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霖

《難經正義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七十六難

七十六難曰:何謂補瀉?當補之時,何所取氣?當瀉之時,何所置氣?

然:當補之時,從衛取氣,當瀉之時,從榮置氣。其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當先補其陽,而後瀉其陰;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當先補其陰,而後瀉其陽。榮衛通行,此其要也。

衛為陽而主氣,乃陽明水穀之悍氣,合經脈中出諸氣街之氣血,散入孫絡,纏布周身,以充膚熱肉,澹滲毫毛者也。營為陰而主血,乃奉心化出之血氣,由心至胞室,循行十二經脈,日夜五十周,以應呼吸漏下者也。《靈樞·衛氣篇》曰:浮氣之不循經者,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是也。

此言用針取何氣為補,而其所瀉之氣,則置之何地也。答辭謂補則從衛取氣,蓋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,瀉則從營置氣,置猶棄置之置,蓋從營置其氣而不用也。然人之病情不一,補瀉之法,尤當審其陰陽虛實也。若衛虛而營實者,以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。

若營虛而衛實者,以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。如此補瀉之法,先後有序,則陰陽得其平,營衛之氣,自然通暢流行矣。終始篇曰:陰盛而陽虛,先補其陽,後瀉其陰而和之;陰虛而陽盛,先補其陰,後瀉其陽而和之。所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此其義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七十六難提到:什麼是補和瀉?在進行補法的時候,應該從哪裡取得氣?在進行瀉法的時候,又應該把氣放到哪裡?

回答是:在進行補法的時候,應該從衛氣取得氣,在進行瀉法的時候,應該把氣放到營氣之中。如果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應該先補足陽氣,然後再瀉掉多餘的陰氣;如果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應該先補足陰氣,然後再瀉掉多餘的陽氣。使營氣和衛氣運行通暢,這是最重要的。

衛氣屬於陽,主要負責氣的運行,它是陽明經脈吸收水穀的強健之氣,與經脈中散發出的氣血匯合,再散佈到全身的細小脈絡,充滿皮膚肌肉,滋潤毛髮。營氣屬於陰,主要負責血的運行,它是心臟化生的血液之氣,從心臟流向胞室,然後沿著十二經脈循環,日夜不停地運行五十周,來配合呼吸和身體的代謝。《靈樞·衛氣篇》說:「不沿著經脈運行的氣,就是衛氣;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,就是營氣。」

這段話是說明用針灸來取氣進行補法時,應該取哪裡的氣,而用針灸來瀉法時,應該把氣放到哪裡。回答說,補法應該從衛氣取氣,是因為衛氣是不沿著經脈運行的浮散之氣,可以用來補充身體虛弱的地方。瀉法應該把氣放到營氣之中,「置」在這裡的意思是捨棄,也就是把氣放到營氣中而不用它。然而,每個人的病情都不一樣,所以補瀉的方法更應該仔細判斷陰陽的虛實情況。如果衛氣虛弱而營氣旺盛,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應該先補足陽氣,然後再瀉掉多餘的陰氣,使陰陽平衡。

如果營氣虛弱而衛氣旺盛,這是因為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應該先補足陰氣,然後再瀉掉多餘的陽氣,使陰陽平衡。像這樣補瀉的方法,先後有序,就能夠使陰陽達到平衡,營氣和衛氣自然就能夠暢通運行了。《終始篇》說:「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應該先補足陽氣,然後再瀉掉多餘的陰氣,使它們達到平衡;陰氣虛弱而陽氣過盛,應該先補足陰氣,然後再瀉掉多餘的陽氣,使它們達到平衡。」所謂的「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2. 七十七難

七十七難曰:經言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者,何謂也?

