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霖

《難經正義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七十三難

七十三難曰:諸井者,肌肉淺薄,氣少不足使也,刺之奈何?

白話文:

第七十三難說:對於那些肌肉皮膚很薄、氣血不足的穴位,應該怎麼下針呢?

然:諸井者,木也。滎者,火也。火者木之子,當刺井者,以滎瀉之。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,瀉者不可以為補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:所有的「井」穴屬於木。而「滎」穴屬於火。火是木的兒子,所以當刺絡於「井」穴時,要以「滎」穴的瀉法來瀉出血液。所以《經文》中說:補瀉不能混為一談,這就是它的道理。

諸井在手足指梢,故曰肌肉淺薄也。氣藏於肌肉之內,肌肉淺薄,則氣亦微,故曰氣少不足使也。井為木,是火之母,滎為火,是木之子,故肝木實,瀉其滎,此瀉子之法也。如用補,則當補其合也。但瀉之復不能補,故曰不可以為補。蓋瀉則當以子,補則當以母,不可誤施也。六十九難以別經為子母,此則以一經為子母,義雖各殊,其理一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上的「井」穴位分佈在手指和腳趾的末端,所以說「肌肉淺薄」。氣藏在肌肉內,肌肉淺薄的話,氣也微弱,因此說「氣少,不足以利用」。「井」穴屬木,是火的母親,「滎」穴屬火,是木的兒子,所以肝木旺盛了,就要瀉掉肝經的「滎」穴,這是瀉子的方法。如果要用補的方法,就要補肝經的「合」穴。但是瀉了之後又不能再補,所以說「不可用來補」。因為瀉要用子的穴位,補要用母的穴位,不可混淆使用。六十九難是以不同的經絡來區分子穴和母穴,而這裡是以同一條經絡來區分子穴和母穴,雖然兩者的概念不同,但道理是相通的。

按:滑氏曰:詳越人此說,專為瀉井者言也,若當補井,則必補其合,故引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,瀉者不可以為補,各有攸當也。補瀉反,則病益篤,而有實實虛虛之患,可不謹歟!不然瀉子法下,「故」字上,該有論補母之法,故以此二句總結之,否則文氣不屬,此中或有闕簡,經言無考,姑俟知者。

白話文:

滑氏說:仔細考察越人的這個說法,專門是針對瀉井的情況而說的。如果應該補井,那麼必定要補合它。因此引經文說,補井的不能用來瀉井,瀉井的不能用來補井,各有所當。如果補和瀉相反,那麼病情會更加嚴重,而且會有實實虛虛的弊害,豈能不謹慎呢?否則,瀉子法下,「故」字上面,應該還有論述補母法的內容,所以用這兩句話來總結。否則文句不通,這其中或許有缺漏簡略之處,經文無法考證,暫且等待有識之士解答。

2. 七十四難

七十四難曰:經言春刺井,夏刺滎,季夏刺輸、秋刺經,冬刺合者,何謂也?

然:春刺井者,邪在肝;夏刺滎者,邪在心;季夏刺輸者,邪在脾;秋刺經者,邪在肺;冬刺合者,邪在腎。

白話文:

第七十四難問:經典上說,春天應該針刺井穴,夏天應該針刺滎穴,長夏應該針刺輸穴,秋天應該針刺經穴,冬天應該針刺合穴,這是什麼意思呢?

回答是:春天針刺井穴,是因為邪氣在肝;夏天針刺滎穴,是因為邪氣在心;長夏針刺輸穴,是因為邪氣在脾;秋天針刺經穴,是因為邪氣在肺;冬天針刺合穴,是因為邪氣在腎。

春刺井者,井為木,非必春刺井,以其邪在肝木也。滎為火,夏刺滎者,以其邪在心火也。輸為土,季夏刺輸者,以其邪在脾土也。經為金,秋刺經者,以其邪在肺金也。合為水,冬刺合者,以其邪在腎水也。經言無考,越人去古未遠,古醫經猶得見之,而今亡矣。

白話文:

