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霖

《難經正義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六

2. 六十九難

六十九難曰:經言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不虛不實,以經取之,何謂也?

然: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,當先補之,然後瀉之。不虛不實,以經取之者,是正經自生病,不中他邪也,當自取其經,故言以經取之。

經言,《靈樞·經脈篇》也。虛,血氣虛也。實,血氣實也。補之,行針用補法也。瀉之,行針用瀉法也。以經取之,言循其本經所宜刺之穴也。母,生我者也。子,我生者也。經脈篇載十二經,皆有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。蓋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也。

假令肝病虛,則補其母合,即足厥陰之合曲泉穴是也。肝病實,則瀉其子滎,即足厥陰之滎行間穴是也。當先補之,然後瀉之兩句,滑氏謂即後篇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當先補其陽,而後瀉其陰之意。然於此義不屬,非誤即羨文也。若憂愁思慮則傷心,形寒飲冷則傷肺,恚怒氣逆則傷肝,飲食勞倦則傷脾,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則傷腎。正經自病,非五邪所傷者,即於本經取當刺之穴以刺之,不必補母瀉子也。

白話文:

第六十九難說:「經典說,虛弱的要補益,強盛的要瀉泄,不虛不實的情況,要按照經脈來取穴治療,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

解釋說:虛弱的要補益它的母穴,強盛的要瀉泄它的子穴,應當先補益,然後再瀉泄。不虛不實的情況,按照經脈取穴治療,是指經脈本身自己生病,不是受到其他邪氣的侵擾,所以要自己取用生病的那條經脈的穴位來治療,所以說要按照經脈取穴。

這裡所說的「經」,指的是《靈樞經脈篇》。虛,指的是氣血虛弱;實,指的是氣血強盛。補,指的是行針時採用補法;瀉,指的是行針時採用瀉法。按照經脈取穴,指的是要順著生病的那條經脈,選擇適合的穴位來針刺。母,指的是能生我者;子,指的是我所生者。《經脈篇》記載了十二經脈,都有強盛就要瀉泄它,虛弱就要補益它,不強盛也不虛弱的情況,就按照經脈取穴來治療。虛弱時補益它的母穴,強盛時瀉泄它的子穴,是因為子能夠使母實,母能夠使子虛。

舉例來說,如果肝病虛弱,就要補益它的母穴,也就是足厥陰經的合穴曲泉穴。如果肝病強盛,就要瀉泄它的子穴,也就是足厥陰經的滎穴行間穴。至於「應當先補益,然後再瀉泄」這兩句話,滑氏認為是指後文所說的「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應當先補其陽,然後再瀉其陰」的意思。但這裡的含義並不屬於這種情況,不是理解錯誤就是文句重複了。如果是憂愁思慮會傷害心,身體受寒或喝冷飲會傷害肺,發怒生氣會傷害肝,飲食不節或過勞會傷害脾,久坐潮濕之地或用力進入水中會傷害腎。這些是經脈自身生病,不是被五種邪氣所傷,那麼就直接在本經選擇適合的穴位來針刺,不需要補益母穴或瀉泄子穴。

3. 七十難

七十難曰:經言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者。何謂也?

然:春夏者,陽氣在上,人氣亦在上,故當淺取之;秋冬者,陽氣在下,人氣亦在下,故當深取之。

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春氣在毛,夏氣在皮膚,秋氣在分肉,冬氣在筋骨,此四時之氣也。其四時受病,亦各隨正氣之淺深,故用針以治病者,各依四時氣之淺深而取之也。陽氣者,謂天地之氣也;人氣者,謂營衛之氣也。上言皮肉之上,下言筋骨之中,淺取深取,必中其病也。

滑氏曰:春夏之時,陽氣浮而上,人氣亦然,故刺之當淺,欲其無太過也;秋冬之時,陽氣沉而下,人氣亦然,故刺之當深,欲其無不及也。經曰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此之謂也。

春夏各致一陰,秋冬各致一陽者,何謂也?