然:所謂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與脾,故先實其脾氣,無令得受肝之邪,故曰治未病焉。中工治已病者,見肝之病,不曉相傳,但一心治肝,故曰治已病也。

《靈樞·逆順篇》曰:上工刺其未生者也,其次刺其未盛者也,其次刺其已衰者也,下工刺其方襲者也,與形之盛者也,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。故曰:方其盛也,勿敢毀傷,刺其已衰,事必大昌。故曰: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。此言治病,上工刺其病之未生,其次刺其初來未盛,再其次則刺其已衰,如兵法之避其來銳,擊其惰歸也。

故伯高曰:無迎逢逢之氣,無擊堂堂之陣,無刺熇熇之熱,無刺漉漉之汗,無刺渾渾之脈,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是也。下工不知此義,刺其邪之方襲於經脈之中,或刺其邪之方盛於皮腠之間,或刺其邪正相攻之時,不能圖功,皆足以僨事也。此論刺法須及其病未生,並方退之時,乃可用針。

然凡病皆當預圖於早,勿待病成方治,以貽後悔也。治之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,所謂曲突徙薪之勳,宜加於焦頭爛額之上也。治病固當如此,而處天下事概當如此,豈止針法為然哉?夫五臟之氣旺,則資其所生,由肝生心,心生脾,脾生肺,肺生腎,腎生肝,順傳則吉也。病則侮其所克,肝克脾,脾克腎,腎克心,心克肺,肺克肝,逆傳則凶也。

上工治未病者,治所傳未病之臟也。是以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,使肝病不得傳而可愈也。故曰治未病。中工昧此,見肝病而徒治其肝,則肝病未已,脾病復起,故曰治已病也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曰: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氣舍於其所生,死於其所不勝,病之且死,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,病乃死,此言氣之逆行也,故死。亦此義也。

按:此章乃古醫經奧旨微言,越人暢其厥義,然又有未盡者,仲景《金匱》引申之,足為後學津筏。問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師曰: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,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補之。中工不曉相傳,見肝之病,不解實脾,惟治肝也。夫肝之病,補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藥調之。

酸入肝,焦苦入心,甘入脾,脾能制腎,腎氣微弱,則水不行,水不行,則心火氣盛,心火氣盛,則制肺,肺被制,則金氣不行,金氣不行,則肝氣盛,則肝自愈,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肝虛則用此法,實則不在用之。經曰:虛虛實實,補不足,損有餘,是其義也。餘臟准此。

此條須分三段看,上段言肝病必傳於脾,木剋土也。上工必先實脾,脾實不受木克,則肝病以不得傳而可愈也。然臟氣之衰旺,與時令相流通,四季辰戌丑未四月,每季土旺十八日,合算奇零,以五行各旺七十二日之數。脾土當旺,則不受邪,即勿補之,而肝木亦不得肆其侮也。

設過補脾,又犯實實之戒矣。中工不識五行衰旺傳克之義,見肝之病,惟治已病之肝,不知實未病之脾也。中段言肝之為病多虛,蓋虛則受邪也。肝木既虛,肺金必侮其不勝,上工治此,必在肺金未侮肝木之先有以制之。用酸以補肝之本體,用焦苦以助其子心火,使不泄肝木之氣,而剋制肺金,用甘以益脾土而制水,水弱則火旺,火旺則金制,金制則木不受克,而肝病自愈矣。此亢則害,承乃制,隔二隔三之治,故曰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。

末段言肝虛則用此法,肝實不用此法也。中工不明虛實之理,虛者瀉之,是為虛虛,實者補之,是為實實。故又引經文補不足,瀉有餘、以證其義。而再曰,餘臟准此,蓋舉一肝臟,一隅三反,余可類推也。此與七十五難之瀉南方,補北方之義略同。而尤氏注《金匱》,不明隔治之理,謂酸入肝以下十五句,為後人添注,誤矣。

白話文:

[七十七難]說:「經典說上等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,中等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,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

解釋說:「所謂治療未發生的疾病,是指看到肝臟有病變的跡象,就知道肝的病邪會傳到脾臟,所以先加強脾的氣,使其不受肝的邪氣侵犯,這就叫做治療未發生的疾病。中等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,是指看到肝臟有病變,卻不明白病邪會傳播,只一心治療肝臟,這就叫做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。」