在春天針刺井穴,因為井穴屬木,不一定要在春天針刺井穴,而是因為邪氣在肝木的緣故。滎穴屬火,在夏天針刺滎穴,是因為邪氣在心火的緣故。輸穴屬土,在夏季末尾針刺輸穴,是因為邪氣在脾土的緣故。經穴屬金,在秋天針刺經穴,是因為邪氣在肺金的緣故。合穴屬水,在冬天針刺合穴,是因為邪氣在腎水的緣故。這些經穴的說法沒有依據,越國距離古代較近,古醫經還能看見,但現在已經失傳了。

按: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》曰:藏主冬,冬刺井;色主春,春刺滎;時主夏,夏刺輸;音主長夏,長夏刺經;味主秋,秋刺合。是為五變,以主五俞,與此同。蓋以五臟之氣,應五時之變,而取五俞,各有所主,刺隔一穴者,皆從子以透發母氣也。一言刺之正,一言刺之變,所以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》,人體的生理機能會隨著一天中的時辰而變化:

  • 凌晨(冬):蔵氣旺盛,宜刺井穴;
  • 上午(春):色氣旺盛,宜刺滎穴;
  • 中午(夏):時氣旺盛,宜刺輸穴;
  • 下午(長夏):音氣旺盛,宜刺經穴;
  • 傍晚(秋):味氣旺盛,宜刺合穴。

這些稱為「五變」,與人體的五臟俞穴(臟腑經絡交會的部位)相應。

這是因為五臟的氣息會隨著一天中的不同時辰而變化,而五俞穴則與其相關。刺穿這些穴位,可以透發對應臟腑的氣息。

然而,刺穴的方式有「正刺」和「變刺」兩種。「正刺」是直接刺入穴位,「變刺」則是刺入相鄰的穴位,使其氣息通達對應的臟腑。因此,不同的刺穴方式有不同的效果。

若四時氣篇曰:春取經,血脈分肉之間,甚者深取之,間者淺刺之。夏取盛經孫絡,取分肉間,絕皮膚。秋取經輸,邪在腑,取之合。冬取井滎,必深留之。此言四時之氣,各有所在,故春取經脈於分肉之間,夏取盛經孫絡,分肉皮膚,蓋春夏之氣,從內而外也。秋取經輸,邪在腑,取之合,此秋氣之復從外而內也。

白話文:

《若四時氣篇》中說:

春季取經脈,位於筋肉之間,情況嚴重的要深刺,輕微的要淺刺。

夏季取盛經孫脈,位於肌肉和皮膚之間,刺破皮膚。

秋季取經輸,邪氣在腑,取經脈的交匯處。

冬季取井穴和榮穴,必須刺入較深。

這段話的意思是,四季的氣候不同,邪氣的位置也不同。所以,春季取經脈時要選擇筋肉之間;夏季取盛經時要刺穿肌肉和皮膚;秋季取經輸時要考慮邪氣在腑,選擇經脈交匯處;冬季取井穴和榮穴時要刺入較深。

冬取井滎,必深留之,謂冬氣之藏於內也。本輸篇曰:春取絡脈諸滎,大筋分肉之間,甚則深取之,間者淺取之,夏取諸輸孫絡,肌肉皮膚之上。秋取諸合,余如春法。冬取諸井諸輸之分,故深留之。此言陰陽氣血,隨四時之生長收藏,而淺深出入也。春氣在脈,故宜取絡脈。

白話文:

冬季取井滎穴位,一定要扎深一點,因為這代表著冬季氣血藏於體內。古書《本輸篇》記載:春季取絡脈和滎穴,在肌肉與筋膜之間,如果較為深層的,就取深一點;較淺的,就取淺一點。夏季取輸脈和孫絡,在肌肉和皮膚的表面。秋季取合穴,其方法與春季相同。冬季取井穴和輸脈的分界處,所以要扎深一點。這是說明陰陽氣血隨著四季的生長收藏而有所變化,表現為扎針的深淺不同。春季氣血在脈絡中,所以適合取絡脈。

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故宜取孫絡肌肉皮膚之上,此春夏之氣,從內而外也。秋氣降收,故如春法。蓋復從孫絡而入於絡脈也。冬氣收藏,故欲深而留之。此四時出入之序,人氣之所處,病之所舍,五臟應五時之所宜也。此兩節又不同,然各有義理所在,不必求合也。

其肝心脾肺腎,而繫於春夏秋冬者,何也?

