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8)

1.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

寒則死,簡按論疾診尺篇云。嬰兒病。頭毛皆逆上者必死。大便赤飧泄。脈小手足寒者。難已。溫易已。

乳子中風,張云。此言小兒之外感也。風熱中於陽分。為喘鳴肩息者。脈當實大。但大而緩。則胃氣存。邪漸退。故生。實而急。則真臟見。病曰進。故死。志云。肩息者。呼吸搖肩也。風熱之邪。始傷皮毛。喘鳴肩息。是風熱盛。而內干肺氣宗氣。故脈實大也。簡按此後世所謂馬脾風之屬。衛生寶鑑云。風熱喘促。悶亂不安。俗謂之馬脾風。)

腸澼便血,吳云。腸澼。滯下也。利而不利之謂。便血。赤利也。馬雲。腸澼者。大小腸有所闢積。而生諸證。故腸澼為總名。有等。俗名腸風下血。有糞前來者。為近血。糞後來者。為遠血。今茲腸澼便血。凡下血皆是。志云。腸澼者。邪僻積於腸間。而為便利也。經言陽絡傷則血外溢。血外溢則衄血。陰絡傷則血內溢。血內溢則便血。腸胃之絡傷。則血溢於腸外。腸外有寒汁沫。與血相搏。則合併凝聚。而積成矣。是以腸澼便血者。陰絡之血溢也。腸澼下白沫者。腸外之寒汁沫也。腸澼下膿血者。汁沫與血相搏。併合而下者也。夫便血。陰泄於內也。發熱。陽脫於外也。本經曰。陰陽虛腸澼死。此陰陽血氣之相離也。張云。腸澼一證。即今之所謂痢疾也。自仲景而後。又謂之滯下。(按滯下之稱。範汪諸方己載之。見於外臺秘要。仲景書無考。張言恐杜撰。)

身熱則死寒則生,簡按病源候論血痢門。舉此二句。知巢氏以腸澼便血。為血痢也。

脈沉則生脈浮則死,高雲。泄澼下白沫。寒汁下泄。脈沉則血氣內守。故生。脈浮則血氣外馳。故死。簡按病源候論云。痢色白。食不消。謂之寒中也。診其脈。沉則生。浮則死。知巢氏以下白沫。為寒痢也。

腸澼下膿血,吳云。赤白並下也。馬雲。邪氣臟腑病形篇。謂之瘕泄。難經謂之大瘕泄。後世曰痢。

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,高雲。其脈懸絕則內脫。生陽不升。故死。脈滑大則陰陽和合。血氣充盛。故生。簡按病源候論膿血痢門。引此二句。知巢氏以下膿血。為膿血痢也。

身不熱脈不懸絕,高雲。上文言身熱則死。又言脈懸絕則死。帝承上文之意。而言身不熱。脈不懸絕。何如。

懸澀,高雲。懸絕之漸也。簡按病源候論。以身不熱以下二十四字。載水穀痢門。

脈搏大滑,吳云。搏。過於有力也。此為肝實。大為氣有餘。滑為血有餘。故久自已。簡按吳注似是。而至下文實則死窮矣。

虛則可治實則死,汪云。愚按上文云。脈搏大滑。久自已。夫搏大滑。似屬實也。下文云。虛則可治。實則死。上下文義。似相反戾。意恐搏大滑中。兼有虛豁狀耶。徐云。虛則可治。實則死。與搏而滑大相反。搏而滑。非實也。正滑泛而躍也。故自已。馬雲。搏大。滑中帶虛。可治。若帶實則邪氣有餘。乃死候也。簡按上文云堅急。乃實之謂。

白話文:

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

寒冷則會導致死亡。嬰兒患病時,若頭髮全部豎起,必定會死亡。若大便帶血且腹瀉,脈搏微弱且手腳冰冷,則難以痊癒;若溫暖則較易恢復。

嬰兒受風邪侵襲,風熱之邪影響陽分,導致氣喘、呼吸急促並伴隨肩膀起伏。此時脈象應為實大,若僅大而緩,表示胃氣尚存,邪氣漸退,故可存活;若實而急促,則真臟之氣外露,病情加重,故會死亡。呼吸時肩膀起伏,是因風熱邪氣旺盛,影響肺氣與宗氣,因此脈象實大。此症狀類似後世所稱的「馬脾風」,即風熱導致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的病症。

腸道積滯導致便血,稱為「腸澼」,即痢疾。便血屬於赤痢,若血出現在糞便前,稱為「近血」;若在糞便後,則為「遠血」。腸澼便血是因陰絡受損,血液內溢所致。若伴隨發熱,表示陽氣外脫,陰陽失衡,可能致死。

若身體發熱則易死亡,寒冷則可能存活。脈象沈穩表示血氣內守,可存活;脈象浮散則血氣外散,可能死亡。

腸澼若排出膿血,即赤白痢,脈象懸絕(極度微弱)則可能死亡;若脈象滑大,表示陰陽調和,血氣充足,可存活。

若身體不發熱,脈象不懸絕,則病情較輕。脈象懸澀(微弱而澀滯)是懸絕的前兆。

脈搏大而滑,表示肝氣實盛,氣血充足,長期可自癒。若脈象虛弱則可治療,若實盛則可能死亡。搏大滑的脈象看似實證,但若帶虛象則可治,若完全實盛則邪氣過盛,為死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