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霖

《難經正義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六十九難

六十九難曰:經言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不虛不實,以經取之,何謂也?

然: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,當先補之,然後瀉之。不虛不實,以經取之者,是正經自生病,不中他邪也,當自取其經,故言以經取之。

白話文:

虛證:用溫補的方法來扶助虛弱的母臟。實證:用寒瀉的方法來清除亢盛的子臟。治療時,先補虛,再瀉實。既不虛也不實,用經脈治療的,是因為正經病邪,不因他邪而病,所以應該從經脈本身治療。

經言,《靈樞·經脈篇》也。虛,血氣虛也。實,血氣實也。補之,行針用補法也。瀉之,行針用瀉法也。以經取之,言循其本經所宜刺之穴也。母,生我者也。子,我生者也。經脈篇載十二經,皆有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。蓋子能令母實,母能令子虛也。

白話文:

假令肝病虛,則補其母合,即足厥陰之合曲泉穴是也。肝病實,則瀉其子滎,即足厥陰之滎行間穴是也。當先補之,然後瀉之兩句,滑氏謂即後篇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當先補其陽,而後瀉其陰之意。然於此義不屬,非誤即羨文也。若憂愁思慮則傷心,形寒飲冷則傷肺,恚怒氣逆則傷肝,飲食勞倦則傷脾,久坐濕地,強力入水則傷腎。正經自病,非五邪所傷者,即於本經取當刺之穴以刺之,不必補母瀉子也。

白話文:

假設肝臟虛弱,就補它的母合穴位,也就是足厥陰經的合穴「曲泉穴」。假設肝臟實熱,就瀉它的穴位,也就是足厥陰經的滎穴「行間穴」。滑氏認為「當先補之,然後瀉之」這兩句,指的是後面一篇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所說的「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當先補其陽,而後瀉其陰」的意思。但是這和這裡的義理不相關,可能是錯誤或多餘的文字。如果憂愁思慮傷了心,形體寒冷飲用冷水傷了肺,發怒氣逆傷了肝,飲食勞累傷了脾,長時間坐在地面或是勉強入水傷了腎,正經脈絡本身的疾病,不是五邪所傷的,就從本經脈中選擇合適的穴位刺針,不必補母穴瀉子穴。

2. 七十難

七十難曰:經言春夏刺淺,秋冬刺深者。何謂也?

然:春夏者,陽氣在上,人氣亦在上,故當淺取之;秋冬者,陽氣在下,人氣亦在下,故當深取之。

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春氣在毛,夏氣在皮膚,秋氣在分肉,冬氣在筋骨,此四時之氣也。其四時受病,亦各隨正氣之淺深,故用針以治病者,各依四時氣之淺深而取之也。陽氣者,謂天地之氣也;人氣者,謂營衛之氣也。上言皮肉之上,下言筋骨之中,淺取深取,必中其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終始篇》說:春天的能量在人體的毛髮裡,夏天的能量在皮膚裡,秋天的能量在肌肉裡,冬天的能量在骨骼裡,這便是四季的能量變化。如果在四季裡生病,得病的深淺也會隨著正氣的深淺而變化,所以用針灸治療疾病時,也要根據四季能量的深淺來決定針刺的深淺。這裡所說的「陽氣」,是指天地的能量;「人氣」,是指運行於人體經脈中的營養和防禦之氣。上文所說「皮肉之表」,是指針刺較淺;下文所說「筋骨之裡」,是指針刺較深。不管針刺深淺,都一定要刺到病邪所在,這樣才能治好病。

滑氏曰:春夏之時,陽氣浮而上,人氣亦然,故刺之當淺,欲其無太過也;秋冬之時,陽氣沉而下,人氣亦然,故刺之當深,欲其無不及也。經曰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滑氏說:在春夏季節,陽氣浮於上,人體之氣也隨之而上,因此針灸時應該刺得淺一些,避免太過。在秋冬季節,陽氣沉於下,人體之氣也隨之而下,因此針灸時應該刺得深一些,避免不及。經書上說:「針灸治療時,必須先順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,不能違背天和。」這就是指這個道理。

春夏各致一陰,秋冬各致一陽者,何謂也?