白話文:

夏天,氣候溫暖,氣血運行於人體的軀幹和肌膚表層,因此適合取穴於軀幹、肌肉和皮膚之上,這是因為春季和夏季的氣候從內向外擴散。

秋季,氣候轉涼,氣血趨於內斂,因此取穴方法應同上法(春季)。這是因為秋季的氣血仍由軀幹內部逐漸向外匯入筋脈。

冬季,氣候寒冷,氣血收藏於內,因此取穴時應深入內部,並長時間留針。

上述四季取穴的順序,是人體氣血所在的位置,和疾病發作的部位,五臟應對五時不同的氣候變化而相應。

這兩段內容雖然不同,但都有各自的道理,不用強求合併。

然:五臟一病,輒有五也。假令肝病,色青者肝也,臊臭者肝也;喜酸者肝也,喜呼者肝也,喜泣者肝也,其病眾多,不可盡言也。四時有數,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。針之要妙,在於秋毫者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五臟一旦有病,往往會有五種徵兆。例如肝臟有病,臉色發青是肝的徵兆,有腥臭味也是肝的徵兆;喜歡吃酸的、喜歡呼氣的、喜歡哭泣的,這些也都是肝的徵兆。肝病的症狀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一年四季節氣各不相同,但它們都與春夏秋冬有關。針灸的精妙之處,在於精準程度達到毫釐。

此復問肝心脾肺腎繫於春夏秋冬之故,然五臟一病,輒有五邪,未可拘也。假令肝病,色青者肝也,肝主色也。臊臭者肝也,而中有心病,心主臭,入肝為臊也。喜酸者肝也,而中有脾病,脾主味,入肝為酸也。喜呼者肝也,而中有肺病,肺主聲,入肝為呼也。喜泣者肝也,而中有腎病,腎主液,入肝為泣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再次提問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與春、夏、秋、冬的聯繫,然而五臟疾病時,往往會出現五種邪氣,不能拘泥於一種。假設肝臟有病,臉色發青是因為肝主色。發出酸臭味是因為肝臟有病,而其中又有心臟病,心主臭,進入肝臟就變成酸臭。喜歡吃酸的人是因為肝臟有病,而其中又有脾臟病,脾主味,進入肝臟就變成酸味。喜歡大喊大叫的人是因為肝臟有病,而其中又有肺臟病,肺主管聲音,進入肝臟就變成呼喊。喜歡哭泣的人是因為肝臟有病,而其中又有腎臟病,腎主管水液,進入肝臟就變成哭泣。

舉一肝臟,余可類推,以明五臟六腑之病眾多,不止於此,而皆統於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所屬,如四時之有定數,而並繫於春夏秋冬之所屬也。然其用針要妙,則在於秋毫之間,而其變無窮也。惟所問五臟之病,何以與四時相應,而答辭止言病狀如此,滑氏疑有闕誤,信夫。

白話文:

僅以肝臟疾病為例,其餘疾病類推即可,説明五髒六腑的疾病種類繁多,不僅限於此,而都會歸類於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屬,就像一年四季有規律,而都包含於春夏秋冬這幾個季節中一樣。然而,針灸的妙用就在於精確到毫釐之間,而其變化也是無窮無盡的。讀者所問五臟疾病為什麼會與四時相應,而回答者只説疾病症狀是這樣,滑氏懷疑有誤,確實如此。

3. 七十五難

七十五難曰:經言東方實,西方虛,瀉南方;補北方,何謂也?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:為什麼說當身體的東方部位過於強盛,而西方部位相對虛弱時,應該去調節減少南方的活力;以及當需要增強北方的能量時,該如何進行補充?