然:春夏溫,必致一陰者,初下針,沉之至腎肝之部,得氣,引持之陰也。秋冬寒,必致一陽者,初內針,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,得氣,推內之陽也。是謂春夏必致一陰,秋冬必致一陽。

致,取也,溫,時令溫也。寒,時令寒也。經言春夏養陽者,陽盛則陰不足,必取一陰之氣以養陽也。秋冬養陰者,陰盛則陽不足,必取一陽之氣以養陰也。沉之,深入其針至腎肝之位,引其陰氣,出之於陽也。浮之,謂淺內其針至心肺皮血之位,推其陽氣,入之於陰也。

按:滑氏曰:春夏氣溫,必致一陰者,春夏養陽之義也。初下針,即沉之至腎肝之部,俟其得氣,乃引針而提之,以至於心肺之分,所謂致一陰也。秋冬氣寒,必致一陽者,秋冬養陰之義也。初內針,淺而浮之,當心肺之部,俟其得氣,推針而內之,以達於腎肝之分,所謂致一陽也。然致陰致陽之說,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耳。

凡用針補瀉,自有所宜,初不必以是相拘也。

白話文:

《七十難》說:「經典上說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,是什麼意思呢?」

答案是:春夏時節,陽氣向上升發,人體的氣也向上運行,所以針刺應該淺一些;秋冬時節,陽氣向下潛藏,人體的氣也向下運行,所以針刺應該深一些。《靈樞·終始篇》說:「春天的氣在毛髮,夏天的氣在皮膚,秋天的氣在肌肉,冬天的氣在筋骨。」這是四季之氣的分布。人體在不同季節生病,也會隨著正氣的淺深而有所不同,所以用針治療疾病時,也要依照四季氣的淺深來選擇針刺的深淺。陽氣指的是天地之氣,人氣指的是營衛之氣。上面說的皮肉之上,下面說的筋骨之中,淺刺深刺,一定要能針對病灶。

滑氏說:「春夏時,陽氣浮在上面,人體的氣也是這樣,所以針刺應該淺,避免刺得太深;秋冬時,陽氣沉在下面,人體的氣也是這樣,所以針刺應該深,避免刺得太淺。經典上說:一定要先了解四季的氣候變化,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」

「春夏各引導一陰,秋冬各引導一陽」是什麼意思呢?

答案是:春夏氣候溫熱,要引導一陰,意思是,剛下針時,針要往下沉到腎肝的部位,等到得氣後,將針提出,這是引導陰氣的方法。秋冬氣候寒冷,要引導一陽,意思是,剛下針時,針要淺刺到心肺的部位,等到得氣後,再把針往裡面推,這是引導陽氣的方法。這就是所謂春夏要引導一陰,秋冬要引導一陽。

「引導」的意思是取得,溫指的是氣候溫熱,寒指的是氣候寒冷。經典上說春夏要養陽,因為陽氣旺盛時陰氣就會不足,所以要取得一些陰氣來滋養陽氣。秋冬要養陰,因為陰氣旺盛時陽氣就會不足,所以要取得一些陽氣來滋養陰氣。沉針,指的是將針深入到腎肝的部位,引出陰氣,使其浮出到陽氣的層面。浮針,指的是將針淺刺到心肺皮血的部位,推動陽氣,使其進入陰氣的層面。

滑氏說:「春夏氣候溫熱,要引導一陰,是春夏養陽的道理。剛下針時,就要把針往下沉到腎肝的部位,等到得氣後,再將針提起,使其到達心肺的部位,這就是所謂引導一陰。秋冬氣候寒冷,要引導一陽,是秋冬養陰的道理。剛下針時,要淺刺到心肺的部位,等到得氣後,再把針往裡面推,使其到達腎肝的部位,這就是所謂引導一陽。然而,引導陰陽的說法,是越人(扁鵲)特別推崇的道理,說明其中有這樣的道理。」

一般來說,用針的補瀉方法,自然有其適合的方式,一開始不一定要被這些說法所拘泥。

4. 七十一難

七十一難曰:經言刺榮無傷衛、刺衛無傷榮、何謂也?

