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30)
卷三 (30)
1.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
胞氣不足,吳云。陰汗不盡者。是陰胞之氣不足。太陽失衛。故汗不止也。簡按胞。脬同。所謂陰胞。蓋指膀胱。高為血海。非也。
治在經輸,張云。如手太陰肺經。太淵為輸之類也。簡按馬以列缺為肺經之輸。誤也。甲乙。經上。有其字。
腹暴滿,高雲。腹中卒暴而滿。太陰脾土病也。按之不下。既滿且硬。不應指而下也。
太陽經絡者,宋本。作手太陽。簡按王注。太陽。謂(原本作為。今改。)
手太陽也,知手字是後人所添。志高從宋本。誤。王引中誥圖經。文與甲乙全同。
胃之募也,六十七難云。五臟募皆在陰。滑壽注。在腹為陰。則謂之募。在背為陽。則謂之俞。募。猶募結之募。言經氣之聚於此也。簡按吳呂廣撰募腧經。見甲乙注。李時珍八脈考釋音。募。音暮。與膜同。(詳義見瘧論募原注。)此四字。甲乙無。蓋是衍文。
少陰俞,馬雲。腎俞穴。此本屬足太陽膀胱經。然曰少陰者。以腎為足少陰也。張云。少陰俞。即腎俞也。腎為胃關。故亦當取之。系足太陽經穴。去脊兩旁各一寸五分。共為三寸。
圓利針,高雲。九針十二原論曰。針大如氂。且圓且銳。中身微大。以取暴氣。蓋腎俞兩旁。不可深刺。故用氂針。泄腎臟之水氣。以治腹滿。
霍亂,志。霍。作藿。未知何據。吳云。手揮霍。而目瞭亂。名曰霍亂。簡按此屬臆解。病源候論云。霍亂者。由人溫涼不調。陰陽清濁二氣。有相干亂之時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。因遇飲食而變。發則心腹絞痛。其有先心痛者先吐。先腹痛者則先痢。心腹並痛者。則吐痢俱發。霍亂。言其病。揮霍之間。便致撩亂也。文選文賦。紛紜揮霍。李善注。揮霍。疾貌。
刺俞旁五,吳云。謂背俞兩旁。去脊中行。三寸之穴。各五痏。簡按王諸家。併為少陰俞旁志室。(十四椎兩旁。相去脊中各三寸。)此承上文少陰俞而言。然考之甲乙氣亂於腸胃發霍亂吐下篇。首節載霍亂刺俞旁五云云。不知士晏以俞為何俞。可疑。
足陽明及上旁三,簡按足陽明。王為胃俞。(在十三椎下。兩旁各一寸半。)張仍此。馬則為胃倉。(即胃俞旁一寸五分。)上旁三。王為腎俞之上。故云胃俞穴。馬張為胃倉之上。故云胃舍穴。(十一椎下。兩旁相去各三寸。)吳及志高。不指言穴名。未詳孰是。
癇驚,志云。癇瘈筋攣。或外感六氣。或內傷七情。或飲食生痰。或大驚卒恐。病涉五臟。故當取五脈。簡按此小兒病也。太素作驚癇。甲乙亦作驚癇。載小兒雜病中。王符潛夫論云。哺乳太多。則必掣縱而生癇病。巢源云。癇者。小兒病也。十歲以上為癲。十歲以下為癇。徐嗣伯云。大人曰癲。小兒曰癇。又巢源千金小兒門。有三種痢。曰驚癇。食癇。風癇。可以證焉。張曰。癇。音閒。癲病也。高雲。癇。癲癇也。驚。震驚也。並誤。不知癇是後世所謂驚風。聖惠方論辨之詳矣。
白話文:
【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】
腹暴滿:腹部突然脹滿,屬太陰脾土病變。按壓時堅硬不消,無法因按壓而緩解。
太陽經絡者:宋本作「手太陽」,但王注僅言「太陽」,可知「手」字為後人所加。志、高從宋本,誤。王注引用《中誥圖經》,內容與《甲乙經》完全相同。
少陰俞:即腎俞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,因腎為足少陰而得名。腎為胃之關,故治腹滿可取此穴,位於脊椎旁開一寸五分,左右共三寸。
圓利針:九針中形如長毛,圓而尖,中段略粗,用於瀉急邪之氣。因腎俞不可深刺,故用此針洩腎臟水氣以治腹滿。
足陽明及上旁三:王注指胃俞(第十三椎旁一寸半),張氏同;馬氏認為是胃倉(胃俞旁一寸五)。「上旁三」王注指腎俞上方胃俞穴,馬張則解為胃捨穴(第十一椎旁三寸)。吳、志、高未具體說明,待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