然:金木水火土,當更相平。東方木也,西方金也。木欲實,金當平之;火欲實,水當平之;土欲實,木當平之;金欲實,火當平之;水欲實,土當平之。東方肝也,則知肝實;西方肺也,則知肺虛。瀉南方火,補北方水。南方火,火者木之子也;北方水,水者木之母也。水勝火,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,故瀉火補水,欲令金不得平木也。

經曰: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這五種元素應該互相制衡。東方屬木,西方屬金。木旺時,金應制衡;火旺時,水應制衡;土旺時,木應制衡;金旺時,火應制衡;水旺時,土應制衡。東方屬肝,可以看出肝氣旺盛;西方屬肺,可以看出肺氣虛弱。瀉去南方的火,補益北方的水。南方的火是木之子,北方的水是木之母。水能勝火,子能令母旺,母能令子虛,所以瀉去火氣,補益水氣,目的是不讓金氣制衡木氣。

此章諸家詮註,皆未足達越人之旨,惟徐氏《經釋》庶乎近焉,今就其義而引申之。東方實,西方虛者。東方木也,肝也,西方金也,肺也。人之五臟,應乎五行,宜平伏,不宜偏勝,若或一臟獨勝,則疾病生,須憑補瀉以調之也。調之之法,而言瀉南方,補北方者,南方火為木之子,北方水為木之母也。

白話文:

之前歷代醫家對這段古文的註解,都無法完全理解古人的意思,只有徐氏的《經釋》比較接近。現在根據他的意思來加以發揮。東方是實,西方是虛。東方屬木,對應肝臟;西方屬金,對應肺臟。人的五臟對應著五行,應該保持平衡,不能偏勝。如果某一個臟器過於旺盛,就會產生疾病。這時候就要採用補瀉的方法來調節。調節的方法,就是提出瀉南方(心),補北方(腎)的原則。南方屬火,是木的兒子;北方屬水,是木的母親。

論五行本然之道,木實金當平之,火實水當平之,土實木當平之,金實火當平之,水實土當平之,此自然之理也。今東方肝實,西方肺虛,金虛何能平木,論治當抑其太過,扶其不及,故曰瀉南方火,補北方水,此實則瀉其子也。夫火者,木之子也,水者,木之母也,瀉火則火衰,而盜泄母氣,其火之勢減,亦不能凌金,補水則火氣愈弱,更竊木氣,故曰水勝火也。況木氣即泄,金不受凌,則虛者自復,復則遂得平木之實用。

白話文:

,回境故也

水既剋火,其勢益實,是以木之母水,勝木之子火也。而謂之子令母實,母令子虛者,蓋木之子火,為木之母水所剋制,則火能益水之氣,故曰子令母實,而水剋火,能奪火之氣,故曰母令子虛也。觀上下文義,則此子母兩字,皆就肝木而言,抑木即所以扶金也。越人恐讀者誤會,更申其義曰:故瀉火補水者,欲令金得以平木也。

若不知治金虛之法,止以一經為補瀉,則他病亦不能治也。金下之不字,滑氏謂衍文宜刪,極是。

白話文:


水能澆滅火,水勢就更加強大,因此木的母親是水,水能制服木生火。

而所謂「兒子讓母親強盛,母親讓兒子虛弱」,是因為木生火,被木的母親水所控制,於是火就能增加水的能量,所以說「兒子讓母親強盛」。而水澆滅火,能奪取火的能量,所以說「母親讓兒子虛弱」。

從這個道理來看,「兒子」和「母親」這兩個字,都是指肝木。另外,肝木也能扶助肺金。

作者擔心讀者誤解,再次強調說:讓火補水,是為了讓肺金能夠平衡肝木。

按:滑氏曰:金不得平木,不字疑衍文。東方實,西方虛,瀉南方,補北方者,木金火水,欲更相平也。木火土金水之欲實,五行之貪勝而務權也。金水木火土之相平,以五行所勝,而制其貪也。經曰:一臟不平,所勝平之,東方肝也,西方肺也。東方實,則知西方虛矣,若西不虛,則東方安得過於實耶?或瀉或補,要亦抑其盛,濟其不足,損過就中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滑氏說:金屬性剋制木屬性,這句話有誤。東方屬木,西方屬金,如果東方過盛,則應當瀉去南方的火屬性,補益北方的水屬性。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五行相生相剋保持平和。

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這五種屬性都傾向於旺盛,並且爭奪主導權。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這五種屬性的相剋制約,可以抑制它們的過度強盛。

經書上說:如果有一個臟腑不和諧,那麼可以根據相剋制的原則來讓它恢復和諧。東方屬肝,西方屬肺。如果東方過盛,那麼可以知道西方必定虛弱。如果西方不虛弱,那麼東方怎麼會過於旺盛呢?

