論。天之邪氣。害人五臟。水穀寒熱。害人六腑。兩說相反。其理安在。此謂虛邪外傷有餘。飲食內傷不足。二者之傷。互有所受。不可執一而言傷也。
不時臥,張云。不能以時臥也。
故喉主天氣,志云。此節用八故字。為陰陽異位故也。
上行極而下,志云。此言邪隨氣轉也。人之陰陽出入。隨時升降。是以陽病在上者。久而隨氣下行。陰病在下者。久而隨氣上逆。
上先受之,簡按百病始生篇云。清濕襲虛。則病起於下。風雨襲虛。則病起於上。辨脈篇云。清邪中於上焦。濁邪中於下焦。正其義也。張云。上非無濕。下非無風。但受有先後耳。曰先受之。則後者可知矣。
不得至經,馬雲。胃氣不能自至於四肢之各經。必因於脾氣之所運。簡按至經。從太素作徑至。為勝。
長四臟,馬雲。長。掌同。主也。
著胃,高雲。著。昭著也。胃土水穀之精。昭著於外。簡按馬雲。著。著同。此從王注也。高屬強解。
上下至頭足,張云。脾為臟腑之本。故上至頭。下至足。無所不及。又豈獨主一時而已哉。
足太陰者三陰也,高雲。厥陰為一陰。少陰為二陰。太陰為三陰。故足太陰者。三陰也。
為之行氣於三陰,吳云。為之。為胃也。三陰。太少厥也。脾為胃行氣於三陰。運陽明之氣。入於諸陰也。
為之行氣於三陽,吳云。為之。為脾也。行氣於三陽。運太陰之氣。入於諸陽也。
陰道不利,吳云。血道不滑利也。高雲。即脈道不利也。簡按上文云。脈道不利。高注為長。
白話文:
《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》:
病情惡化為「逆」,好轉為「從」,應採納楊氏的解釋。
陽氣剛健充實,陰氣柔和虛弱。外邪入侵多導致實證,故陽道實;內傷多導致虛證,故陰道虛。另有一說認為陰道實則陽道虛,此說亦可通解。陰陽特性如同日月:太陽恆常圓滿,月亮則有圓缺,其盈虧源於太陽的光照。
外感邪氣從陽經侵入六腑,飲食起居失調則從陰經影響五臟。此處與《陰陽應象論》中「天之邪氣傷五臟,水穀寒熱傷六腑」的說法看似矛盾,實則因外邪與內傷性質不同,兩者皆可致病,不可片面理解。
「不時臥」指無法按時入睡。
本節連用八個「故」字,闡明陰陽位置差異的緣由。
邪氣隨氣機運行而變化:人體陰陽升降隨時間變化,故上焦陽病久則隨氣下行,下焦陰病久則隨氣上逆。
病邪侵襲部位有先後之分:上部先受風邪,下部先受濕邪(但並非上部無濕、下部無風)。
胃中精氣需依靠脾的運化才能輸布四肢經脈(原文「至經」宜據《太素》作「徑至」更妥)。
「長四臟」的「長」同「掌」,意為統領。
「著胃」指胃中水穀精微顯著布散於外(一說「著」通「貯」)。
脾為臟腑根本,其影響上至頭、下至足,無所不達,不僅限於某個時令。
足太陰為三陰(厥陰為一陰,少陰為二陰,太陰為三陰)。
脾為胃輸布精氣至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亦為脾輸布精氣至三陽經(運太陰之氣入諸陽經)。
「陰道不利」即血脈運行不暢(與前文「脈道不利」呼應)。
2.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
吳云。解。釋也。釋陽明脈為病之義。
主肉,甲乙作肌肉。簡按新校正云。脈。作肌。誤。
惋,甲乙。作悶。釋音。惋。烏貫切。簡按集韻。惋。慍。宛。惌同。音郁。心所鬱積也。即與王注符。若烏貫切。則為駭恨驚歎之義。志云。驚恐貌。高雲。驚顧也。並乖經旨。
陽盛,甲乙。作邪盛。
罵詈,韻會。正斥曰罵。旁及曰詈。一切經音義云。詈。亦罵也。今解。惡言及之曰罵。誹謗咒詛曰詈。
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,吳本。十字改為歌二字。簡按問語乃然。當從吳。
白話文:
《陽明脈解篇第三十》:
吳崑說:「解」是解釋的意思,這裡闡述陽明脈發病的原理。
「主肉」在《甲乙經》中寫作「肌肉」。簡按《新校正》提到,有人誤將「脈」寫作「肌」。
「惋」在《甲乙經》中作「悶」。《釋音》解釋「惋」讀作「烏貫切」。簡按《集韻》記載,「惋」與「慍」、「宛」、「惌」同義,讀音為「郁」,意指心中鬱結的情緒,這與王冰的註解相符。若讀作「烏貫切」,則表示驚駭、怨恨或驚歎的意思。張志聰解釋為驚恐的樣子,高世栻解釋為驚慌張望,這些都偏離了經文原意。
「陽盛」在《甲乙經》中作「邪盛」。
「罵詈」,《韻會》解釋:直接斥責稱為「罵」,牽連他人稱為「詈」。《一切經音義》說:「詈」也是罵的意思。現在的理解是:用惡語攻擊叫「罵」,誹謗詛咒叫「詈」。
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」,吳崑版本將這十個字改為「歌」兩個字。簡按認為根據上下文問答的語境,應遵從吳崑的改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