然:春夏溫,必致一陰者,初下針,沉之至腎肝之部,得氣,引持之陰也。秋冬寒,必致一陽者,初內針,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,得氣,推內之陽也。是謂春夏必致一陰,秋冬必致一陽。

白話文:

春季和夏季氣候溫和,容易導致身體陽氣偏盛。此時針灸應刺入較深,到達腎臟和肝臟的位置,找到穴位後將針刺穩並向上提,以引出體內的陰氣。而秋季和冬季氣候寒冷,容易導致身體陰氣偏盛。此時針灸應刺入較淺,到達心臟和肺臟的位置,找到穴位後將針向下推,以補充體內的陽氣。所以,春季和夏季針灸要補陰,而秋季和冬季針灸要補陽。

致,取也,溫,時令溫也。寒,時令寒也。經言春夏養陽者,陽盛則陰不足,必取一陰之氣以養陽也。秋冬養陰者,陰盛則陽不足,必取一陽之氣以養陰也。沉之,深入其針至腎肝之位,引其陰氣,出之於陽也。浮之,謂淺內其針至心肺皮血之位,推其陽氣,入之於陰也。

白話文:

取,就是接受的意思;溫,是時令溫暖的時候;寒,是時令寒冷的時候。經書上說,春天夏天養護陽氣,因為陽氣旺盛的話陰氣就會不足,所以必須接受一部分陰氣來滋養陽氣。秋天冬天養護陰氣,因為陰氣旺盛的話陽氣就會不足,所以必須接受一部分陽氣來滋養陰氣。沉,指將針深入到腎肝的位置,引出其陰氣,輸導到陽氣當中。浮,指將針淺刺到心肺皮血的位置,推動其陽氣,輸導到陰氣當中。

按:滑氏曰:春夏氣溫,必致一陰者,春夏養陽之義也。初下針,即沉之至腎肝之部,俟其得氣,乃引針而提之,以至於心肺之分,所謂致一陰也。秋冬氣寒,必致一陽者,秋冬養陰之義也。初內針,淺而浮之,當心肺之部,俟其得氣,推針而內之,以達於腎肝之分,所謂致一陽也。然致陰致陽之說,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耳。

白話文:

註解:滑氏認為:春天和夏天天氣溫暖,必須「致一陰」」,這是春天和夏天保養陽氣的道理。一開始下針時,針就要深達到腎和肝臟的部位,等到針感明顯,再把針提出來,一直提拔到心和肺的部位,這就是「致一陰」。秋天和冬天天氣寒冷,必須「致一陽」,這是秋天和冬天保養陰氣的道理。一開始下針時,針要淺刺,施針到心和肺的部位,等到針感明顯,再把針推入,一直推入到腎和肝臟的部位,這就是「致一陽」。但是「致陰致陽」的說法,只是越人特別強調道理是這樣的。

凡用針補瀉,自有所宜,初不必以是相拘也。

3. 七十一難

七十一難曰:經言刺榮無傷衛、刺衛無傷榮、何謂也?

然:針陽者,臥針而刺之;刺陰者,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,氣散乃內針。是謂刺榮無傷衛,刺衛無傷榮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針灸陽經,針就要平躺著刺入;針灸陰經,先用左手捏住要針灸的穴位,氣散了再針灸。這樣針榮經不會傷衛氣,針衛氣也不會傷榮氣。

營衛者,血氣之道路,以陰陽而分表裡者也。營為陰,衛為陽,營行脈中屬裡,衛行脈外屬表,若營衛有病,各中其所,不得誅伐無過也。《素問·刺齊論》曰:刺骨無傷筋,刺筋無傷肉,刺肉無傷脈、刺脈無傷皮;刺皮無傷肉,刺肉無傷筋,刺筋無傷骨,亦此義也。衛為外表,陽行於脈外,欲其淺,故刺衛者,宜臥針而刺之,以陽氣輕浮,過之恐傷營也。

白話文:

營衛是血氣運行的通道,以陰陽劃分為表裡。營屬陰,衛屬陽,營行於脈中,屬裡;衛行於脈外,屬表。如果營衛發生病變,就會分別影響其所屬部位,不可過度治療或疏忽治療。

《素問·刺齊論》說:刺骨不會傷及筋,刺筋不會傷及肉,刺肉不會傷及脈,刺脈不會傷及皮;刺皮不會傷及肉,刺肉不會傷及筋,刺筋不會傷及骨,也是這個道理。

衛是表裡的外圍部分,陽氣運行在脈外,希望其淺,所以針刺衛經時,宜平躺針刺,因為陽氣浮輕,如果過度針刺,恐怕會傷及營。

營為里,陰行於脈中,欲其深過衛,始可至營也,故刺營者,先以左手攝按所刺之穴良久,使衛氣漸散離其處,然後內針,則針得至營,而不傷衛矣。此刺陽刺陰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肌肉是身體的內層,血液在經脈中流動。如果想要針灸達到肌肉層,必須先讓它穿過體表的防衛層。因此,針灸時,先用左手按住要針灸的穴位很長時間,讓防衛層的氣血逐漸散開離開那個部位,然後再刺入針,這樣針就可以達到肌肉層,而不會傷害防衛層。這就是「陽中刺陰」的方法。

4. 七十二難

七十二難曰:經言能知迎隨之氣,可令調之,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,何謂也?