不論是瀉去還是補益,其目的是抑制過盛,補益不足,達到不過與不足的和諧狀態。

水能勝火,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,瀉南方火者,奪子之氣,使食母之有餘,補北方水者,益子之氣,使不食於母也。如此,則過者退而抑者進,金得平其木,而東西方無復偏勝偏虧之患矣。越人之意,大抵謂東方過於實,而西方之氣不足,故瀉火以抑其木,補水以濟其金,是乃使金得與水相停,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。

白話文:

東方與北方相接,東西兩處都欠缺。

若曰金不得平木,則前後文義窒礙,竟說不通,使肝木不過,肺金不虛,復瀉火補水,不幾於實實虛虛耶?八十一難文義,正與此互相發明。九峰蔡氏謂水火金木土,惟修取相制,以泄其過,其意亦同。故結句云: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,蓋為知常而不知變者之戒也。此篇大意,在肝實肺虛,瀉火補水上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說金不能夠平定木,那麼前後文義就會不通暢,完全說不通,導致肝木旺盛,肺金虛弱,又瀉火補水,難道不類似既實又虛的狀態嗎?《八十一難》的文義,正好與此互相解釋。九峯蔡氏說水火金木土,只要修正取用相剋制的方式,來化解它們的過度,其意思也相同。因此結尾說:不能夠治療其虛症,何必再問其他,這是在告誡那些只知道常理而不懂得變通的人。本篇的大意,在於肝實肺虛,瀉火補水。

或問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,當瀉火補土為是,蓋子有餘,則不食母之氣,母不足,則不能蔭其子,瀉南方火,乃奪子之氣,使食母之有餘,補中央土,則益母之氣,使得以蔭其子也,今乃瀉火補水何歟?曰:此越人之妙,一舉而兩得之者也。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,一則以去金之克,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,一則以制火之光,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,不可施於兩用,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。或又問母能令子實,子能令母虛,五行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您主張瀉火補土,這是因為子孫強盛的話,就不需要吸取母親的元氣;母親衰弱的話,就無法庇蔭子孫。瀉南方之火,就是奪取子孫的元氣,讓他們吸收母親的多餘元氣;補中央之土,就是增強母親的元氣,讓他們可以庇蔭子孫。現在您卻瀉火補水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我回答說:「這就是越人醫術的妙處,一舉兩得。瀉火既可以奪取肝木的元氣,又可以去除金克木的邪氣;補水既可以增強腎水的元氣,又可以抑制心火的旺盛。如果補土的話,只能幫助腎金,無法同時兼顧兩方面,所以不補土而補水。」

又有人問:「母親能讓子孫強盛,子孫能讓母親衰弱,這是五行運行的道理。」

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,何哉?曰:是各有其說也。母能令子實,子能令母虛者,五行之生化。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者,針家之予奪,固不相侔也。四明陳氏曰:仲景云:木行乘金,名曰橫。《內經》曰: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,而侮所不勝,木實金虛,是木橫而凌金,侮所不勝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越地的人認為兒子能使母親強壯,母親能使兒子虛弱,為什麼呢?因為各有其說法。母親能使兒子強壯,兒子能使母親虛弱,這是五行生化規律。兒子能使母親強壯,母親能使兒子虛弱,這是針灸家所說的予和奪,完全不同。浙江四明的陳氏說:張仲景說:木行剋金,稱為橫。《內經》說:氣有餘,就會制約自己剋勝的五行,而欺侮剋不了的五行,木強金虛,是木力強盛而欺負金,欺侮剋不了的五行。

木實本以金平之,然以其氣正強而橫,金平之,則兩不相伏而戰,戰則實者亦傷,虛者亦敗,金虛本資氣於土,然其時土亦受制,未足以資之,故取水為金之子,又為木之母,於是瀉火補水,使水勝火,則火餒而取氣於木,木乃減而不復實,水為木母,此母能令子虛也。木既不實,其氣乃平,平則金免木凌,而不復虛,水為金子,此子能令母實也。

