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難經正義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六十五難
六十五難曰:經言所出為井,所入為合,其法奈何?
然:所出為井,井者,東方春也,萬物之始生,故言所出為井也。所入為合,合者,北方冬也,陽氣入藏,故言所入為合也。
經言,《靈樞·本輸篇》也。井滎輸經合,如春夏秋冬之周而復始,東南西北之循環無端也。春夏主生養,陽氣在外,秋冬主收藏,陽氣在內。井屬春,故自井而生髮。合屬冬,故至合而入臟。如天地一歲而有四時,一日亦有四時,人身隨其氣而運行,所以一呼一吸,陰陽無不周遍也。
按:本輸篇言肺之井木,出於手大指內側之少商穴,溜於魚際為滎,注於太淵為輸,行於經渠為經,入於尺澤為合。心之井木,出手中指之端。心包絡經中衝穴,溜於勞宮為滎,注於大陵為輸,行於間使為經,入於曲池為合。心之井滎輸經合,而行包絡之經者,何也?蓋心主血,包絡主脈,君相之相合也。
心與包絡血脈相通,心臟所出之血氣,間行於手少陰之經,手厥陰之經也。肝之井木,出足大指之端大敦穴,溜於行間為滎,注於太衝為輸,行於中封為經,入於曲泉為合。脾之井木,出足大指內側隱白穴,溜於大都為滎,注於太白為輸,行於商丘為經,入於陰之陵泉為合。
腎之井木,出足心之湧泉穴,溜於然谷為滎,注於太谿為輸,行於復溜為經,入於陰谷為合。此五臟之井滎輸經合也。膀胱之井金,出足小指之端至陰穴,溜於通谷為滎,注於束骨為輸,過於京骨為原,行於崑崙為經,入於委中為合。膽之井金,出於足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,溜於俠谿為滎,注於臨泣為輸,過於丘墟為原,行於陽輔為經,入於陽之陵泉為合。
胃之井金,出足大指次指之端厲兌穴,溜於內庭為滎,注於陷谷為輸,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,入於下陵為合。三焦者,上合手少陽,其井金出手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,溜於液門為滎,注於中渚為輸,過於陽池為原,行於支溝為經,入於天井為合。而三焦下輸,出於足太陽之前委陽穴,是足太陽之絡。
蓋三焦之氣出於腎,遊行於上中下,其斜者為絡,入絡膀胱;直者為經,即手少陽也。故三焦之輸有二焉。小腸之井金,出手小指之端少澤穴,溜於前谷為滎,注於後溪為輸,過於腕骨為原,行於陽谷為經,入於小海為合。大腸之井金,出於手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,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,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輸,過於合谷為原,行於陽谿為經,入於曲池為合。此六腑之井滎輸原經合也。
夫臟腑之井,起於木金者,木金乃生成之始終也。五臟藏精,其氣皆陰,然化氣必生於陽,故五臟雖陰,而其起恆同,起於少陽之生木。六腑致用,其氣皆陽,然氣盛必歸於精,故六腑雖陽,而其氣為成,皆起於西成說物之兌金,是以臟井為木,腑井為金也,生氣在臟,成氣在腑,如四時之春秋,此陰陽之定理,針法所必究也。然只節經文之大略,其經穴部位尺寸,須詳考銅人圖像,庶不致誤。
白話文:
第六十五難說:經典說「所出為井,所入為合」,這是什麼道理呢?