《靈樞·逆順篇》說:「上等的醫生針刺病邪還沒產生的部位,其次的針刺病邪剛開始還沒強盛的部位,再其次的針刺病邪已經衰退的部位,下等的醫生針刺病邪剛開始侵襲的部位,以及病勢正盛的部位,還有疾病和脈象相反的情況。所以說:當病勢正盛的時候,不要輕易傷害它;針刺病勢衰退的時候,事情必定會大有成效。所以說:上等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,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句話說的是治療疾病,上等的醫生針刺疾病還沒產生時,其次的針刺疾病剛來還沒強盛時,再其次的針刺疾病已經衰退時,如同用兵的原則是避開敵人來勢兇猛的時候,攻擊敵人疲憊撤退的時候。」

所以伯高說:「不要迎擊氣勢正盛的時候,不要攻擊兵力強大的陣勢,不要針刺發燒正盛的時候,不要針刺大量出汗的時候,不要針刺脈象混亂的時候,不要針刺疾病和脈象相反的時候。下等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針刺病邪剛開始侵襲經脈的時候,或者針刺病邪正在皮膚表面強盛的時候,或者針刺病邪與正氣互相抗爭的時候,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,都足以導致失敗。這說明針刺治療必須在疾病還沒產生,或者正要消退的時候才能使用。」

但是,凡是疾病都應該提前預防,不要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,以免留下後悔。及早治療,就可以用較少的力量獲得較大的成功,這就像「曲突徙薪」的功勞,應該在發生火災之前就做好預防,而不是等燒到頭頂才去搶救。治療疾病應該這樣,治理天下大事也應該這樣,難道只有針法是這樣嗎?五臟的氣如果旺盛,就會滋養它所生的臟腑,例如肝生心,心生脾,脾生肺,肺生腎,腎生肝,這樣順序相傳,就會吉祥。如果生病,就會欺侮它所克的臟腑,例如肝克脾,脾克腎,腎克心,心克肺,肺克肝,這樣逆向相傳就會凶險。

上等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,是指治療病邪將要傳到的還沒發病的臟腑。所以,看到肝臟有病,知道肝病會傳到脾臟,就應該先加強脾臟,使肝病不能傳過去,病就可以痊癒,所以說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。中等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,看到肝臟有病就只治療肝臟,那麼肝病還沒好,脾病又會出現,所以說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說:「五臟從它所生的臟腑獲得氣,傳到它所克的臟腑,氣停留在它所生的臟腑,死於它所不能克的臟腑,生病快要死亡時,一定會先傳到它所不能克的臟腑,這樣就會死亡。」這說的是氣的逆向運行,所以導致死亡,也是這個道理。

按:這一章是古代醫經的精深奧義,扁鵲闡發了其中的含義,但還有沒講清楚的地方,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加以引申,可以作為後學的準則。有人問:「上等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,是什麼意思?」老師回答說:「所謂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,是指看到肝臟有病,知道肝病會傳到脾臟,就應該先加強脾臟,四季中脾旺盛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,這時就不用補脾。中等的醫生不明白病邪會相傳,看到肝臟有病,不懂得加強脾臟,只治療肝臟。治療肝病,補養的時候要用酸味藥,輔助治療要用苦味藥,調養的時候要用甘味藥。」

酸味藥入肝,苦味藥入心,甘味藥入脾。脾能夠制約腎,腎氣虛弱,則水液運行不暢,水液運行不暢,則心火旺盛,心火旺盛,則制約肺,肺被制約,則金氣運行不暢,金氣運行不暢,則肝氣旺盛,肝氣旺盛,肝病就會自己痊癒,這是治療肝病、補養脾臟的奧妙所在。肝臟虛弱才用這種方法,肝臟強盛就不用這種方法。經典說: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補不足,瀉有餘。」就是這個道理,其他臟腑可以參照這個道理。