白話文:

木本性質強橫,若用金來制衡,雙方不相上下,僵持不下。而木氣旺盛,會傷及虛弱的金氣。金氣本來依靠土來滋養,但此時土氣也受到制約,無法提供足夠滋養。因此,取水為金之子,又是木之母。通過瀉火補水,使水勝過火,導致火勢減弱而從木中吸收氣血,木氣就會減弱而不至於過於旺盛。水為木母,可以讓木虛弱。木不旺盛,其氣就會平和。平和之後,金就不會再受木的欺凌,而不再虛弱。水為金之子,可以讓母氣旺盛。

所謂金不得平,木不得凌,以金平其木,必瀉火補水,而旁治之,使木金之氣,自然兩平耳。今按陳氏此說,亦是有理,但為不之一字所纏,未免牽強費辭,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。觀八十一篇中當知金平木一語可見矣。滑氏注,於釋子令母實,母令子虛,未能明顯,不若陳氏之說,較為曉暢也。

然以木為火之母,水為金之子為言,其義雖通,于越人之旨,究隔一間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金不能過於旺盛,木不能太過旺盛」,用金來平衡木,一定要瀉掉火氣並補充水氣,再另外調整,讓木和金的氣勢自然達到平衡。現在根據陳氏的這個說法,也是有道理的,不過因為被「不只」兩個字所困擾,難免有些牽強附會,不如直接將「不」字當成贅字。看過《黃帝內經》中的八十一篇內容就可以知道,其中出現了「金平木」這個說法。滑氏的註解,在解釋「子令母實,母令子虛」這句話時不夠明晰,不如陳氏的說法比較通暢明瞭。

又按:王氏曰:余每讀至此難,未嘗不嘆夫越人之得經旨,而悼夫後世之失經旨也。先哲有言,凡讀書不可先看註解,且將經文反復而詳味之,得自家有新意,卻以註解參校,庶乎經旨昭然,而不為他說所蔽,若先看註解,則被其說橫吾胸中,自家卻無新意矣。余平生所佩服此訓,所益甚多。

白話文:

註解:王氏說:我每次讀到這裡都感到難以理解,不明白為什麼越人能領會經文的旨意,而後世卻弄不懂了。古人說,凡是讀書,先要看註解,然後反復仔細地推敲經文,從自己的角度獲得新的見解,再與註解對照參校,這時經文的旨意就會顯得清晰明瞭,不受其他說法的幹擾。如果一開始就去看註解,那麼就會被其說法塞滿自己的胸懷,自己反倒沒有新的見解。我一生都遵循這個教誨,受益匪淺。

且如《難經》此篇,其言周備純正,足為萬世法,後人紛紛之論,其可憑乎?夫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此常道也,人皆知之。今肝實肺虛,乃不瀉肝而瀉心,此則人亦知之,至於不補肺補脾而補腎,此則人不能知,惟越人知之耳。夫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,以常情觀之,則曰心火實,致肝木亦實,此子能令母實也。

白話文:

就如同《難經》中的這篇,其論述周全純正,足以作為後世準則,後人各種紛紛的論調,怎麼能與之相提並論?虛症則瀉,實症則補,這是普遍的道理,人人都知道。如今,肝臟實症而肺臟虛症,反倒不去瀉肝而瀉心,這點人人都知道。至於不補肺而補脾,不補脾而補腎,這一點,只有越人知道。先生能讓母親實症,母親能讓兒子虛症,以常情來看,就是說心火實症,導至肝木也實症,這是兒子能讓母親實症的原因。

脾土虛,致肺金亦虛,此母能令子虛也。心火實固由自旺,脾土虛,乃由肝木製之,法當瀉心補脾,則肝肺皆平矣。越人則不然,其子能令母實,子謂火,母謂木,固與常情無異,其母能令子虛,母謂水,子謂木,則與常情不同矣。故曰水者木之母也。「子能令母實」一句,言病因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虛弱會導致肺部虛弱,這是因為母親(脾臟)會影響兒子(肺部)的健康。

