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識》~ 卷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6)

1.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

馬雲。評。論也。內論病有虛實之義。故名篇。吳云。通。普也。高雲。猶言統論虛實也。

邪氣盛則實精氣守則虛,張云。邪氣有微甚。故邪盛則實。正氣有強弱。故精奪則虛。奪。失也。二句為病治之大綱。其辭似顯。其義甚微。最當詳辨。(此以下。論說精確。醫家所宜識。以文繁今省之。)李云。盛則實者。邪氣方張。名為實證。奪則虛者。亡精失血。用力勞神。名為內奪。汗之下之。吐之清之。名為外奪。氣怯神疲。名為虛證。簡按邪氣之客於人身。其始必乘精氣之虛而入。已入而精氣旺。與邪氣俱盛則為實。如傷寒胃家實證。是也。若夫及邪入而客。精氣不能與之相抗。為邪氣所奪則為虛。如傷寒直中證。是也。馬雲。邪氣盛者。外感也。正氣虛者。內傷也。此說不可從。

氣逆者足寒也,張云。氣逆不行。則無以及於四肢。陽虛於下。故足寒也。

餘臟皆如此,馬雲。此肺虛。而非相剋之時則生。如春秋冬。是也。如遇相剋之時則死。如夏時之火。是也。餘臟虛者。其生死亦如此而已。夫帝問虛實。而伯先以虛為對。未及於實也。張云。一曰。肺王於秋。當秋而氣虛。金衰甚也。故死。於義亦通。

寸脈急而尺緩,簡按王云。脈急。謂脈口也。而不解尺緩之義。諸傢俱為尺中之脈。非也。論疾診尺篇云。審尺之緩急小大滑澀。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脈緩者。尺之皮膚亦緩。尺緩。即尺膚緩縱之謂。此節以脈口診經。以尺膚診絡。蓋經為陰為里。乃脈道也。故以脈口診之。絡為陽為浮而淺。故以尺膚診之。義為明晰。馬以經與寸為陽。以絡與尺為陰。此本於後世寸陽尺陰之說者。與經旨相畔。張則云。本節之義。重在經絡。不在尺寸。俱不知尺是尺膚之謂也。下文脈口寒而尺寒。尺熱滿。脈口寒澀。義並同。吳。尺緩。改作尺脈緊。尤誤。

故曰,吳刪二字。簡按以下止可以長久也三十一字。疑是錯簡。若移於下文滑則生澀則死也之下。則文理順接焉。

脈口熱而尺寒也,志云。寒熱者。尺寸之膚寒熱。而應於經絡也。絡脈外連皮膚。為陽主外。經脈內連臟腑。為陰主內。經云。榮出中焦。衛出下焦。衛氣先行皮膚。先充絡脈。絡脈先盛。衛氣已平。營氣內滿。而經脈大盛。經脈之虛實也。以氣口知之。故以尺膚候絡。而以寸候經。高雲。經氣有餘。則脈口膚熱。絡氣不足。而尺膚寒也。以寸膚候經。以尺膚候絡。簡按脈口熱。依下文寒澀而推之。謂脈滑也。志高以尺為尺膚。極是。然以脈口為寸膚者。經文中無明證。

秋冬為逆,張云。陽虛者。畏陰勝之時。馬雲。秋冬屬陰。合絡與尺。簡按馬注誤。

白話文:

《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》譯文:

馬蒔說:“評”即論述之意。本篇主要討論疾病的虛實原理,因此以此為篇名。吳崑認為“通”是普遍的意思。高世栻解釋為“統論虛實”。

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
張介賓註解:邪氣有輕重之分,邪氣強盛則為實證;正氣有強弱之別,精氣耗損則為虛證。“奪”即喪失。這兩句是診治疾病的核心綱領,看似淺顯,實則深奧,需仔細辨析。(後續論述精辟,醫者應熟記,此處因篇幅所限省略。)李中梓補充:邪氣亢盛稱為實證;精氣耗損(如失血、勞神等內傷,或汗、吐、下等外治過度)導致氣弱神疲,稱為虛證。簡按:邪氣侵襲人體,必乘精氣虛弱時入侵。若入侵後正氣旺盛,與邪氣相爭則為實證(如傷寒陽明腑實證);若正氣不敵邪氣而被壓制,則為虛證(如傷寒直中證)。馬蒔認為邪氣盛多屬外感,正氣虛多屬內傷,此觀點不足為據。

氣逆者足寒也
張介賓解釋:氣機逆亂無法通達四肢,下肢陽氣不足,故足部寒冷。

余臟皆如此
馬蒔舉例:肺虛若不在相克季節(如秋、冬、春)尚可生還,若遇相克時令(如夏季火旺)則危。其他臟腑虛證同理。黃帝問虛實,岐伯先答虛證,未及實證。張介賓另解:肺氣旺於秋,若秋季肺氣虛極,屬金氣衰敗,故死。此說亦通。

寸脈急而尺緩
簡按:王冰僅釋“脈急”為脈口急促,未解“尺緩”之義。後世醫家多誤認為指尺脈,實為尺膚(前臂皮膚)緩縱。此段以脈口診經脈(陰、里),以尺膚診絡脈(陽、表),理路清晰。馬蒔以寸為陽、尺為陰,源於後世學說,與《內經》本義相悖。張介賓強調此節重在經絡而非寸尺定位,亦未明指“尺”為尺膚。吳崑誤改“尺緩”為“尺脈緊”,尤為謬誤。

故曰
吳崑刪此二字。簡按:後文“可以長久也”等31字疑似錯簡,若移至“滑則生澀則死”後則文意連貫。

脈口熱而尺寒也
張志聰指出:此處的寒熱指寸尺膚溫反映經絡狀態。絡脈連皮膚主外,經脈連臟腑主內。衛氣充絡脈,營氣滿經脈,故以尺膚候絡、脈口候經。高世栻補充:經氣有餘則脈口膚熱,絡氣不足則尺膚寒。簡按:“脈口熱”結合後文“寒澀”推斷,當指脈滑。張志聰、高世栻以“尺”為尺膚正確,但釋“脈口”為“寸膚”缺乏經文依據。

秋冬為逆
張介賓解釋:陽虛者畏陰盛時節(秋冬)。馬蒔誤認為秋冬屬陰,對應絡脈與尺部。簡按:馬注有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