這一段話需要分三段來看,第一段說肝病一定會傳到脾臟,這是因為木克土。上等的醫生一定先加強脾臟,脾臟強盛就不會被木克制,這樣肝病就不能傳到脾臟,從而可以痊癒。但是臟腑的氣的盛衰和時令是相通的,四季中辰戌丑未四個月,每季土旺盛十八天,合計起來是奇零天,五行各旺盛七十二天。脾土當旺的時候,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,這時就不用補脾,肝木也就不能肆意地欺侮脾土。

如果過度地補脾,又犯了「實則瀉之」的禁忌。中等的醫生不了解五行衰旺生克的道理,看到肝臟有病,只治療已經生病的肝臟,不知道加強還沒生病的脾臟。第二段說肝病多為虛證,因為虛弱才會受到邪氣的侵襲。肝木既然虛弱,肺金一定會欺侮它所不能克制的臟腑。上等的醫生治療這種情況,一定會在肺金還沒欺侮肝木之前,就採取措施制約肺金。用酸味藥來補養肝臟的本體,用苦味藥來輔助它的子臟心火,使心火不至於洩耗肝木之氣,從而可以制約肺金;用甘味藥來加強脾土,從而制約水,水弱則火旺,火旺則金受制,金受制則木不受克,肝病就會自己痊癒了。這就是「過亢則有害,相承才能制約」的道理,這是隔二隔三的治療方法,所以說這是治療肝病、補養脾臟的奧妙所在。

最後一段說肝臟虛弱才用這種方法,肝臟強盛就不用這種方法。中等的醫生不明白虛實的道理,虛弱的就洩瀉它,這就是「虛虛」,強盛的就補養它,這就是「實實」。所以又引用經典的「補不足,瀉有餘」來證明這個道理。並且再次說:「其他臟腑可以參照這個道理」,這就好像舉一個肝臟的例子,可以類推到其他臟腑。這和第七十五難的「瀉南方,補北方」的道理大致相同。而尤氏注釋《金匱要略》,不明白隔二隔三的治療道理,認為「酸入肝」以下十五句話,是後人添加的,這是錯誤的。

3. 七十八難

七十八難曰:針有補瀉,何謂也?

然:補瀉之法,非必呼吸出內針也。知為針者,信其左;不知為針者,信其右。當刺之時,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輸之處,彈而努之,爪而下之,其氣之來,如動脈之狀,順針而刺之。得氣,因推而內之,是謂補;動而伸之,是謂瀉。不得氣,乃與男外女內;不得氣,是謂十死不治也。

針法之補瀉,候呼內針,候吸出針者,補也;候吸內針,候呼出針者,瀉也。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曰:吸則內針,無令氣忤,靜以久留。無令邪布,吸則轉針,以得氣為故,候呼引針,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,故命曰瀉。呼盡內針,靜以久留,以氣至為故,如待所貴,不知日暮,其氣以至,適而自護,候吸引針,氣不得出,各在其處,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,故命曰補。此《內經》呼吸出內,補瀉候氣之常法也。

越人以針法不僅乎此,善於用針者,凡下針之時,先定其穴,便以左手厭按所針之處,以指彈擊而努揉之,以爪掐引而下之,以致其氣。其氣之來,如動脈之狀,順針而刺之,針得氣,推其針而內入之,是謂補。搖動其針而引伸之,是謂瀉。若候氣久而不至,於男子則候之於衛外,女子則候之於營內。

若再求之不得,則營衛之氣已脫,針必無功,是屬不治之證也。

按:滑氏曰:彈而努之,鼓勇之也,努,讀若怒。爪而下之,掐之稍重,皆欲致其氣之至也。氣至指下,如動脈之狀,乃乘其至而刺之。順,猶循也,乘也,停針待氣,氣至針動,是得氣也。因推針而內之,是謂補。動針而伸之,是謂瀉。此越人心法,非呼吸出內者也,是固然矣,若停針候氣,久而不至,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,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營氣之分,如此而又不得氣,是謂其病終不可治也。篇中前後二「氣」字不同,不可不辨。

前言氣之來如動脈狀,未刺之前,左手所候之氣也。後言得氣不得氣,針下所候之氣也,此是兩節。周仲立乃云:凡候氣左手宜略重之,候之不得,乃與男則少輕其手於衛氣之分候之,女則重其手於營氣之分候之,如此則既無前後之分,又昧停針待氣之道,尚何所據為補瀉耶!