心火旺盛是由於自身強旺造成的,而脾臟虛弱是由於肝臟剋制所致。治療方法是瀉火補脾,這樣肝臟和肺臟就能恢復平衡。

然而,《越人歌》中卻有所不同:兒子(火)能使母親(木)旺盛,這與常理一致。但母親(水)卻能使兒子(木)虛弱,這與常理不同。因此說,水是木的母親。

「兒子能使母親旺盛」這句話,說明瞭疾病的原因。

「母能令子虛」一句,言治法也。其意蓋曰,火為木之子,子助其母,使之過分而為病矣。今將何以處之,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。夫補水者,何謂也?蓋水為木之母,若補水之虛,使力可勝火,火勢退而木勢亦退,此則母能虛子之義,所謂不治之治也,若曰不然,則母能令子虛一句,將歸之脾肺乎?既歸於脾肺,今何不補脾乎。夫五行之道,其所畏者,畏所克耳。

白話文:

「母能令子虛」這句話,指的是治療的方法。它的意思應該是,火是木的兒子,兒子幫助了它的母親,讓它過度而致病。現在該怎麼處理呢?只有補水瀉火的方法。至於補水,是怎麼回事呢?水是木的母親,如果補水的虛弱,讓水的力量能夠勝過火,火的勢力退去而木的勢力也會退去,這就是母親能使兒子虛弱的意思,也就是所謂的不治之治。但是如果不這樣認為,那麼「母能令子虛」一句,將會歸於脾肺嗎?既然歸於脾肺,那為什麼不補脾呢?五行之道,它所畏懼的,就是害怕被剋制而已。

今火大旺,水大虧,火何畏乎?惟其無畏,則愈旺而莫能制,苟非滋水以求勝之,孰能勝也。「水勝火」三字,此越人寓意處,細觀之,勿輕忽也。雖瀉火補水並言,然其要又在補水耳。後人乃言獨瀉火,而不用補水。又曰瀉火即是補水,得不大違越人與經旨之意乎?若果不用補水,經不必言補北方水,越人不必言補水矣。雖水不虛,而火獨暴旺者,固不必補水亦可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火氣很旺,水氣很弱,火氣為什麼那麼旺?因為水氣不足,火氣就會越來越旺盛,無法控制,只有用滋養水氣的方法來制服火氣,才能取得勝利。「水勝火」這三個字,是扁鵲寓意的所在,仔細觀察,不要輕忽它。雖然扁鵲說同時補火和水,但是主要還是強調補水。後人卻只說補火,而不運用補水的方法。又說補火就是補水,這不是大大的違背了扁鵲和經書的原意嗎?如果真的不用補水,經書就不用提到補北方水,扁鵲就不會提到補水了。雖然水氣不虧損,但只有火氣過於旺盛,那麼自然就不用補水了。

若先因水虛而致火旺者,不補水可乎?水虛火旺而不補水,則藥至而暫息,藥過而復作,將積年累月,無有窮已,安能絕其根哉!雖苦寒之藥,通為抑陽扶陰,不過瀉火邪而已,終非腎臟本藥,不能滋養北方之真陰也。欲滋真陰,舍地黃、黃柏之屬不可也。其因有二:且夫肝之實也,心助肝,肝實之一因也;肺不能制肝,肝實之二因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最初是因為水虛導致火旺,就不用補水嗎?水虛火旺而不補水,則藥物使用後會暫時緩解,藥效過後又會復發,長此以往,會無休止地反覆發作,怎麼能從根本上根除呢?雖然苦寒藥物都可以抑制陽氣扶助陰氣,但終究只能清瀉火邪,並非腎臟的專用藥物,不能滋養北方的真陰。想要滋養真陰,就不能捨棄地黃、黃柏等藥物。原因有二:一是肝火旺盛,心臟會幫助肝臟,這是肝實的一個原因;二是肺臟不能抑制肝臟,這是肝實的另一個原因。

肺之虛也,其因亦有二。心克肺,肺虛之一因也;脾受肝克,而不能生肺,肺虛之二因也。今補水而瀉火,火退則木氣削,又金不受克而制木,東方不實矣。金氣得平,又土不受克而生金,西方不虛矣。若以虛則補母言之,肺虛則當補脾,豈知肝氣正盛,剋土之深,雖每日補脾,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!縱使土能生金,金受火克,亦所得不償所失矣,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。

