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27)
卷三 (27)
1.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
尺熱滿,志本。熱。作脈。誤。
春夏死秋冬生也,張云。陰虛者。畏陽勝之時。按王氏曰。春夏陽氣高。故脈口熱尺中寒為順。秋冬陽氣下。故尺中熱脈口寒為順。此說若為近理。而觀內經論脈諸篇。則但言陰陽浮沉隨氣候。初未聞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時也。學者於此不辨。恐反資多歧之惑。馬雲。春夏應經與寸。簡按馬注亦誤。
灸陰刺陽刺陰灸陽,張云。此正以絡主陽。經主陰。灸所以補。刺所以瀉也。簡按王注陰陽經絡。互誤。吳馬遂為灸瀉刺補之解。太誤。志高皆仍張義。今從之。高雲。此以灸刺。通於上文。則上文治主病者。亦當通於此矣。
脈氣上虛尺虛,簡按當從新校正。下文歷舉脈虛氣虛尺虛之狀。明是脫誤。張志高仍舊文釋之。義卻晦矣。
言無常,張云。脈要精微論曰。言而微。終日乃復言者。此奪氣也。志云。宗氣虛。而語言無接續也。簡按志本於楊上善。
尺虛,簡按謂尺膚脆弱。論疾診尺篇云。尺肉弱者。解㑊安臥。乃與步行恇然同義。諸家以尺為寸關尺之尺。誤。
恇然,張云。恇。音匡。恇然。怯弱也。說文。恇。怯也。
不象陰也,吳云。脈者。血之府。脈虛者。亡血可知。故云不象陰也。張云。脈虛者。陰虧之象。高雲。若脈虛者。浮泛於上。有陽無陰。不能效於陰也。
寒氣暴上,張云。此指傷寒之屬也。
實而逆則死,張云。邪盛者脈當實。實而兼滑。得陽脈也。故生。若見陰脈為逆。故死。按玉機真臟論云。脈弱以滑。是有胃氣。命曰易治。脈逆四時。為不可治。
春秋則生冬夏則死,張云。脈之實滿。邪有餘也。手足寒者。陰逆在下。頭熱者。陽邪在上。陰陽乖離。故為上實下虛之病。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。得其和氣。故可以生。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。陽劇於夏。陰劇於冬。故死。
浮而澀,吳云。澀為無血。浮而身熱。為邪盛。為孤陽。此不必問其四時而皆死也。馬雲。此前後無問答之語。疑為錯簡歟。簡按據新校正注。其為錯簡無疑焉。
其形盡滿,志云。形。謂皮膚肌腠。蓋經脈之內。有有形之血。是以無形之氣乘之。肌腠之間。主無形之氣。是以有形之水乘之。而為腫脹也。高雲。形。身也。滿。猶實也。簡按王吳以形為頭角耳目口齒胸中之形藏。非也。
不應也,簡按尺膚澀。與脈急大堅。不相應也。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色脈與尺之相應也。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。
從者手足溫也,張云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故陽邪盛者。手足當溫為順。若手足寒冷。則以邪盛於外。氣虛於內。正不勝邪。所以為逆。
乳子而病熱,吳云。乳下嬰兒也。張云。此統言小兒之內外證也。病熱脈懸小者。陽證陰脈。本為大禁。
白話文:
【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】
尺熱滿:指尺膚部位發熱且充盈,屬熱證。若誤作脈象解讀則不確。
春夏死秋冬生也:陰虛者畏懼陽氣旺盛的季節(春夏)。王冰注釋認為春夏陽氣升發,脈口熱而尺膚寒為順應;秋冬陽氣沈降,尺膚熱而脈口寒為順。此說看似合理,但查考《內經》其他脈論篇章,僅提及陰陽浮沈隨氣候變化,未明確以尺寸盛衰區分四時。若學者不辨此理,恐生困惑。馬蒔註解將春夏對應經脈與寸口,亦誤。
灸陰刺陽刺陰灸陽:因絡脈主陽、經脈主陰,灸法多用於補虛,刺法多用於瀉實。王冰註解中陰陽經絡之說互誤,後世吳崑、馬蒔更誤解為「灸瀉刺補」。張志聰、高世栻沿用張景岳之義,今從其說。高世栻進一步指出,此段灸刺之理可與前文「治主病者」相互貫通。
脈氣上虛尺虛:據新校正考證,此處原文有脫誤,下文詳述脈虛、氣虛、尺虛之症狀可證。張志聰、高世栻仍按舊文註解,反使文義晦澀不明。
言無常:《脈要精微論》雲:「言語低微,斷續重複者,屬氣虛。」張景岳釋為氣機耗奪;張志聰引楊上善之說,認為宗氣虛導致言語不接續。
尺虛:指尺膚(前臂內側皮膚)脆弱。《論疾診尺篇》言「尺肉軟弱者,懈怠嗜臥」,與「步行怯弱」同義。諸家誤將「尺」解為寸關尺脈象。
恇然:音「匡」,形容怯弱無力。《說文》:「恇,怯也。」
不象陰也:脈虛者,反映陰血虧損(脈為血之府)。吳崑指脈虛即亡血之兆;張景岳認為脈虛是陰虧之象;高世栻則解為脈浮泛於上,有陽無陰,失其陰柔之性。
寒氣暴上:此指傷寒類疾病,寒邪驟然上逆。
實而逆則死:邪盛時脈當實,若實中兼滑象(陽脈)可生,若見陰脈(如沈澀)為逆,主死。《玉機真臟論》雲:「脈弱而滑,是有胃氣,易治;脈逆四時,不可治。」
春秋則生冬夏則死:脈實滿為邪盛,手足寒為陰逆於下,頭熱為陽邪上亢,屬上實下虛之證。春秋陰陽平和,故可生;冬夏陰陽偏勝(夏陽極、冬陰極),故死。
浮而澀:浮脈伴澀象為血虛,身熱為邪盛孤陽,此類證候不論四時皆危殆。馬蒔疑此段為錯簡,新校正考證亦支持此說。
其形盡滿:「形」指皮膚肌腠。經脈內有形之血受無形之氣侵乘,肌腠間無形之氣受有形水濕侵乘,故發腫脹。高世栻釋「形」為身形,「滿」為實邪充斥。王冰、吳崑誤解「形」為頭面五官等形藏。
不應也:尺膚澀滯與脈象急大堅硬不相應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強調色、脈、尺膚需協調,如「桴鼓相應」。
從者手足溫也:四肢為陽氣之本,陽邪盛時手足溫熱為順;若手足寒冷,則為邪盛正虛、陽氣不達之逆證。
乳子而病熱:指嬰兒患熱病。張景岳統論小兒內外證,若熱病見脈懸小(陽證陰脈),本屬危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