然:所謂迎隨者,知榮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也。隨其逆順而取之,故曰迎隨。

經言,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陽受氣於四末,陰受氣於五臟,故瀉者迎之,補者隨之,知迎知隨,氣可令和,和氣之方,必通陰陽,是迎隨之法,補瀉之道也。陽經主外,故從四末始,陰經主內,故從五臟始。迎者,針鋒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,以奪之也。隨者,針鋒隨其氣之方去而未虛,以濟之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靈樞·終始篇》記載:陽氣接收身體四肢末端的氣,陰氣接收五臟器官的氣。所以,要瀉氣就要迎著氣的方向,要補氣就要隨著氣的方向。知道何時迎氣何時隨氣,就能調和氣血。調和氣血的方法,必須溝通陰陽。這就是迎氣隨氣的方法,也是補瀉之道。陽經主治身體外部,所以從四肢末端開始;陰經主治身體內部,所以從五臟器官開始。迎氣,是用針尖迎著氣的方向,在氣勢來臨但還未盛時,把氣搶先除掉。隨氣,是用針尖隨著氣的方向,在氣勢散去但還未虛弱時,把氣補足。

然必知營衛之流行,經脈之往來,知之而後可察病之陰陽逆順,隨其所當而施補瀉也。

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者,知其內外表里,隨其陰陽而調之,故曰: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。

調氣之方,必在陰陽者,在,察也。內為陰而主裡,外為陽而主表,察其病在陰在陽,是虛是實,而補之瀉之,或從陽引陰,或從陰引陽,或陽病治陰,或陰病治陽,而令其調和也。楊氏曰:陰虛陽實者,則補陰瀉陽,陽虛陰實者,則補陽瀉陰。或陽並於陰,陰並於陽,或陰陽俱虛,或陰陽俱實,皆隨其病之所在而調之,則病無不已也。

白話文:

調整身體氣機的方法,關鍵在於分清陰陽表裡。內在的屬陰,主導臟腑;外在的屬陽,主導體表。觀察疾病辨別其在陰或在陽,是虛證或實證,再根據這些判斷進行補瀉,或從陽引陰,或從陰引陽,或治療陽病時調治陰虛,或治療陰病時調治陽虛,以使身體陰陽協調。楊氏說:陰虛陽實的,就要補陰瀉陽;陽虛陰實的,就要補陽瀉陰。或者陽氣並於陰處,陰氣並於陽處,或者陰陽皆虛,或者陰陽皆實,都要根據病症所在而進行調整,這樣才能讓疾病痊癒。

按:針法言補,不可深泥,丹溪亦常論之,非無謂也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針乃砭石所制,既無氣,又無味,破皮損肉,發竅於身,氣皆從竅而出,何得為補?經謂氣血陰陽俱不足,勿取以針,和以甘藥者是也。然《內》《難》鑿言補瀉之法者何耶?夫讀書貴乎融貫,不可膠刻。

白話文:

針灸療法中所說的「補」,不能過於生搬硬套,丹溪子也經常這樣說,並非毫無道理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說:「形體不足的,用溫熱的氣來溫養;精氣不足的,用味道來補充。」針具是用砭石製成的,既沒有氣,也沒有味道,只是刺破皮膚,損傷肌肉,在身體上開啟孔竅,氣血就會從孔竅中流失,怎麼能達到補充的作用呢?經文中說,氣血陰陽都不足的人,不要用針灸治療,用甘溫的藥物來調理纔是適當的。然而,《內經》和《難經》中明確提到了針灸的補瀉方法,這又是怎麼回事呢?讀書貴在融會貫通,不能拘泥於字面。

迎而奪之,因屬瀉其實邪,隨其濟之,亦可去其虛邪。蓋邪去則正安,去邪即所以補正,非針法之補,能生長血氣也。仲景治虛勞傷其營衛者,以大黃䗪蟲丸主之,方中多屬攻藥,以瘀血去,肺氣利,則新血自生,正氣自復,而營衛行,營衛行則肌肉充,而虛勞補矣。此先聖後賢,其意一也。

白話文:

直接攻邪,因為這屬於瀉法,祛除實邪,順勢用補法,也能祛除虛邪。邪氣祛除,正氣就安穩了,祛除邪氣就是補正氣,這不是針灸補法那麼簡單,能生長血氣。仲景治療虛勞,損傷了營衛者,用大黃䗪蟲丸為主,方中多用攻伐之藥,瘀血祛除,肺氣順暢,於是新血自生,正氣自行恢復,而營衛運行,營衛運行肌肉就會豐滿,虛勞也就得到補益了。這正是先聖醫家和後輩醫家的意圖一致啊。

將謂針法之補,可代參地,則《靈樞·根結篇》何以有營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則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之說。若明乎此,補瀉非可以一法盡,豈獨針刺之無誤,即湯藥亦不致南轅北轍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針灸的補法可以代替人參,但《靈樞·根結篇》中為何說「營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氣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,刺之則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」?如果明白這一點,補瀉就不能用一種方法概括,豈止針灸不會有誤,湯藥也不會南轅北轍了。