白話文:

肺虛的原因有兩種。一是心火剋制肺,導致肺虛;二是脾氣被肝火剋制,損害了對肺的滋養作用,也導致肺虛。

如今我們使用補水瀉火的方法,火勢減弱,肝氣削弱,肺金不受剋制,就能制約肝木,讓東方(肝)不虛。肺金恢復平衡,肝木不再剋制脾土,讓西方(脾)也不虛。

如果按照虛者補母的方法,肺虛應當補脾。但肝氣正旺盛,嚴重剋制脾土,即使每天補脾,又怎麼能抵擋住肝氣正盛的勢頭呢?即使脾土能滋養肺金,肺金又被心火剋制,也得不償失。這就是不補脾而補水的原因。

或疑木旺補水,恐水生木,而木愈旺,故聞獨瀉火不補水論,忻然而從之,殊不知木已旺矣,何待生乎!況水之虛,雖峻補不能復其本氣,安有餘力生木哉,若能生木,則能勝火矣。或又謂補水者,欲其不食於母也,不食於母,則金還矣。豈知火剋金,土不生金,金之虛已極,尚不能自給,水雖食之,何所食乎!若然,則金虛不由於火之克,土之不生,而由於水之食耳,豈理也哉!縱水不食金,金亦未必能復常也。「金不得平木」一句、多一「不」字,所以瀉火補水者,正欲使金得平木也,不字當刪去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認為,木氣旺盛時可以滋補水氣,但害怕水氣生長木氣,導致木氣更加旺盛,因此聽說了「只瀉火,不滋補水」的理論,感到很滿意。但是,他們不知道木氣已經很旺盛了,哪裡還需要生長呢?而且,水氣虛弱的話,縱然大量滋補,也無法恢復它原來的元氣,怎麼會有餘力生長木氣呢?就算能生長木氣,木氣也能戰勝火氣。

又有人說,滋補水氣,是希望水氣不再消耗金氣。如果水氣不消耗金氣,金氣就會恢復。難道他們不知道火氣剋制金氣,土氣不生長金氣,金氣已經極度虛弱,連自身都無法平衡,就算水氣消耗它,又能消耗多少?如果真是這樣的話,金氣虛弱就不是因為火氣剋制、土氣不生長,而是因為水氣消耗造成的,這合乎道理嗎?就算水氣不消耗金氣,金氣也不一定能恢復正常。

「金不得平木」這句話,多了一個「不」字,所以瀉火滋補水的目的是讓金氣得到平穩的木氣,這個「不」字應該刪除。

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,虛指肺虛而言也。瀉火補水,使金得平木,正所謂能治其虛,不補土,不補金,乃瀉火補水,使金自平,此法之巧而妙者。苟不能曉此法,而不能治此虛,則不須問其他,必是無能之人矣,故曰: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。若夫上文所謂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義,不解而自明,茲故弗具也。

夫越人,亞聖也,論至於此,敢不斂衽。但說者之斁蝕,故辨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能治療肺虛,就不必問其他症狀了。肺虛是指肺氣不足。瀉火補水,使肺金安於平和之木,這正是所謂的能夠治療肺虛。不補土,不補金,而是瀉火補水,使肺金自然得到平衡,這種方法非常巧妙。如果不能明白這個方法,又不能治療肺虛,那就不用再問其他問題了,這個人一定是無能之輩。所以說:不能治療肺虛,就不必問其他症狀了。至於上面所說的金木水火土相互平衡的道理,大家不用解釋就能明白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

愚按:伯仁受針法於東平高洞陽,故專以針法補瀉注,安道不習針,故以用藥論,若越人則一以貫之,學者習翫斯篇,於補瀉之法,獲益非淺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:伯仁向東平的高洞陽學習針灸技術,因此專注於用針灸來補充和瀉去,安道沒有學習針灸,因此用藥物來論述。如果像越人一樣,則用一種方法貫徹始終。學者如果反覆研讀這篇文章,對於補充和瀉去的本領,獲益不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