然:針陽者,臥針而刺之;刺陰者,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,氣散乃內針。是謂刺榮無傷衛,刺衛無傷榮也。

營衛者,血氣之道路,以陰陽而分表裡者也。營為陰,衛為陽,營行脈中屬裡,衛行脈外屬表,若營衛有病,各中其所,不得誅伐無過也。《素問·刺齊論》曰:刺骨無傷筋,刺筋無傷肉,刺肉無傷脈、刺脈無傷皮;刺皮無傷肉,刺肉無傷筋,刺筋無傷骨,亦此義也。衛為外表,陽行於脈外,欲其淺,故刺衛者,宜臥針而刺之,以陽氣輕浮,過之恐傷營也。

營為里,陰行於脈中,欲其深過衛,始可至營也,故刺營者,先以左手攝按所刺之穴良久,使衛氣漸散離其處,然後內針,則針得至營,而不傷衛矣。此刺陽刺陰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第七十一難說:醫書上說,扎營氣時不傷衛氣,扎衛氣時不傷營氣,這是什麼意思呢?

解釋是:扎陽氣時,要將針平躺著刺入;扎陰氣時,先用左手按住要扎的穴位,等氣散開後再下針。這就是所謂的扎營氣不傷衛氣,扎衛氣不傷營氣。

營氣和衛氣,是血氣運行的道路,用陰陽來區分表裡。營氣屬陰,衛氣屬陽。營氣在脈中運行,屬於裡;衛氣在脈外運行,屬於表。如果營氣或衛氣有病,就要針對它們的所在之處治療,不可過度施治。如同《素問·刺齊論》所說:扎骨頭不傷筋,扎筋不傷肉,扎肉不傷脈,扎脈不傷皮;扎皮不傷肉,扎肉不傷筋,扎筋不傷骨。也是這個道理。衛氣在外表,陽氣在脈外運行,要扎得淺,所以扎衛氣時,要將針平躺著刺入,因為陽氣輕浮,扎得太深恐怕會傷到營氣。

營氣在裡,陰氣在脈中運行,要扎得比衛氣深,才能到達營氣,所以扎營氣時,要先用左手按住要扎的穴位很久,讓衛氣逐漸散開,離開那個地方,然後再下針,這樣針才能到達營氣,而不傷到衛氣。這就是扎陽氣和陰氣的方法。

5. 七十二難

七十二難曰:經言能知迎隨之氣,可令調之,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,何謂也?

然:所謂迎隨者,知榮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也。隨其逆順而取之,故曰迎隨。

經言,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臟,故瀉者迎之,補者隨之,知迎知隨,氣可令和,和氣之方,必通陰陽,是迎隨之法,補瀉之道也。陽經主外,故從四末始,陰經主內,故從五臟始。迎者,針鋒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,以奪之也。隨者,針鋒隨其氣之方去而未虛,以濟之也。

然必知營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,知之而後可察病之陰陽逆順,隨其所當而施補瀉也。

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者,知其內外表里,隨其陰陽而調之,故曰: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。

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者,在,察也。內為陰而主裡,外為陽而主表,察其病在陰在陽,是虛是實,而補之瀉之,或從陽引陰,或從陰引陽,或陽病治陰,或陰病治陽,而令其調和也。楊氏曰:陰虛陽實者,則補陰瀉陽,陽虛陰實者,則補陽瀉陰。或陽並於陰,陰並於陽,或陰陽俱虛,或陰陽俱實,皆隨其病之所在而調之,則病無不已也。

按:針法言補,不可深泥,丹溪亦常論之,非無謂也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針乃砭石所制,既無氣,又無味,破皮損肉,發竅於身,氣皆從竅而出,何得為補?經謂氣血陰陽俱不足,勿取以針,和以甘藥者是也。然《內》《難》鑿言補瀉之法者何耶?夫讀書貴乎融貫,不可膠刻。

迎而奪之,因屬瀉其實邪,隨其濟之,亦可去其虛邪。蓋邪去則正安,去邪即所以補正,非針法之補,能生長血氣也。仲景治虛勞傷其營衛者,以大黃䗪蟲丸主之,方中多屬攻藥,以瘀血去,肺氣利,則新血自生,正氣自復,而營衛行,營衛行則肌肉充,而虛勞補矣。此先聖後賢,其意一也。