回答說:「所出為井」,井的意思是像東方春天,萬物開始生長的地方,所以說「所出為井」。而「所入為合」,合的意思是像北方冬天,陽氣收斂收藏的地方,所以說「所入為合」。
這裡說的經典,指的是《靈樞·本輸篇》。井穴、滎穴、輸穴、經穴、合穴,就像春夏秋冬的循環往復,東南西北的周而復始。春夏主導生長與滋養,陽氣在外;秋冬主導收藏,陽氣在內。井穴屬春,所以從井穴開始發散生長。合穴屬冬,所以到合穴就進入臟腑。就像天地一年有四季,一天也有四季,人體也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轉,所以一呼一吸之間,陰陽無不周遍。
仔細看《本輸篇》的記載,肺經的井穴屬木,出自於手大拇指內側的少商穴,然後流注到魚際穴為滎穴,再注入太淵穴為輸穴,循行經過經渠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尺澤穴為合穴。心經的井穴屬木,出自於手中指的指尖。心包絡經的中衝穴為井穴,然後流注到勞宮穴為滎穴,再注入大陵穴為輸穴,循行經過間使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曲池穴為合穴。心經的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穴,為何要循行心包絡經呢?因為心主導血,心包絡主導脈,兩者是君主與輔臣的關係。
心與心包絡的血脈是相通的,心臟所輸出的血氣,也間接運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。肝經的井穴屬木,出自於腳大拇指的指尖大敦穴,然後流注到行間穴為滎穴,再注入太衝穴為輸穴,循行經過中封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曲泉穴為合穴。脾經的井穴屬木,出自於腳大拇指內側的隱白穴,然後流注到大都穴為滎穴,再注入太白穴為輸穴,循行經過商丘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陰陵泉穴為合穴。
腎經的井穴屬木,出自於腳心的湧泉穴,然後流注到然谷穴為滎穴,再注入太谿穴為輸穴,循行經過復溜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陰谷穴為合穴。以上是五臟的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穴。膀胱經的井穴屬金,出自於腳小趾的指尖至陰穴,然後流注到通谷穴為滎穴,再注入束骨穴為輸穴,經過京骨穴為原穴,循行經過崑崙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委中穴為合穴。膽經的井穴屬金,出自於腳小趾次趾的指尖竅陰穴,然後流注到俠谿穴為滎穴,再注入臨泣穴為輸穴,經過丘墟穴為原穴,循行經過陽輔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陽陵泉穴為合穴。
胃經的井穴屬金,出自於腳大趾次趾的指尖厲兌穴,然後流注到內庭穴為滎穴,再注入陷谷穴為輸穴,經過衝陽穴為原穴,循行經過解谿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下陵穴為合穴。三焦經,上部與手少陽相連,其井穴屬金,出自於手小指次指的指尖關衝穴,然後流注到液門穴為滎穴,再注入中渚穴為輸穴,經過陽池穴為原穴,循行經過支溝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天井穴為合穴。而三焦經的下部輸注,出自於足太陽經前的委陽穴,是足太陽經的絡穴。
三焦之氣出自於腎,運行於上、中、下,其中斜行的是絡脈,進入膀胱;直行的是經脈,即手少陽經。所以三焦的輸穴有兩個。小腸經的井穴屬金,出自於手小指的指尖少澤穴,然後流注到前谷穴為滎穴,再注入後溪穴為輸穴,經過腕骨穴為原穴,循行經過陽谷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小海穴為合穴。大腸經的井穴屬金,出自於手大指次指的指尖商陽穴,然後流注到本節前方的二間穴為滎穴,再注入本節後方的三間穴為輸穴,經過合谷穴為原穴,循行經過陽谿穴為經穴,最後進入曲池穴為合穴。以上是六腑的井、滎、輸、原、經、合穴。
臟腑的井穴之所以起於木和金,是因為木和金是生成變化的起始和終結。五臟儲藏精氣,其氣都屬陰,但化生氣的過程必然源於陽,所以五臟雖然屬陰,但其起始都相同,起於少陽之生的木。六腑負責傳導運行,其氣都屬陽,但氣盛必歸於精,所以六腑雖然屬陽,但其運行之氣最終會歸於成熟的金,因此臟的井穴屬木,腑的井穴屬金,生發之氣在臟,成就之氣在腑,如同四季的春秋一樣,這是陰陽的普遍法則,也是針灸必須深入研究的道理。這裡只是簡要說明了經文的大意,至於經穴的部位和尺寸,必須詳細參考銅人圖的記載,才不會有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