白話文:

七十八難

問:針刺有補瀉的方法,是什麼意思呢?

答:補瀉的方法,不一定是指呼吸時針的進出。懂得針刺的人,相信用左手找穴;不懂針刺的人,則相信用右手。當要下針時,必須先用左手按壓要針刺的穴位,然後彈擊揉按,用指甲掐按,使氣能到達。當氣來時,感覺像脈搏跳動一樣,就順著氣的來向下針。當針刺入後,再將針推進去,這就叫做補;將針搖動並向上提拉,就叫做瀉。如果沒感覺到氣,就依男左女右的原則調整針刺位置,若還是沒有感覺到氣,表示病入膏肓,是無法醫治的。

針刺的補瀉,若在吸氣時將針刺入,呼氣時將針拔出,就是補法;若在呼氣時將針刺入,吸氣時將針拔出,就是瀉法。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說:「吸氣時將針刺入,不要讓氣逆亂,靜靜地將針留在體內。不要讓邪氣散布,吸氣時轉動針,目的是為了讓氣聚集,等到呼氣時拔出針,呼氣結束時將針完全拔出,這樣就能將體內的邪氣完全排出,因此稱作瀉。呼氣結束時將針刺入,靜靜地將針留在體內,目的是為了等待氣的到來,就像在等待貴客一樣,時間過了都不知道,當氣到達時,要好好保護它,等到吸氣時再拔出針,使氣不會外散,讓它留在體內,就像關上大門一樣,使神氣留存,大氣留止,因此稱作補。」這是《內經》中關於呼吸配合針刺,進行補瀉的常規方法。

扁鵲的針刺方法不僅如此。善於使用針刺的人,凡是要下針時,先確定穴位,就用左手按壓要針刺的部位,用手指彈擊揉按,用指甲掐按來引導氣的到來。氣來的時候,感覺像脈搏跳動一樣,就順著氣的來向將針刺入。當針刺入後感覺有氣,就將針推進去,這就叫做補;搖動針並向上提拉,就叫做瀉。如果等了很久氣都沒有到來,對男性來說,就要在體表較淺的位置等待衛氣;對女性來說,就要在體內較深的位置等待營氣。

如果再這樣尋找都還是沒感覺到氣,代表營衛之氣已經耗盡,針刺必然沒有效果,屬於無法醫治的病症。

根據滑伯仁的說法:「彈擊揉按,是為了激發氣的活力,努,讀音同『怒』。用指甲掐按,是稍微加重力道,都是為了讓氣能更快到達。當氣到達指下,感覺像脈搏跳動,就要趁著這個時機下針。順,就是循著、乘著的意思,停針等待氣的到來,當氣到達時針會自動反應,表示已得氣。將針推進去,就叫做補;搖動針並向上提拉,就叫做瀉。這是扁鵲的心法,不是用呼吸來配合針刺。這是確定的。如果停針等待氣,很久都沒到來,就要對男性在較淺的體表等待衛氣,對女性在較深的體內等待營氣,如果這樣還是沒有感覺到氣,表示這個病最終無法治癒。篇中前後兩個『氣』字的意思不同,必須辨別清楚。

前面說的『氣的到來像脈搏跳動』,是還沒下針時,左手所感覺到的氣。後面說的『得氣不得氣』,是下針後所感覺到的氣,這是兩個不同的階段。周仲立卻說:『凡是等待氣時,左手應該稍微用力按壓,如果感覺不到,對男性要稍微減輕手上的力道在衛氣的位置等待,對女性則要加重手上的力道在營氣的位置等待。』這樣不但沒有區分前後階段,也不了解停針等待氣的道理,那又根據什麼來進行補瀉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