將謂針法之補,可代參地,則《靈樞·根結篇》何以有營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則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之說。若明乎此,補瀉非可以一法盡,豈獨針刺之無誤,即湯藥亦不致南轅北轍矣。

白話文:

第七十二個難題說:經典提到能了解氣的迎隨變化,就能夠加以調和,而調和氣的方法,必定要在陰陽的道理上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
所謂的「迎隨」,是指了解營氣和衛氣的運行,以及經脈的走向。要順著氣的逆順方向來取穴,所以叫做「迎隨」。

經典《靈樞·終始篇》說:「陽氣從四肢末端開始接收,陰氣從五臟開始接收。」所以,要瀉氣的時候就迎著氣的來向,要補氣的時候就順著氣的去向。了解迎隨的道理,就能使氣平和。要使氣平和的方法,必定要通曉陰陽的道理,這就是迎隨的方法,也是補瀉的道理。陽經主管體外,所以從四肢末端開始;陰經主管體內,所以從五臟開始。所謂「迎」,是針尖迎著氣剛來而未盛的方向,用針來減損它;所謂「隨」,是針尖順著氣剛去而未虛的方向,用針來補助它。

然而,必須要了解營氣和衛氣的運行,以及經脈的走向,了解了這些之後,才能觀察疾病的陰陽逆順,根據病症的狀況來施行補瀉。

說調和氣的方法,必定要在陰陽的道理上,是指要了解體內和體外、表面和內部的關係,根據陰陽的狀況來調和。所以說,調和氣的方法,必定要在陰陽的道理上。「在」的意思是「察」。體內屬於陰,主管內部;體外屬於陽,主管表面。要觀察疾病是在陰還是在陽,是虛還是實,然後才施行補法或瀉法。或者從陽來引導陰,或者從陰來引導陽;或者陽病要治療陰,或者陰病要治療陽,使它們達到調和。楊氏說:陰虛陽實的,就要補陰而瀉陽;陽虛陰實的,就要補陽而瀉陰。或者陽氣並入陰,陰氣並入陽,或者陰陽都虛,或者陰陽都實,都要根據病症的所在來調和,這樣疾病才能治好。

按:針法中所說的「補」,不能過度深陷其中。朱丹溪也常常論述這個道理,並非沒有道理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形體不足的,要用氣來溫養它;精氣不足的,要用味道來補養它。」針是用砭石製作的,既沒有氣,也沒有味道,它只是刺破皮膚、損傷肌肉,使身體的孔竅打開,氣都從孔竅洩出,又怎麼能達到補的效果呢?經典說氣血陰陽都虛弱不足的時候,不要用針,要用甘甜的藥物來調和,就是這個道理。然而,《內經》和《難經》都明確提到補瀉的方法,又是為什麼呢?讀書貴在融會貫通,不能死板地理解。

所謂「迎而奪之」,實際上是瀉掉它的實邪;「隨其濟之」,也可以去除它的虛邪。邪氣去除,正氣就安定,去除邪氣就是補正氣的方法,並不是針法的補,能夠生長血氣。張仲景治療虛勞,損傷營衛的,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,方中大多是攻邪的藥物,當瘀血去除,肺氣順暢,新的血就會自己產生,正氣也會恢復,營衛就能運行,營衛運行肌肉就會豐滿,虛勞的病症也就得到補益。這是古人和後世賢人的意思都相同。

如果認為針法的補,可以代替人參、熟地,那麼《靈樞·根結篇》為何又有營氣不足、病氣不足,這是陰陽之氣都虛弱不足的情況,不能用針刺,如果用針刺,就會更加虛弱,更加虛弱就會陰陽都枯竭,血氣都耗盡,五臟空虛,筋骨骨髓枯竭,年老的人會死亡,年輕的人也難以恢復的說法呢?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補瀉的方法不能只用一種,豈止針刺可能會有錯誤,就連湯藥也可能用錯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